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Thiel投資這些初創公司的終極目標是治癒死亡

2021-02-25 獵雲網


獵雲網7月20日報導 (編譯:朱寧 Smiletalker)


獵雲網註:Peter Thiel創建的創始人基金在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幫助了眾多生物科技公司。他用財力和膽識支持新藥與新療法的研發,推動著人類超越年齡的局限。


2010年,距離Brian Frezza和D.J. Kleinbaum離開矽谷謀求更好的發展還有4個小時。從童年起,這對最好的朋友就醞釀並守護著一個共同的夢想,那就是用計算機科學治療疾病。他們從六年前開始尋找投資者,當時,他們還只是卡耐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計算機生物專業的兩名學生,但幸運之門並沒有向他們敞開。

Kleinbaum說:「當你名不見經傳的時候,沒人會投資你,如果你的名字後面沒有任何職位名號,沒有人會支持你運作一家生物技術公司。」

所以畢業後,這對好朋友就離開了匹茲堡去獲取創業所需的基礎要素。Kleinbaum申請了史丹福大學PhD項目,與此同時,Frezza去了聖地牙哥的斯克利普斯研究院學習。(獵雲網編輯君注;斯克利普斯研究院是美國最大的私立非贏利性質的研究所。以免疫學、化學和實驗生物學見長)2010年6月,就在Frezza準備論文答辯之前,他對他的導師表示,他的志向遠在學術之外。

「當時他臉色鐵青,」Frezza回憶道,「他以前好像一直認為我會成為他的門徒。」

之後的好幾年裡,這對好朋友都投入到編程之中,他們想建立一個機器生物化學實驗室,將實驗完成的速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他們打算為「生物納米技術」首次申請專利,他們相信,基於這種理論基礎而研發的新藥可以治癒愛滋病和其他頑固性病毒感染。

Frezza最終和他的導師鬧翻了,他當即推遲了論文答辯的時間,收拾好行李,驅車一路向北開了8個小時到達帕羅奧圖市,在Kleinbaum的沙發上安營紮寨,奮力為建立公司而爭取投資。

計算機生物學家Brian Frezza(左側)和D.J. Kleinbaum正在研發治療愛滋病的納米技術

顯然,他們融資創業的時期不對。兩年前,風投公司對生物科技行業的投資驟降了三分之一,此後便一蹶不振。與軟體業不同,生物科技初創公司尤其具有高風險和資本密集的特點,它們的研究時間長,計劃模糊不清。從這對好朋友首輪融資受挫到現在已經過去6年了,現在他們更具備創業的資格了,然而迎接他們的依然是冷遇。沒人會對兩個沒有任何實際經驗的二十幾歲的毛頭小子下注 。Kleinbaum說:「我已經記不清吃了多少家風投公司的閉門羹了,有的還算客氣,有的直接把我們轟出來。」

之後,他們打算金盆洗手回到匹茲堡,再去找天使投資和實驗室場地。但就在離開之際,他們打算最後一搏。PayPal的聯合創始人 Max Levchin是Frezza哥哥生前的上司,他的哥哥於2001年死於糖尿病併發症。 Levchin在其葬禮上講話,並且多年來一直像導師那樣關照著Frezza。Frezza把自己和Kleinbaumm想成立生物技術公司的計劃和Levchin一說,他立馬提供了種子基金,比這更有價值的是,他將Frezza和Kleinbaumm引薦給了PayPal的另一位創建人——Peter Thiel。據Levchin說,Peter Thiel是極少數打算對「科幻小說那樣天馬行空的東西下大賭注」的VC之一。

幾天之後,在 Frezza和Kleinbaumm準備灰頭土臉的回到東部之前,他們走進了Thiel的創始人基金(Founders Fund)辦公室。Thiel是Facebook的首個外部投資人和連續創業家,淨資產高達20億美元。但他認為矽谷的投資方向很不正常,對軟體公司的投資過多,而對處理科學挑戰的公司卻投資不足。Frezza和Kleinbaumm的公司使用機器人和納米技術治療愛滋病,這正是Thiel想要幫助的大膽創新的有潛力改變世界的事業。

