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起,每年1月10日設立為「中國人民警察節」,從此,人民警察和教師、記者、醫師、護士一樣,有了屬於自己的行業性節日。
有這樣一群人,從穿上警服的那一天起,他們就向頭頂的國徽作出莊嚴承諾: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法公正、紀律嚴明。
他們是和平年代最可愛的人,聞令而動、聽令而行,不畏艱險、奮勇當先。他們用滿腔熱血澆築閃光警徽,一心精誠守護平安。在首個「中國人民警察節」即將到來之際,讓我們一起聆聽他們的故事,致敬擔當奉獻。
掃黑除惡 「當就要當這樣的警察」
──記市公安局刑事偵查總隊七支隊副支隊長孫冀
沒有人生而英勇,只是選擇無畏。提及刑警,有人說,這是警察職業中最具風險的警種之一,因為刑警直面的是犯罪最前沿。與兇窮極惡的罪犯較量,危險性不言而喻;讓狡猾的「狐狸」露出尾巴,更是充滿曲折與艱辛,雖然行走在「刀尖」之上,但為了一方安寧,總要有人挺身而出。
從1995年參加公安工作,26年裡,對於孫冀來說,崗位雖然有過變化,但刑警這個身份從未改變過。「警校畢業後,我先是被分配到派出所工作。」初出茅廬,對於做一個什麼樣的警察,孫冀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直到一次出警任務,讓他堅定前行的步伐。
「剛工作不久,轄區內就發生了一起入室搶劫的案件,當時我負責在外圍值守,警戒線拉好後,來了一群坐著吉普車的人,威風凜凜,我的心一下子被他們徵服了。」頭一次出現場,孫冀也不懂,就問身邊的人,「這些人是幹嘛的?」「五處大案隊的。」從那一刻起,「當這樣的警察」的念頭像一粒種子,在孫冀心中生根發芽。
1997年,24歲的孫冀,夢想成真,通過內部遴選,被調到市公安局五處大案隊,成為了專「啃」疑難案件的刑警。在一起又一起案件中「淬鍊成鋼」,從「新兵」磨鍊成辦案能手,因此,當為期3年的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在全國打響,孫冀當仁不讓地成為了掃黑除惡「天津戰役」的一名主力戰士。
因為從沒讓人失望過,在接到一封厚厚的、從公安部轉來的舉報信後,市公安局的領導第一個想到就是把重任交給孫冀,「孫冀,你上!」「是!」響亮的聲音透著堅定不移的決心。
從成立「12.04」專案組那天起,孫冀就住在了單位,在錯綜複雜的案情中、在堆積如山的案件材料裡,尋找開啟案件迷宮之門的「金鑰匙」。所有的汗水,都不會白流;所有的努力,都不會被辜負,歷時三年,孫冀帶領專案組民警,一舉打掉一個黑社會性質組織、多個惡勢力犯罪集團,抓獲涉案人員127名,破獲刑事案件36起,扣押、凍結、查封涉案資產以及為被害企業挽回經濟損失共計9.46億元。
當把犯罪分子送上法庭,孫冀卻倒在了病榻上。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量,讓他患上了腦動脈硬化、腦血管瀰漫性狹窄,還有嚴重的心肌缺血、雙側頸動脈堵塞……當問及孫冀為了工作付出這麼大的身體代價值得嗎?他堅定地回應:「作為公安民警,除暴安良是職責所在,我無怨無悔。」
平安不會從天而降,這兩個字背後,有無數像孫冀一樣的公安民警用忠誠捍衛使命,用生命護佑平安。為了歲月靜好,他們一直在路上。
守護萬家燈火 「有困難找殷警官」
──記市公安局河東分局二號橋派出所民警殷剛
7年,2500多天,一個小區會產生怎樣的變化?
