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屆邁向數據法學年會,暨2018年度法律量化實證研究論文研討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廖凱原法學樓203會議室召開。本次會議由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法與社會研究院(籌)與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主辦,來自國內外多所高校的三十餘位專家學者針對「法律量化實證研究」相關議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
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教授程金華宣布會議開幕,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法與社會研究院(籌)院長、上海交通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季衛東與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何海波分别致辭。
會議第一單元主題為「刑事司法」,由季衛東主持。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白建軍作題為「廣義均衡論——以命案死刑適用為樣本」的報告,通過對死緩與無期徒刑樣本、死刑立即執行與死緩樣本的比較,提出了「死刑適用理性化程度=狹義罪行均衡+加害關係平衡+主客體關係相適應」的理論範式。臺灣中央研究院法律所研究員張永健、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張巍分別針對研究中的兩個經驗模型及廣義均衡論的概念作評議。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教授魏建的報告以「村幹部雙重身份的腐敗懲罰差異」為題,基於2014-2016年村幹部的腐敗案件,分析了村幹部雙重身份對腐敗懲罰的影響,他認為應當統一對村幹部不同身份主體實施腐敗的差異性懲罰,從源頭上剝離村幹部的雙重身份。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左衛民與東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祿生對報告中的「國家工作人員」與「非國家工作人員」之間的腐敗懲罰差異各自發表觀點。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越以「認罪從寬的經驗基礎——以故意傷害罪的實證分析」為題,探討實務中認罪認罰的從寬幅度問題。她認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需滲透於量刑規範化改革之中,只有將其落腳於量刑根據、原則、方法、限度等理論研究與實踐,才能為從寬結果的實現提供可行方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助理教授劉莊、王祿生分別就模型構建、樣本選擇的相關問題發表評論意見。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於曉虹的報告題為「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視閥下的地方治理邏輯」,她基於監察體制改革試點以來的實踐,從實證的角度探究地方的治理邏輯。左衛民與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林喜芬分別就監察體制改革中面臨的人事、留置、銜接和監督等相關問題作了評議。林喜芬的報告題目為「The Influence of Pretrial Detension on Sentencing in China」,他通過從法院收集的經驗數據的分析,探討了審前保釋與拘留措施對中國刑事司法背景下執行緩刑的影響,並提出了對刑事判決研究的建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犯罪學系副教授Charles Loeffler、王越先後對林喜芬的文章進行評論。王祿生以303萬份一審刑事判決文書為樣本,對刑事訴訟的象徵性立法及其後果進行分析,他指出我國刑事司法改革陷入了「治本困境」,而刑事訴訟「象徵性立法」導致的「權利虛化」與「權力異化」是癥結所在。白建軍和林喜芬分別從刑事實體法和刑事程序法兩方面做了評議。
會議第二單元主題為「金融法制」,由程金華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法學院教授習超圍繞機構投資者與股東投票對「錯位的信任」展開分析,劉莊、澳門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稅兵分別作了點評。張巍的報告以「Mandatory Bids in China」為主題,基於2006年至2018年的數據對中國的強制要約收購現狀進行了分析,習超與稅兵分別對研究假設和分析模型進行了點評。香港中文大學法學院博士後曹寧報告主題為「併購重組中內幕交易為何如此頻繁?」,她以2007-2016年中國資本市場中實際發生控制權轉移的218家公司作為樣本,採用事件研究法中的CAR值模型,研究併購重組中內幕信息洩露的嚴重程度。魏建與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唐應茂分別從經濟學和法學角度對這一議題發表看法。中國政法大學法與經濟學研究院副教授徐文鳴報告主題為「聲譽資本會約束評級機構嗎」,以交易商協會市的場化評價改革作為自然實驗,結合雙差分模型,測量了聲譽資本的變化對評級機構評級行為的影響。張巍與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博士生黃勇升分別對徐教授提出的信用評級監管中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評議。黃勇升以「律師聲譽有助於發行過會嗎」為題,選取了1319個有效樣本進行實證分析,旨在探究「好的律所是否可以幫助發行人更容易『過會』」。唐應茂、習超則分別對與聲譽相關的理論作了探討並對模型回歸結果進行了分析。
會議的第三單元主題為「司法與律師」,由程金華主持。第三單元中,稅兵作題為「The Chinese Constitution Inside A Civil Courtroom」的報告,通過對1995年至2015年的數據分析,探究憲法性條款在中國民事訴訟中的適用現狀。於曉虹、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汪慶華分別就數據收集與分析發表觀點。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博士生周文章的報告題目為「政治身份引發審判偏離?」,他對長三角2242件徵收判決作了Logistic回歸分析,提出了行政主體引發判決偏離的機制:高行政級別的主體會通過僱傭高水平專業人士對抗原告,並制定程序營造自身優勢。何海波、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博士楊惠對行政身份引發審判偏離的現狀、回歸分析模型、引用規範等問題進行了評議。最後,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李學堯教授以「矯飾的技術:說理與判決中的偏見」為題,通過對在職法官進行的一系列行為實驗,得出事實結論——很多時候,法律只是判決的矯飾,而非判決的依據。白建軍、張永健分別針對報告提出的質疑作出回應,並對報告中運用的雙加工模型作了評議,為12月15日的會議議程畫上了句號。
會議第四單元繼續對「司法與律師」這一主題的研究,本單元由李學堯主持。張永健以「When Pro Bono Becomes a Profane Word」為主題展開討論,他通過收集臺灣地區法律援助律師的數據及深入訪談,對臺灣公益律師現狀進行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張巍、李學堯分別對於張永健運用的綜合性實證研究方式作了評議。南開大學法學院講師柯振興報告主題為「企業所有制、合規性與勞動爭議上訴」,他整理了上海和北京兩地法院在2014年和2015年的694件違紀解除二審案件,研究發現私企更有可能對程序性原因敗訴的案件進行上訴。魏建、曹寧分別對企業上訴原因的影響因素等做了評議。西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熊謀林報告主題為「大清帝國的贖刑」,基於《刑案匯覽》的實證研究,系統梳理大清帝國的贖刑演變歷程並總結其法律淵源。於曉虹、王越分別對贖刑核准因子的多元邏輯回歸分析進行了點評。
會議第五單元由李學堯主持,主題為「數據與法學研究」。何海波以「司法裁判文書上網公開:進步、問題與爭議」為主題進行報告,對裁判文書的公開給予了特別關注,認為不僅要重視文書公開的數量,還應注意文書公開的質量。唐應茂從「法院領導與司法公開」的角度展開對北上廣法院裁判文書上網率不高的原因探究,指出北上廣法院審理的案件量大、案件複雜程度高,制約了裁判文書上網的能力。劉莊以上市公司的相關訴訟爭端為切入點,發現超過六成的案件並未按照規定公開。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博士生王翔以「大數據時代的法學研究」為主題發言,對法律大數據時代的實證研究範式與哲理思辨品味進行了分析和展望。張永健、Charles Loeffler及習超分別從理論深度與模型分析等不同角度對上述發言作了評議。
研討階段後,魏建主持了會議閉幕式,白建軍作總結髮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