他們談了半小時後,Thiel勸Frezza和Kleinbaumm將歸期推遲一周,這樣他就有時間勸說他們留在舊金山灣區。「他們在學術上的資歷是足夠的,並且他們並不是那種在學院裡待了很久的老學究。」於是,這兩個人就暫住在汽車旅館裡,利用一家自助洗衣店的Wi-Fi工作。這種波西米亞人似的流浪生活,一過就是幾個月,然而這也是他們一生中最具戲劇變化的幾個月。冬季臨近,他們的Emerald Therapeutics公司(之前已經取好名了)迎來了創始人基金的首個A輪投資。緊接著Frezza取得了博士學位,與此同時,Thiel也推行了一項新改革。

Peter Thiel還清楚地記得自己了解到生命有其盡頭的那一刻。當時小Thiel只有3歲,住在克利夫蘭的一間公寓裡。一天,他躺在地板上的一塊牛皮墊子上,問父親牛怎麼了,父親告訴他牛死了。小Thiel拼命想把死亡的念頭驅逐出大腦,他回憶道: 「我當時真的非常非常困擾,從那時起我似乎再也沒能擺脫死亡帶來的不安。」

20世紀80年代,Thiel考入史丹福大學。那時,他依然痴迷於死亡的「問題」,這也是他在遺傳工程中研究的主要課題。但他沒能耐心進行下去。他說:「生命科學與計算機科學不同,它需要人們更長久地學習,獲得更多的學歷,在你真正開始進行有趣的研究或著靠它賺錢之前,你需要10-15年的專業訓練。」所以他迅速拿到了一個哲學學位和一個法學學位,非常有遠見的開創了PayPal。那一年,他31歲。

2008年,Thiel的創始人基金第一次向生物科技領域的公司大量投資,投資對象是基因組公司Halcyon Molecular。投資一個剛剛成立三年的並且不被看好的生物科技行業公司,這十分反常。金融危機和新的聯邦法規已經將生物科技推到了懸崖邊上。生物科技公司往往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來研製一種新藥或療法,而IT公司不同,它可以在幾周內將「最小可行性產品」推向市場。顯然,IT公司更能吸引投資者的眼球。甚至專門投資生物科技的風投公司也見風使舵地轉向了電子健康設備,它們由字節構成,而非細胞。美國風險投資協會的數據顯示,對生物科技公司的投資從2007年的60億美元下降到2009年的39億美元(直到2014年才恢復到2007年的水平)。但Thiel卻相信生物科技正處在革命的風口浪尖上。3-D列印、虛擬化和自動化等創新技術正在降低試驗的成本,強大的算法可以在幾個小時內成功洞見人類基因組,而不再需要長達數個星期的時間。

Halcyon Molecular公司開始通過解碼整個人類基因組來治療所有疾病,每人每次花費不足100美元。然而,創始人基金很快發現對生物技術的投資是極有野心的賭注,它用1000萬美元來塑造公司的投資戰略。2012年,一位英國的競爭者宣稱他已經解決了Halcyon未解決的問題,所以Halcyon的創始人倉促關閉了公司(儘管之後他們發現來自英國的解決方案遠不成熟)。Thiel意識到,生物科技公司一上來就想解決所有的醫學問題,這是一個危險信號。他說:「要想規避小題大做,就不要一上來就對大量的工作展開研究。」

幸運的是,2011年創始人基金投資了另一家探索低價基因檢測的公司,而且它只關注基因檢測,它就是舊金山的Counsyl 公司。Counsyl追蹤那些已經被科學研究所確認的少數遺傳性失調症, Theil向該公司投資了1700萬美元,對此他說:「Counsyl並沒有認為人能治癒一切疾病,相反,它認為人類能改變的基因組實在有限。」該公司除基因監測之外還提供諮詢服務,幫助病人理解他們的檢查結果。Counsyl的CEO Ramji Srinivasan說:「許多公司是就基因組學研究基因組學,而我們的價值在於滿足客戶的需求。客戶不關心你的技術多麼前沿,他們關心的是技術如何解決他們的問題。」

Counsyl現在市值超過10億美元,擁有330名員工,與大約1.5億客戶籤訂了擔保合約。Srinivasan指出,公司發展的速度很快,又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創新,這深深吸引了過去因耐心不足而退出生物技術行業的企業家們。他說:「人們通常認為生物學比計算機科學更加麻煩。現在,我們有了公司這個工具,可以按部就班地僱傭科學家,明確地告訴他們,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將會對病人的今天、明天和下一周的病情產生影響,而不是10年以後。」