走進河東區二號橋街陶然庭苑社區,道路寬闊整潔,景觀錯落有致,老人小孩怡然自得,街坊鄰居和諧融洽。誰能想到,幾年前,這裡還是一個私搭亂蓋嚴重、道路圍牆年久失修、居民百姓怨聲載道的老舊小區。
2013年年底,初任社區民警時,看到小區一幅百廢待興的模樣,市公安局河東分局二號橋派出所民警殷剛暗下決心,一定要讓社區「舊貌換新顏」。他積極聯繫街道黨工委和社區黨委,多次牽頭街道、居委會、業委會召開聯席會議,制訂專項治理方案,決定先取消違規物業。成功邁出第一步後,他又開始多次入戶走訪,耐心聽取意見,重新選出業委會,選定新物業公司,通過整治衛生環境、修復破損道路圍牆、改善社區綠化等一系列舉措,顯著提升了居民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民生無小事,件件顯初心。每天想的都是社區1800多戶、近5000位居民過得怎麼樣,開心不開心?」殷剛說,天冷了,經常會問問居民「家裡暖氣熱不熱?」有時候鄰裡發生糾紛,他去處理,結果卻被拒之門外。「你賭氣,我堅持,站在門外一個小時、兩個小時,我就一個人在那自說自話,當門打開那一瞬間,我知道心結已經融化了。」
多年來,無論是調解鄰裡糾紛、排查安全隱患,還是帶頭抗擊疫情、深化社區治理,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他忙碌的身影,「有困難找殷警官」也早已成為社區居民的共識。
去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殷剛義無反顧,為不漏一戶、不差一人,他將轄區住戶情況排查得清清楚楚。「殷警官,不好了,快來幫幫我們吧。」一天,正在社區巡查的他,接到一通求助電話。小區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居民病情發作,他二話不說,掛掉電話立即趕往居民家中。「您別著急,我先聯繫醫院。」他先穩定了家屬的情緒,隨即聯繫多家醫院,出於疫情防控需要,醫生建議居家治療,並在電話中給出專業建議。殷剛耐心與患者家屬交流治療方法,還及時聯繫社區醫院為患者「量身定製」了居家治療方案。
不忘入警初心,牢記職責使命。殷剛常對身邊的新警說:「立志從警,就要敢於奉獻;穿上警服,就要為民服務;人民衛士,就要赤膽忠心;百姓公僕,就要心繫百姓!」
即將迎來自己的節日,殷剛倍感振奮:「警察節的設立,是榮譽更是責任,是激勵更是鞭策。今後,我將繼續扛起身上的職責和使命,守護平安幸福的萬家燈火。」
夫妻各自駐守 「擦肩而過成了常態」
──記監獄警察方燕明、韓笑雲夫婦
2020年,366天,方燕明和韓笑雲夫妻卻有200多天沒能見上面……這對監獄警察伉儷,整個戰「疫」期間,各自駐守在自己的陣地上。
「擇一事,終一生,此生無悔披『藏藍』」,在河西監獄獄政科科長方燕明的心中,「人民警察」無上榮光。從18歲到43歲,25年裡,他始終踐行著最初的誓言。
監獄是沒有硝煙的特殊戰場,監管工作常被喻為「守在火山口」上的崗位,選擇監獄警察這個崗位註定了付出與風險……方燕明清楚,但他義無反顧。
從基層管教民警,到副監區長、監區長、獄政科長,一路走來,方燕明衝在前沿,幹在實處。
創新教育板塊,推動「五大改造」新格局在監區落地開花;盡心竭力,不辭辛苦,幫助迷途人員找到「回家的路」;挑重擔,扛硬活,凝心聚力打造一流團隊……方燕明的付出與擔當有目共睹。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工作佔用的多了,對家就會有虧欠,好在妻子韓笑雲能幹。「同為監獄警察,我理解他的不容易。」多年來,韓笑雲靠默默付出,保持著長泰監獄財務科民警和警嫂這個「雙重身份」的平衡。
不過,一切還是被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2020年1月,疫情防控需要,天津監獄系統啟動戰時機制,實施封閉管理勤務模式。方燕明第一批進了「戰場」。56天後,解除封閉隔離的方燕明才返回家中,而當天正好是韓笑雲進入長泰監獄封閉管理區第一天。夫妻倆就這樣擦肩而過了。
