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下說會話,毛毛蟲掉一身我省多地遭美國白蛾幼蟲襲擾,皖北地區最嚴重;專家:蟲子沒毒但要小心過敏灰綠色的身體蠕動著從天而降,渾身還長著白色長毛,看起來就讓人渾身不舒服……
近日,皖北多地居民深受這種毛毛蟲的困擾。這些毛毛蟲究竟是何方「神聖」?數量有多少?對生態環境和人體會造成哪些影響?昨天,記者深入皖北蟲害發生地一探究竟,同時採訪了森林病蟲防治、檢疫等方面的專家。
居民反映:毛毛蟲嚇跑老婆孩子
今年國慶長假期間,在合肥工作的小王帶著老婆和未滿周歲的孩子回到宿州老家,沒想到在家還沒呆上三個小時,就在媳婦的要求下匆忙返回了合肥。
「本想在家多住幾天的,但是實在住不下去。
今年回老家發現房子的牆上還有地上到處都是毛毛蟲,人站在樹下面,不一會就有好多毛毛蟲落在身上。」小王告訴新安晚報、安徽網記者,他的老家位於宿州市埇橋區時村鎮,以前好像也見過這種毛毛蟲,但是不知道為什麼今年特別多。
「俺媳婦本來就怕蟲子,看到這麼多毛毛蟲,連飯也吃不下去。何況我們還帶著不到一周的孩子,萬一有什麼病毒咋辦。」小王說,無奈之下,他們一家三口只好驅車返回合肥。
宿州市埇橋區順河鄉一些農民也向本記者反映,以前他們也發現過這樣的蟲子,但是從沒有現在這麼多,自打今年入夏以來,這種蟲子就密密麻麻遍地都是,有時就像下雨似的從樹上掉下來。
記者探訪:楊樹被啃得只剩枝幹
昨天下午,記者沿206國道從宿州市區走向埇橋區北部進行探訪,沿路發現,很多楊樹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幹,葉子已經被蟲子啃光了。
埇橋區順河鄉是有名的板材加工基地,記者來到這裡時,發現這裡同樣有很多楊樹的樹葉被啃光,樹上還有一些蟲網。「這就是被蟲子害過的,蟲子吃過樹葉後,它繞著被吃過的葉子擴散到周邊再吃葉子,然後形成這種網。」順河鄉鶴山村村民胡大爺向記者介紹。
記者觀察發現,這種毛毛蟲長2到4釐米,身體深灰色與綠色相間,還長滿了白色長毛。它能夠附在物體上很長時間都不動彈,記者試著用樹枝撥動時,它才會動一下。就在記者和胡大爺站在楊樹林裡交談期間,隨著風吹動樹枝,不時有這種蟲子落在身上。
記者在採訪中還了解到,宿州市境內的蟲災已呈普遍發展態勢,形成了一些連片區域性重發生區,對林業的潛在威脅巨大。疫情已經傳入一些重點監控區域,如省級自然保護區大方寺、皇藏峪國家級森林公園等。
我省現狀:九個市出現較重疫情
「這可不是普通的『毛毛蟲』,它的學名叫美國白蛾,是鱗翅目燈蛾科白蛾屬中的一種昆蟲,原生於北美洲,屬於外來有害物種。」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局副局長黃長春表示,我省最早發現美國白蛾是在2012年,地點分別在蕪湖市三山區、淮北的杜集區,今年是第四年。該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美國白蛾疫情比較嚴重的有9個市31個縣區228個鄉鎮,分別為蕪湖市、宿州市、淮北市、阜陽市、蚌埠市、滁州市、六安市、銅陵市、亳州市。全省美國白蛾疫情發生面積達334613.2畝。除此之外,合肥的巢湖市、肥東縣,馬鞍山當塗縣等區域,也零星監測到有成蟲出現。
「擴散速度太快,根本是防不勝防。」黃長春副局長說,美國白蛾的數量沒辦法統計,但其一年繁殖三代,如今肯定是個龐大的數字。2012年在我省出現後逐漸南移,通過人為的傳帶及經濟貿易活動等方式,呈圓周式、跳躍式快速擴散,僅僅第四個年頭就呈現出現在這樣的局面。
醫生提醒:過敏體質居民要小心
「泛濫」的美國白蛾對生態系統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同時也影響著當地居民的生活。那麼,它到底有沒有毒?對於人體健康到底有沒有危害?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美國白蛾是一種害蟲,主要是危害林木,目前尚沒有其有毒性對人體傷害的報告,應該來說對人體是無害的。」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局黃長春副局長對記者說,儘管如此,這種蟲子數量太多,密密麻麻地帶給人很大的心理壓力,進入家中肯定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居民生活。
不過,醫院的專家也有不同的看法。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性病科王主任告訴記者,儘管美國白蛾幼蟲體內不帶毒性,但並非對人體不產生影響。他告訴記者,從圖片上看,美國白蛾幼蟲身上有毛,一些過敏性體質的居民應該特別注意防範,因為接觸之後很容易出現過敏症狀,「此外,這種幼蟲是有嘴的,就有可能咬傷皮膚,導致感染。」
釋疑:毛毛蟲「泛濫」四大因素
原因一:繁殖能力極強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局副局長黃長春告訴記者,美國白蛾是我國從境外傳入的危險性林業有害生物,是重要檢疫對象,繁殖量很大。
「像我們北方遭遇到美國白蛾,一年可以達到3代,最終呈立方式增長。」他給記者粗略算了算,一隻雌蛾第二代可產卵1500粒左右,第三代變為2250000粒,這個量的變化非常驚人。
原因二:缺乏自然天敵美國白蛾幼蟲成災給我們釋放了怎樣的生態信號?黃長春副局長說,除去自然繁殖的特性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缺少天敵。
據介紹,一種有害生物要成災,很有可能就是生態出現失衡。「美國白蛾這次發生地,都是人工生態系統,在這種人工生態系統中,存在生態空位,也就是沒有制約美國白蛾的上級食物鏈。」黃長春副局長說,沒有這種自然的制約,光靠人工防治,難度就非常大。
原因三:傳播途徑很多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我省首次發現美國白蛾疫情是2012年,第四年就幾乎覆蓋了北方所有縣市。
「美國白蛾適應性極強,耐飢時間可達半個月,導致其傳播範圍很大、途徑很多。」黃副局長舉例說,鳳陽縣棗巷鎮、霍邱縣臨水鎮首次發現的疫情就在淮河渡口附近,河對面就是阜南縣和五河縣疫區;銅陵縣首次發現的疫情在長江江心洲,江對面即是無為縣疫區。船舶、車輛、人員和各種物資往來都會造成人為傳播。
原因四:報檢意識不足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局一位專家告訴記者,近幾年隨著植樹造林、園林綠化等工程和林苗兩用林增多,而且多採用外地調入帶土球大苗,極易造成疫情傳入。
這位專家表示,當前造林多為社會化造林,造林公司報檢意識不足,加上檢疫執法力量薄弱,源頭檢疫管理和復檢都跟不上,造成疫情人為傳入。如我省全椒縣、明光市、天長市等地疫情傳入多與此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