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斑鳩陽臺安家 市民發朋友圈記錄孵化全程(組圖)
3月28日11:02:窗臺有鳥築巢,且還下蛋,多喜慶! 3月28日17:51:經觀察考證,築巢的鳥為珠頸斑鳩,俗稱野鴿子,每次產卵一到二枚。小斑鳩加油哦!我會在你不在時定期在窩邊放米的。組圖/受訪者提供
4月4日14:42:正在孵化中……加油哦!哇咔咔~ 4月13日12:06:4月13日我家「小鴿」一家成功面世一對幼鳥,噢耶!看了黃曆,今天還是一個黃道吉日來著。
4月20日10:16:兩隻「小乳鴿」長得很快,眼睛也睜開,身上已經長了雛羽,上周末放的米回家發現沒有了(今天我又放了點),只是現在窗臺上鳥糞也比較多。本想開窗拍一張,「小乳鴿」顯得比較緊張,就此作罷。
4月21日15:24:鳥爸爸把兩隻小鳥護在身下,一直警覺地查看周圍情況。圖/瀟湘晨報記者蔣麗梅
如果你家的窗臺上多了一堆樹枝,不要急著清理,可能是鳥兒要來安家啦。
住在長沙雨花區山水洲城小區的雷先生就在一天早上發現了這樣一堆枯樹枝。過了幾天再看就發現有鳥蛋。原來,有一對準備繁衍後代的珠頸斑鳩在這裡安家。雷先生拍照發朋友圈記錄了鳥爸鳥媽從孵蛋到呵護寶寶的全過程。
「等小鳥長大,它們一家肯定會飛走,來年它們也不會記得這裡,也不會再來這裡築窩了,但有這樣一次經歷,真好。」雷先生4月21日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雖然知道小鳥長大的時候,就是大家說再見的時候,但他還是很開心,希望能夠持續記錄它們的生活。
多了一堆樹枝,然後多了一顆蛋
雷先生在星沙工作,房子卻買在城南,工作的時候就住在星沙租住的房子裡,休息時才會回家。他家在9樓,主臥洗手間窗戶外有個小窗臺。
3月23日,雷先生早上被洗手間傳來的「咕咕咕」聲吵醒了。他懷疑家裡來了鴿子,走進洗手間張望,卻並沒有鴿子的身影,反倒是窗臺上,比平時多了一些枯枝。女朋友覺得可能是老鼠搬運的小樹枝,雷先生不認同,「我覺得是個鳥窩,就堅持不要管它,順其自然吧。」
雷先生和女朋友每隔兩三天才回家一趟。3月28日,雷先生再次被「咕咕咕」的聲響吵醒。「被吵醒是7點多鐘,翻個身繼續睡了,上午11點多起床就發現,鳥窩裡多了一顆蛋。」雷先生馬上掏出手機拍了下來,並在朋友圈裡對這個鳥窩持續關注。
守候了大半天,雷先生終於見著了「鴿子」,頸部有一圈伴著白斑的黑色羽毛,好像披著一截圍巾。上網搜索後,雷先生發現是珠頸斑鳩,他在朋友圈更新了內容。鳥兒為什麼會選擇他家窗臺,雷先生分析說,自己家這個小窗臺在拐角處,風吹不到雨淋不著,這可能是被鳥兒選來築巢的原因。
給鳥兒定期送米,不怕禽流感
3月29日開始,雷先生發現窗臺上始終會有一隻鳥在認真孵蛋,有時候是鳥爸爸,有時候換成鳥媽媽,另一隻則在外覓食。自己擔心鳥兒餓著,就把窗戶悄悄打開一條縫,用硬紙板折成一個滑梯狀,偷偷倒些米放在窩邊,至於飲用水他倒是不擔心,長沙的春天,是不缺雨水的。
按照珠頸斑鳩的習性,下完第一顆蛋之後不久還會下第二顆蛋,小斑鳩會同天破殼。雷先生並不是每天回城南的家,也沒看到第二顆蛋是哪天產的。不過他注意到自己的朋友圈開始沸騰了,關於鳥窩的內容總能獲得最多的評論,最多的一則有64條。雷先生說,大家都笑言要來吃野生乳鴿,但自己知道,大家都在關心著這個小家庭的命運,在城市裡遇見這樣的一家子,是多難得的緣分。有一位朋友的留言,讓雷先生印象深刻: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待母歸。「反正每次回家都去洗手間看看它們,窗戶關著,我們互不影響。」鳥糞會有一些氣味,但是關窗後感覺不是很明顯。
當然,關於小鳥的到來,雷先生也考慮過禽流感的風險,但他覺得自己幾乎不開窗戶,小鳥又在健康地繁衍後代,應該是沒問題的,而且一個月過去了,也確實沒有任何問題。
小鳥破殼而出,打算持續記錄它們的成長
4月13日一早,雷先生再次被小鳥的聲響吵醒,跑進洗手間一看,鳥兒已經破殼了,出現了兩隻幾乎一模一樣的小鳥。「當時蛋殼已經不見了,鳥兒眼睛都沒有睜開,它們互相依偎著,頭尾相反的方向。」很多朋友都前來恭喜他當「爸爸」,他笑言只可惜自己家沒有小朋友,不然這該是一堂多生動的自然課。
4月20日,他發朋友圈,說兩隻小鳥長得很快,眼睛也睜開,身上已經長了雛羽。放的米沒有了就又放了點。
4月21日,記者來到雷先生家。雷先生說鳥爸爸正在守護小鳥。鳥爸爸把兩隻小鳥護在身下,一直警覺地查看周圍情況,一旦發現人類在逼近,就用力撲閃著翅膀示威,但肚皮卻絲毫沒有從寶寶身上挪開過。而在鳥窩旁,一天前雷先生放置的大米還沒有吃完。
雷先生告訴記者,小鳥在逐漸長大,他希望能用圖片和文字,一直記錄到這一家四口離開的那一刻。
[小檔案]珠頸斑鳩
是一種常見留鳥,體長在28-32釐米,體重125-180克,比鴿子略小。主要以植物種子特別是農作物種子為食。一次生兩顆白色的蛋,前後大約差一兩天。約兩星期後,小斑鳩就會同一天破殼而出。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