而這樣的「擦肩」在今後的日子裡成了常態,一直持續到9月初。200多天的時間裡,駐守在不同陣地的夫妻倆一面沒見上,只能靠著微信和小紙條傳遞愛意:「冰箱有肉菜飯,老人要測血壓,孩子有家長會」「保重身體,注意休息」「你交給的任務全部完成,等你驗收」……疫情阻隔了距離,阻隔不了愛。最美的堅守,最美的獄警伉儷。
11月15日起,按照疫情防控新要求,天津監獄系統又啟動了新一輪的封閉執勤模式。兩個月的短暫小聚後,如今,方燕明和韓笑雲又過上了「隔空示愛」的日子。
胸膛內裝著百姓,血液中淌著榮譽……「您問我們是什麼力量讓監獄警察無悔付出?是責任,是擔當,是忠誠,是對『藏藍』最深沉的愛!」方燕明和韓笑雲異口同聲。
「你是父親,也是我肩並肩的戰友」
──記市公安局公交分局安全保衛支隊民警王中原
榜樣如燈,照亮前行道路;榜樣如旗,引領奮鬥腳步。在我市公安隊伍中,有一種不一樣的父子傳承叫同一身藏藍,他們忠誠書寫不同時期的警察故事,在風風雨雨中無悔執著警察夢,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人民警察的莊嚴承諾。
長大後,當一名警察──對於市公安局公交分局安全保衛支隊民警王中原來說,這是從小便深植於心的夢想,這也是他從父親身上看到的如何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的童年裡,父親陪伴我的時間少之又少,有時半個多月見不到人,有時深夜回來,我已經睡了,等我醒來,他又去上班了。」作為一名刑警父親,搞起案件沒日沒夜是常態,自然也就無暇顧及家庭。「小時候,不懂事,看到身邊的同學假期都有父母陪伴,聽同學講,父母都帶著去哪玩,我心裡也有怨氣,想不明白究竟是什麼樣的工作,讓父親看得比家人還重。直到有一次父親拖著疲憊身軀回到家,坐在沙發上竟然睡著了,聽母親講父親是為了抓壞人,才這麼拼命,我一下子覺得我比身邊的同學都幸福,因為,我有一個了不起的爸爸。」
為了成為像父親一樣的人,王中原照著目標在努力,中考、高考、直至考上警校,「雖然每一次人生重要時刻,父親都是缺席者,但他總能帶給我一種力量,讓我勇往直前。」
或許是當刑警的通病,無規律的作息和24小時的待命狀態,讓王中原的父親也曾身體亮起了紅燈,「那天父親是值完一夜的班,下午才回到家,晚上就感覺身體不舒服,送到醫院經診斷,竟然是心梗,所幸搶救及時,撿回了一條命。」
正是因為懂得自己選擇的不只是一種職業,更是一份責任,在王中原成為了警察後,父親問道:「你受得了『拋家舍業、早出晚歸』的無奈和『人至中年就傷病纏身』的酸楚嗎?」「父親問完我之後,我也反問他,『當警察你後悔嗎』,聽了我的回答,我們父子倆不約而同地笑了。」王中原說,這應該就是血脈傳承,警魂延續。
因為身體原因,如今,父親王玉泉從公安南開分局刑偵重案隊的一線偵查破案轉為了後方支撐。
去年疫情期間,父子倆更是聚少離多,一個在社區值守,一個在地鐵站裡守護百姓出行安全。相同的職業,讓一家人更加理解彼此的辛苦、職責和榮耀。他們深知:你是我的父親,也是攜手並肩的戰友。
「對母親的虧欠,只能下輩子還」
──記市公安局強制治療管理總隊第一強制隔離戒毒所副所長董震
44歲,從警24年,董震一直覺得自己是條鐵骨錚錚的漢子。唯一一次,他感到了深深的無力感──疫情期間,母親去世,正在戒毒所封閉值守的他沒能送上最後一程。
在駐守的地方,朝著家的方向,深深三鞠躬……悲痛無聲,堅守無悔。董震說,這是一名戒毒人民警察應有的擔當。
警服在身,責任在肩。董震,現任市公安局強制治療管理總隊第一強制隔離戒毒所副所長,從20歲穿上警服的那天,他就告訴自己,在崗一分鐘,盡職60秒。
「第一強制隔離戒毒所主要負責戒毒人員的『生理脫毒』,一般為3到6個月,這段時間他們的情緒波動最大。」分管男監區的董震,心中安全的弦兒時刻不敢松。
帶隊巡查監室,聽取交班報告,關注學員動態……男監區最多的時候有200多名戒毒人員,董震都要做到心中有數。