生物科技界的獨角獸企業


Thiel的創始人基金向Ramji Srinivasan的Counsyl基因檢測公司投資了上百萬美元,該公司現在的市值超過十億。

Matthew Scholz是典型的計算機科學家,對傳統的醫療科學不感興趣。2008年,他開了一家軟體公司,專門管理城市物流車隊的運作。當他準備賣掉公司的時候,他開始有一搭無一搭地比較起網絡安全技術和人類免疫系統過程之間的相似之處。他說:「天啊,我只是假設一下,因為人體基本上都是由信息構成的,所以人們無疑是在對細胞進行編程。這個天真的想法被證明是非常有價值的。」

到2009年,Scholz已經招募到了許多生物學家並引入了Immusoft,該項目可以對產生抗體的白血球的B型細胞進行「編程」,從而研發出「新藥」。他們的理念是:不對病人進行藥物注射治療,而是提取病人的細胞,重組後激發其治療效果,然後再將細胞移植回病人體內。當時,修正基因的細胞療法並沒有通過官方審批。(幾年之後才出現了 Juno Therapeutics 、 Editas Medicine等融資數千萬美元的公司。)該公司在創始人基金和其他投資公司那裡獲得230萬美元,現在準備進行第一例人體試驗。一但投入市場,Immusoft這種長期DNA療法即將成為依靠處方藥盈利的製藥公司的勁敵。Scholz說:「一但我們治癒了所有依靠藥物的病人,製藥公司就完了。」

生物科學技術轉入實際應用的困境以及出路


創始人基金的合作夥伴Scott Nolan說:「生物科學越來越像工程學,這一點讓我們對自己的投資感到樂觀。」除了Counsyl、Emerald和Immusoft之外,還有投資了Cambrian Genomics和Stemcentrx:前者是DNA列印技術的開創者,後者正在研究一種針對實體瘤的新療法。但在面對高風險的生物技術時,就算是創始人基金這種投資巨頭,也不敢貿然行事。Thiel認為,如果追求革命性而非增長性,「總會產生爭論不休的問題。」投資者總是要等公司顯示出哪怕一丁點兒的實力才肯投資,生物科學可以實際應用之前就需要高額的資金投入。這導致多數科學研究依然只能在大學中進行。

2011年,Thiel的同事Lindy Fishburne找到了這一兩難局面的突破口。作為Thiel Foundation的高級副總裁,Fishburne的任務是促進「政治的、個人的、經濟的自由」,他面對死局同樣感到沮喪,因為風投公司只會向風險最低、最安全的生物技術投資。他說:「那些有趣的生物技術的研發工作進展非常緩慢,根本沒有資金的支持。我向Peter提議在市場失效的時候應該引入援助機制。現在,市場在基金創新的環節上出了問題,尤其是在生物與科技的交叉學科上失效了,所以應該在此處引入慈善性質的援助。」

隨著這一建議的提出, Breakout Labs誕生了,它使過去在學術界才能進行的科學研究突破了大學的界限,在現實中生根結果。Breakout找到了大學中的一些團隊,它們只要有資助就能運行下去,以Thielian的話來說就是,給他們35萬美元的種子基金讓他們「越獄」去吧。如果公司能成功獲取更多基金,那麼這筆首款就會轉為抵押資產的淨值;失敗的話,這筆錢權當是一次援助。

這種模式企圖將福利帶給所有人:大學可以自己研發的技術,政府發放的少量資助可以超越醫學期刊的範圍而應用到更廣的領域,創業公司可以利用更多的資源長久地發展下去。Breakout曾投資過創業公司EpiBone,該公司背後的團隊用1000萬美元的聯邦津貼,在實驗室裡研究可再生性假肢。去年秋天,它在另一輪融資中斬獲了420萬美元的資金,其中包括來自紐約市早期生命科學資助計劃的投資。儘管該實驗大有可為,但EpiBone的技術只能在豬身上進行實驗。公司的CEO Nina Tandon面對現實的行業窘境不得不妥協,她說:「幸運的話,8年後這項技術將會面向市場。」

