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對身邊的潛在汙染源進行排查,預防鉛中毒。
看完這篇科普文,你起碼知道了:
(1)購買合格衣物,合規產品會限制意外吞食部分的含鉛量。
(2)不要把珠寶、首飾拿給小寶寶玩。
(3)不要購買傳統化妝品。如果參加的活動有塗抹顏料的過程,請事先弄清楚顏料是否安全。
(4)不要使用老式金屬器皿、陶瓷、彩色玻璃存儲、盛放食物。
(5)如果不清楚自來水的情況,可以使用合格的鉛過濾器。
(6)不要使用傳統醫藥。
(7)聘請合格的環保工程師檢測清理家居鉛汙染。
(8) 清潔地板、桌面等各種表面,尤其是寶寶處於學爬的階段。
(9)教育並幫助兒童飯前、睡前要洗手、洗臉。
(10)發現兒童吃進異物時,及時請醫生診治異食癖。
本文篇幅有限,不可能展開全部細節。按照美國兒科學會的要求,兒科醫生或護士要定期與家長會面,詳細排查這些風險。除此之外,寶寶還要定期監測血鉛濃度,確保沒有漏網之魚。
「驗鉛」是個技術活,稍不留意就納智商稅。這裡介紹幾個常見的坑,希望能幫到大家:
(1)微量元素組合。鉛對身體沒有任何好處,不屬於微量元素,一般是單獨檢測,不跟微量元素組合在一起。
(2)骨鉛檢查。骨質裡的鉛是慢性中毒的根源,骨鉛濃度確實可以預測長期危害。但是這項檢查很貴,還有X射線輻射。科學的預防方法從6月齡就開始幹預,最大限度地將鉛中毒攔截在早期階段,減少慢性中毒,骨鉛檢查的必要性自然少很多。
(3)尿鉛檢查。血鉛濃度是目前最好的檢查方法,但是抽血會讓寶寶不適。於是,有人打著「不抽血、無痛苦」的旗號兜售尿鉛檢查。尿鉛濃度通常只有同期血鉛濃度的1%,多數實驗室的檢測方法沒有那麼高的靈敏度,因此,尿鉛經常漏診輕微鉛中毒,錯失良機、悔恨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