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杜強:《太平洋大逃殺》作者談非虛構

2020-12-05 校園小事

2016年1月14日,《時尚先生Esquire》微信公眾平臺上推送了一篇題為《魯榮漁2686號:太平洋大逃殺親歷者自述》的非虛構作品。

該篇文章當天的網絡閱讀量超過1000萬,幾天內點讚、評論量超過3000萬。這篇文章讓2010年的「魯榮漁2682號慘案」再次進入公眾視野,使得公眾對遠洋船員的現狀有了新的認知。知名特稿記者杜強就是這篇文章的作者。他的其他代表作還包括《天才落魄的暮年》、《九號院的年輕人》以及《廢物俱樂部》系列等。

照片來自視頻截圖

2019年5月11日,首屆「媒介中國研究百人會」暨第五屆「新聞傳播學C刊雙年會」在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召開。杜強作為《時尚先生》的副總編參與了這次大會,並在主題為「新聞創新何以可能」的圓桌會議中作了精彩發言。我們很榮幸在大會期間與杜強進行了一次對話,他和我們分享了作為一名特稿記者的經歷、焦慮與感悟。

「非虛構寫作更關注背後的人和故事」

Q:如何把握非虛構和特稿間的細微差別?

A:我對非虛構和特稿的理解,是傾向於把非虛構定義成「文學」,而特稿更像是「報導」。 特稿寫作起源於媒體報導,屬於報告文學一類,但比報告文學更強調規範。近幾年「非虛構」這個詞比較熱門,我自己也會觀察和思考,到底現在做的非虛構作品和當年的特稿有什麼區別?

我發現非虛構寫作的媒體屬性更弱,以前的媒體服務於媒體的編輯方針。如果一個熱點或者選題存在特稿空間,記者就會去做。但在非虛構寫作中,作者更像是主體,會有更多的個人表達,作者本人的興趣和知識結構在非虛構寫作中決定權更大一些。

另外一方面,純粹從文本上來講,很多非虛構作者想要通過非虛構來表達在文本上的野心,這其實和文學更加接近。而原先的特稿還是要報導一件事情,只不過是用特稿的手法。而現在的非虛構是我要表達、我要寫作,而現實的素材成為一種工具。

照片由新記者拍攝

Q:特稿/非虛構寫作中有「套路」可循嗎?

A: 本不該有,但現在似乎越來越套路。尤其是這個概念火了以後,你會發現很多所謂的特稿或者非虛構,其實更可能像以前的深度報導,就稱不上特稿或者非虛構。也許是我把這個概念窄化了,但兩者之間的差別其實還是挺多。

深度報導是關注一件具體的事情,追求深度並把它講明白,實現其中的公共價值。比如說《誰的魯能?》,這就是一篇典型的深度報導。而對於特稿或者說非虛構,它最明顯的區別就在於文本。你的表達是否具有寫作上的創造性、是否有個人的風格、是否在意義的闡發上有獨到的見解,這些是關鍵。

特稿的寫作可能會更關注背後的故事,更關注背後的人的困境。特稿作品最終讓你讀下來的整個感覺,是有一種類似於文學的效果。你或許會對人的命運產生很複雜、微妙的認知,而不是對某一個公共話題的認知。

特稿素材的要求是它的獨特性和文學性能夠直指人心。所需要的細節是一種很獨特的體驗,不是一種套路化的表達。陳詞濫調都說是語言上,但其實在理解人上面也存在陳詞濫調。我的建議是,即使是一個主題很常見的故事,你也不要寫得那麼套路,每個人的經驗都是獨特的。你對這個人的表達,是這個人身上不一樣的,能夠拓展別人認知的地方,這是一個目標,你要往這個方向努力。

Q:在非虛構寫作中實現像《冷血》中細緻的心理描寫,真的能通過採訪獲得嗎?國內的非虛構寫作中 是否存在「合理想像」?

