說起庭院
大可至國家之「廷」
小可至民居之院
國人摯愛數千年的庭院
隱藏著一個民族的
心靈密碼和文化智慧
也隱藏著我們內心
恆久的渴望和夢想
蘇州拙政園
庭
字解析
《說文》曰「廷」為:「廷,朝中。」
段玉裁註:「古外朝、治朝、燕朝,皆不屋,在廷。」
小篆「廷」與「庭」
廷是室外平地,「庭」是在「廷」的基礎上加了「廣」字。
「廣」代表了單坡屋頂,說明此時庭已有建築圍合了,並且有一邊開敞。
而「庭院」可以理解為一種空間。
《玉篇》中:「庭者,堂前階也」,「院者,周坦也」。
由此,庭院可以理解為由建築與牆圍合成的比較私密的空間。
有家必有庭
任何一種建築模式的產生發展都與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庭的產生源於舊石器時代晚期以核心家庭為單位的分居居住模式的出現而產生的。
陝西岐山鳳雛村遺址建築復原圖
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種核心文化,家的防衛功能需要決定了採用庭這一內向性的空間形態。
故宮的結構
「家國同構」思想則導致國家的建築類型(宮、廟、郡)也採用了家的空間形態——庭。
由此,庭院的形態滲透到中國傳統建築的各個層面,涵蓋了包括公共建築的各種建築類型。
和諧尚禮
「禮制」作為中國傳統人格行為指南,按照家族模式使家庭和生活的宗法等級關係倫理化、制度化,將「人-家-國」這一系列聯繫為一整體。
北京故宮
在禮制的社會系統下,百姓各安其職、尊卑有序,使社會穩定和諧。
因而中國傳統庭院的布局、結構受「禮」的影響,有明確的等級區分、森嚴的秩序和制度。
傳統民居建築文化中所謂「北屋為尊,兩廂次之,倒座為賓」的布局,事實上也沒有從使用角度出發,而更多地考慮的是宗族內的長幼尊卑。
北京四合院
天人合一
中國的儒道二家都把怎樣使自己的生命和宇宙融為一體作為最重要的問題加以研究。
然而不同時期、不同學派、不同學家之間對「天人合一」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我國的傳統庭院尤為重視寓義於物、以物比德,如在傳統庭院中被廣泛種植的「梅、蘭、竹、菊」,就被看作「四君子」。
揚州個園
而道家所理解的「天」是自然,認為人類與自然具有統一性,人是宇宙整體的一小部分。
因而在中國傳統庭院中不難發現人與自然總保持親近性,把建築、山水、動植物有機地融為一體。
在有限的空間範圍內,合理地利用自然條件,模擬大自然的美麗景色,並進行加工和提煉,創造出人與自然協調共生、天人合一的藝術體。
折射在園林上,便出現了「宜亭斯亭、宜榭斯榭」和「高方欲就廳臺、低凹可開池沼」的造園手法。
禪學意境
中唐時期,禪宗思想逐漸融入到中國庭院的創作中。
禪宗思想提倡直覺體驗、沉思冥想和瞬間頓悟的思維方式,這使得「以小見大、咫尺山林」的園林景觀備受推崇,將庭院空間的「畫境」升華到「意境」。
從禪師的詩句裡,我們似乎聽到了四季走過院子的步音。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慧開禪師《頌平常心是道》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
在草木繁盛、
遠離塵囂的雞鳴山腳下
桃李春風
獨門獨戶、有天有院的生活
讓每一位家人
感受「心安是歸處」的幸福
享受庭院生活的舒適自然
喜歡這篇文章,可點擊右下角 在看 分享給大家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