Breakout的其他公司正在生物科學的其他領域奮鬥著:Arigos Biomedical為了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正在研究速凍器官的方法;Siva Therapeutics著眼於用金納米粒子殺死腫瘤;Modern Meadow從人工培育的小動物細胞中再生出肉和皮。Cortexyme創業公司尤其勾起了Thiel的想像,該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兼CEO Casey Lynch正在努力更正過去的一個錯誤認識,那就是阿爾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是由腦部的畸形蛋白碎片組合發展導致的,她認為罪魁禍首應該是細菌感染,並推動著該假設的證實。儘管她的振奮人心的療法還需要好幾年才能在人體上進行試驗,但在小白鼠身上已經得到了令人欣喜的結果。對痴迷於長生不老的Thiel來說,治癒折磨著三分之一的85歲以上的老人的阿爾茨海默症,是「這是我們最應該努力去做的事情。」

在Thiel所有的投資中,Emerald Therapeutics大概是最有潛力推動下一次生物科技革命的公司。不僅要研發新藥,還想解決致使整個行業都無法發展的結構問題。三月,Frezza和Kleinbaum在南舊金山啟動了 Emerald Cloud Lab,這款機械設備為其他創業公司提供了自動化技術,每個實驗樣本收取20美元的費用。研究者們可以藉助它遠程完成40多個生物化學實驗,並通過網絡進行編程。亞馬遜網絡服務讓軟體創業公司無需購買自己的伺服器,Emerald Cloud Lab與之相似,Frezza和Kleinbaum希望通過給全球範圍內的小團隊提供虛擬實驗室空間,促進生命科學的創新。多虧了Cloud Lab(雲實驗室),下一種特效藥可以突破大學實驗室的局限,而出自校園的某間宿舍中。總之,治癒一種疾病是人類高尚的目標,而Cloud Lab使治癒任何疾病都變得更簡單。

連結:對「永生不死」的投資


下面的五位科技界巨頭正在投資此項研究,以期超越人類的死亡宿命。


Larry Ellison

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擁有550億美元淨資產,甲骨文聯合創始人之一。他覺得沒有理由停 止投資,在解釋為什麼會投資上百億美元來支持抗衰老的研究時,他說:「死亡讓我非常憤怒。」儘管Larry Ellison的生物醫學基金已於2013年轉移了投資領域,但它依然是基因組學先鋒Craig Venter的創業公司Human Longevity的投資者。

拉裡·佩奇、謝爾蓋·布林

作為Google的聯合創始人,他們尋找多種途徑抗擊死亡:2013年,他們啟動了谷歌的子公司Calico,致力於「治癒死亡」的研究。隨後,Google又迎來了人類永生理論的領軍人物Ray Kurzweil。存在基因突變缺陷的Brin比普通人更有可能患上帕金森氏綜合症,他為該病的研究治療捐贈了1.5億美元。

Bryan Johnson

2014年,這位 Braintree 的創始人耗資1億美元創辦了OS基金,作為研究「量子躍遷」科學研究的投資工具,該研究包括對人類「減緩衰老」和「再生」的生物手段。「Johnson是針對Venter人類長壽計劃的第一位外部投資人,該計劃旨在將人類壽命延長到120歲。」

Peter Thiel

在他投資生物科技公司之前,這位PayPal的聯合創始人、風投資本家正在資助SENS Research Foundation對長壽的研究,該研究由英國防老劑研究者Aubrey de Grey發起。Thiel相信,接受死亡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他認為「長壽會加劇人口過剩和經濟不公」這種論調是「荒謬、反社會的」 的論調。Thiel說:「即使長壽存在一些問題,也比死亡強。」


說明1、獵雲網是一家聚焦TMT領域創業創新報導的新媒體網站,聚集新公司、新產品、新模式,並嫁接廣大創業者與投資機構溝通的橋梁。歡迎廣大創業者們向我們項目自薦、投稿。請發至郵箱:lieyunwang@gmail.com
2、 掃描二維碼,快速關注獵雲網,及時收看最新資訊。