把工作當成事業幹,是董震對戒毒人民警察職業最樸素的情懷。為了讓戒毒人員珍愛生命,遠離毒品,早日與親人團聚,董震創新了管理模式──以「教」促「管」,把戒毒人員的「戒毒期」變成「學習期」。
他和同事們協力打造的「道德法制」「文化藝術」「懺悔感化」「技能幫扶」「習慣養成」五大教育工程,讓戒毒人員在案例分析中認識吸毒危害,在趣味遊戲中陶冶道德情操,在文藝匯演中增強文化自信,在技能培訓中掌握生活本領。效果很好。
春風化雨,潤澤心靈。不少吸毒人員撥雲見日,重新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小展(化名)就是其中一位,儘管成功戒毒已5年,他還是堅持每年回一趟戒毒所做尿檢,「主要是想看看董所這些『親人』。」
用忠誠和擔當詮釋戒毒人民警察的神聖職責,用大愛和奉獻彰顯人民警察的「美」。董震幹在前,衝在前。
去年年初,抗「疫」之戰打響。市公安局強制治療管理總隊啟動戰時勤務模式,董震主動請纓,帶隊首批進入了封閉執勤區。戰「疫」的日子,他更忙碌了,早起晚睡成了常態。安全起見,半夜還要爬起來盯下監控,「必須確保平安」。
母親離世,是在董震第二次進入戒毒所執行封閉駐守任務時,職責在肩,寸步難離。「自古忠孝難兩全」,今生對母親的虧欠,只能下輩子還。
悲痛無聲,誓言無聲,戒毒人民警察的堅守無聲,卻無比堅定……是無數像董震一樣的堅守者,鑄就了「最美藏藍」。
最樸素信念 「憑著良心,幹好工作」
──記市高級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總隊警務科副科長孫瑞林
人民滿意的司法警察、天津市法院系統先進個人、優秀公務員、優秀共產黨員……翻開市高級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總隊警務科副科長孫瑞林的履歷表,一項項榮譽撲面而來。
今年55歲的他,已經有三十多年的黨齡和警齡了。被問及如何三十年如一日盡職盡責、愛崗敬業時,他說:「用對黨的忠心、對事業的盡心、對人民的真心、對紀律的戒心,詮釋共產黨人的初心。」
自1988年退伍後,孫瑞林成了一名司法警察。33年裡,駕駛警用囚車往返於法院和看守所的次數,他早已記不清楚,雖然換了好幾茬車,但在每年行駛近兩萬公裡的裡程中,他從沒發生一起交通、安全事故,以高度的責任心和安全責任感完成每一次提押、看管、值庭任務,確保每次提訊或開庭安全順利。
「開警車執行任務時,就得打起精神,既得細心,也得耐心,還得有責任心,才能不出事故。」每次隊裡來了年輕人,他總會發揮「傳幫帶」作用,多多叮嚀囑託。
2016年,孫瑞林的母親病故前,先後住了兩次院,晚上他在病房看護,白天從不耽誤開車提押看管工作。年過半百的他,雖然身體有點吃不消,可從不說一個「累」字,每天像陀螺一樣在單位、醫院、家之間來回跑。「習慣了,就想著既得把老人照顧好,也不能把工作耽擱。」他說。
「憑著良心,幹好工作」已經成為孫瑞林最樸素的從警信念。2013年3月,市高院刑一庭公開審理被告人劉某綁架殺人一案。當審判長告知完權利義務後,被害人家屬突然從旁聽席衝過去,想毆打被告人。「當時來不及多想,第一時間就衝了上去。」作為押解法警,孫瑞林不顧危險,立即把身體當盾牌,擋在了被害人家屬與被告人之間,可誰知被害人家屬用力過猛,他被重重撞倒在地,造成腕部損傷。
「法警就得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時刻關注法庭上所有人的情況,我們的職責就是保護大家安全。」事後,孫瑞林忍著劇痛,立即起身與另一名押解法警按照處置突發事件預案快速將被告人帶離審判庭,維護了法律的尊嚴和法院的形象。
即將迎來第一個中國人民警察節,他十分自豪:「選擇了警察這份職業,就是選擇了忠誠、選擇了擔當、選擇了奉獻、選擇了為民、選擇了堅守,我將繼續忠誠履職、擔當奉獻,做好國家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守護者和人民群眾的『保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