相關焦點

  • Peter Thiel如何投資生物科技公司
    你如何知道一家初創公司價值幾何?如果一家公司能夠生產一種特效藥,這種藥可以治癒一大類無藥可治的疾病,那麼這家公司就值10億,甚至100億美金。當然,如果這家公司失敗了,那就一文不值了。一般來講,藥企生產一種藥,必須通過基礎研究,臨床前,I期,II和III試驗,最終上市。
  • 初創公司Solarflare獲得2600萬美元風投投資
    DoSTOR存儲新聞 6月18日國際報導:初創公司Solarflare在C輪風投融資中獲得了2600萬美元的投資,它將把這些投資用於10Gbase-T產品的開發,並爭取在2010年上市。那款產品已經配備了戴爾公司生產的一款網絡接口卡。 據Solarflare執行長Russell Stern稱,此次融資獲得的投資將主要用於開發這種技術。他說:"我們將用那些投資來開發下一代技術。 現在正在測試樣品,預計第四季度的時候可以批量投產。"
  • Peter Thiel押注的這家黑馬公司,讓40年沒有進展的小細胞肺癌治療,乍現希望丨奇點猛科技
    Slingerland問在研究腫瘤的Dylla博士,「癌症能治癒嗎?」Dylla說,「可以,我們只需摧毀腫瘤幹細胞。」六年之後的2008年,為了治癒癌症的夢想,有金融學背景的Slingerland,拉著腫瘤學專家Dylla(任首席科學官)和擁有MBA的Daniel T.
  • 遺傳學聖杯:初創公司試圖發現各種疾病,包括衰老的基因遺傳因素
    1、您在您的投資生涯裡都進行過哪些行業的投資?在我 20年的投資生涯中,有三個主要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網際網路泡沫開始我進入TMT 行業。我投資了很多的3G移動通信公司、電子商務和社交媒體公司。然後2005左右我開始投資清潔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和可持續發展行業。現在是生物科技的時代,尤其是在即將到來的基因革命中。
  • 微軟投資初創公司PsiQuantum 正在建造世界上第一臺有用的量子計算機
    原標題:微軟投資初創公司PsiQuantum正在建造世界上第一臺有用的量子計算機微軟在量子計算機方面的研究已經有好幾年了。去年,微軟宣布了Azure Quantum,這是一個全棧式的開放雲生態系統,將為量子計算組織帶來好處。
  • 百度投資了光學AI晶片初創公司Lightelligence
    原標題:百度投資了光學AI晶片初創公司Lightelligence 允中 編譯整理 位於美國波士頓的初創公司Lightelligence,剛剛獲得了100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
  • 初創公司Envoy獲1500萬美元投資,將辦公數位化
    獵雲網6月24日 (編譯:小白)人們早已司空見慣1500萬美元的融資,卻萬萬沒想到有些初創公司竟也能融資1500萬。
  • 阿里2.9億投資香港基因檢測初創公司Prenetics
    (原標題:阿里2.9億投資香港基因檢測初創公司Prenetics)
  • Facebook招聘投資主管 創立風險資本以投資初創企業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11日晚間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Facebook一直在招聘經驗豐富的科技投資者,以幫助領導一個新的「數百萬美元」的投資基金。最近,Facebook公布了一個職位空缺,稱正在為其「新產品實驗」(NPE)團隊招聘一名「投資主管」,最好能擁有10年的相關技術經驗。Facebook稱:「該職位需要管理一個數百萬美元的基金,與頂級風險投資公司和天使投資者一起投資於領先的私人公司。其職責包括開發投資和影響論文(impact theses),領導新投資的執行,並根據需要支持當前的投資組合公司。」
  • 2020年10月投資以色列盤點|以色列_科技|初創公司|teikametrics|...
    投資總額約為14.74億美元,相較去年同期上漲約34.75%十月份,全球投資熱度區域繼續集中在美、中、英三國,其中美國以1083個投資和收購項目佔據第一,中國和英國分別以515和187個項目位列第二和第三。本月,以色列共發生63個投資收購事件,其中投資項目55個,收購項目8個。投資總額約為14.74億美元,相較去年同期上漲約34.75%.
  • 數字健康150:數字健康初創公司重新定義醫療行業
    研究團隊從5000多家公司中挑選了150家初創公司,這些公司基於幾個因素,包括專利活動、投資者概況、新聞情緒分析、市場潛力、合作夥伴關係、競爭環境、團隊實力和技術新穎性。在本報告中,數字健康被定義為醫療領域中使用技術/軟體作為區別於競爭對手的關鍵因素的公司。這包括從疾病診斷到技術驅動的醫療保險平臺,再到用於藥物發現的人工智慧工具等等。
  • AutoMobility LA公布2019汽車初創公司十強大賽入圍名單
    從充分利用研究和分析,到擴展並創新面向最終用戶的移動出行服務,這些創業公司就是移動出行這一行業不斷發展的縮影。這項大賽的熱度在不斷提升,也證明了我們展會始終保持巨大的吸引力,是初創和老牌汽車企業的重要平臺。」
  • 不思議迷宮peter獲取 古代競技場得到peter的方法
    《不思議迷宮》中peter有很多人想要,但是得到peter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情,而且比較賭臉,下面來看看不思議迷宮古代競技場peter獲取攻略吧。
  • 外光錐專訪丨軟銀中國宋安瀾:獨特技術是投資AI初創公司的重要判據
    外光錐專訪丨軟銀中國宋安瀾:獨特技術是投資AI初創公司的重要判據 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12 16:33
  • 電池初創公司QuantumScape上市,主研固態電池
    由大眾汽車和特斯拉聯合創始人JB Straubel支持的電池初創公司QuantumScape(QS)上市了。 QuantumScape是一家位於聖何塞的電池公司,10年前由計算機科學家、主要電信組件供應商Infinera公司的聯合創始人Jagdeep Singh和史丹福大學畢業的機械工程師Tim Holme創立。他們正在研究用於電動汽車的固態鋰金屬電池。這家初創公司的下一代電池單元有望在電池單元的所有關鍵方面實現改進。
  • 盤點國內5家基因療法初創公司
    隨著美國幾款基因療法的上市,全球基因療法不斷取得突破,國內也正在湧現一批聚焦基因療法的創新公司。有不完全統計數據稱,目前中國涉及病毒轉載和基因編輯的企業有20多家,但大多數以技術支持和服務為主,真正開發基因療法的創業者還很少。本文僅盤點幾家頗受關注的基因療法初創公司。1.博雅輯因博雅輯因成立於2015年,目前總部設在北京,並在廣州及美國劍橋擁有分公司。
  • 百度投資光學AI晶片初創公司Lightelligence
    位於美國波士頓的初創公司Lightelligence,剛剛獲得了100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Lightelligence這家公司主要利用基於光學的新技術,來加速人工智慧的工作負載。這輪融資,由百度風投和美國半導體高管財團領投。
  • 盤點:2020年最酷的10家網絡安全初創公司
    其中,我們挑選了自2018年以來成立的、外部融資金額至少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10家網絡安全初創公司,除了融資金額之外,這些初創公司的與眾不同還體現在發布了合作夥伴計劃、關鍵產品升級或者更新。這些公司中,有五家位於美國加州,兩家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還有三家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紐約州和以色列。
  • 全球量子計算初創公司盤點
    光子盒研究院出品本文聚焦於軟體領域的量子計算初創公司,其中:國家分布情況如下:融資情況如下:中國1、本源量子(中國合肥)本源量子成立於2017年9月11日,是國內首家量子計算初創公司。2020年4月,QSimulate和安進公司合作將大規模、精確的量子力學與藥物發現相結合。基於量子的初創公司QSimulate宣布與安進公司合作,致力於將大規模、高精度的量子力學計算(QM)整合到藥物研發管道中。新合作的動力是QSimulate開發了密度泛函理論(QM的一個變體)的新實現,它允許通過充分利用雲資源,首次在現實的配體/蛋白質模型上以發現相關的吞吐量運行這些計算。
  • 化學創業,看看這十家初創公司
    正好,最近美國化學會(ACS)旗下的C&EN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評選出了2016年10個最值得關注的化學初創公司,那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化學人是怎麼用化學知識和技術來闖一番事業的。圖片來源:Universal Display/C&EN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技術是當前電子顯示設備的新趨勢,但是這項技術也面臨這一個瓶頸:要麼必須使用昂貴的稀有金屬,要麼不能有效的產生藍色光,這些都限制了其大規模應用。來自日本的初創企業Kyulux嘗試著用熱活化延遲螢光技術來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