A: 我個人覺得《冷血》這部作品裡的規範並不合格,當然它是一部名作。其實在美國的非虛構寫作中,自我發揮的成分會比較多。我在看這部作品的時候,也會覺得裡面的內容過於細緻和深入,如果真的能夠通過採訪獲得,還是很不可思議的。美國的非虛構寫作是一種作家式的,規範比較松。作家寫有真實素材的東西,發揮的部分會比較多。蓋伊·特立斯(Gay Talese)自己也承認過這一點,他說他有一些東西是存在合理想像,是有他自己發揮的地方。

蓋伊·特立斯 圖片來自於網絡

國內的非虛構寫作目前不存在「合理想像」,因為沒有人敢這麼做。可能這是一個傳統,是行業當中的共識。國內脫胎於媒體的這一類非虛構寫作,在事實規範上是很嚴格的。如果你想要在這個行業長久發展下去,這樣做肯定不行。

Q:通常對題材的選擇、挖掘是如何進行的?

A:其實題材可以籠統地為兩類:一類是有明確的故事、明確的人物。這類型比較簡單,比如說《太平洋大逃殺》,我已經看到了一個成型的故事,我只要找到這個人,讓他幫我把事件還原,從採訪上以及文本寫作上實現它,拿到素材就可以。

另外一類是你明知道一定會有好的故事,一定會有好的東西在那裡,但是你能不能拿到,這是不確定的。比如廢物俱樂部,你沒有看到具體的人和具體的故事,你就需要去挖掘、接觸很多的人,去找合適你表達的故事和經歷。這種類型會更難一點,沒有什麼把握,並且選題失敗率很高。經常會有作者去了,發現沒有人物和故事,素材不足以支撐一個好的特稿的品質,那個時候就放棄了。大家可以看到的都是做成的,但其實背後有好多題目是不行的。

廢物俱樂部 文章插圖

「不要讓採訪對象覺得你是另一種人」

Q:對偏「黑色」題材比較偏好的原因是什麼?「臥底取材」的時候有害怕過嗎?

A:很多時候,一個人適合寫什麼類型的特稿題材,跟他的個性和過去的經驗是有關係的。之前也有一些記者和我說過,如果讓他一個人去村莊採訪一位殺人犯,可能他都不敢。但是對我來講,就是一件很稀鬆平常的事情。可能我有過去在農村生活的經驗,對於底層,或者比較「黑色」的事物是更熟悉的。

對我來講,我能夠更好的去和他共情,去理解他。跟他們打交道對我來講沒有什麼障礙,也不存在什麼安全上的顧慮。害怕,其實完全沒有。還有人問我說寫完《太平洋大逃殺》之後心裡會不會有陰影,其實完全不會。這就好比你看完一部恐怖電影,看完之後該怎麼生活還是怎麼生活。

我看恐怖電影會害怕,但是我去接觸這些反而完全沒有害怕。其實把這些人物的經歷想得多、或者接觸得多了之後,你會發現這就是日常生活很自然的延展。一個跟他生活很隔絕的人,突然來看這件事情的時候會覺得好恐怖。但是如果你慢慢接觸他,知道他一步一步怎麼走過來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很自然、平滑地到了那個境地。當你接觸到的時候,那種所謂的恐懼其實會少很多。

Q:如何在採訪中建立與邊緣經驗人群的信任感?有可以分享的採訪技巧嗎?

A:這依賴於一個作者的個性。我在接觸這些邊緣經驗人群的時候,總體上是比較自然的。我對他們的經驗、經歷和現狀是很熟悉的,不存在一種隔閡感。

當你要獲取別人信任時,首先對他要有信任、好奇和尊重。 在採訪趙木成的時候,我和他一起釣魚,跟他的朋友一起去喝酒擼串,進入到他的社交情境當中。不要讓對方覺得你是另一種人,而要在同一個情境層面上跟對方去交往、對話。當別人覺得你跟他是同樣的人、能夠理解他的時候,還是比較願意敞開心扉去跟你講。

總體來講,不要那麼急功近利。你的姿態並不是要獲取素材,而是想進入對方的生活。首先你是真誠的,所以才會這樣做。有時候記者的工作是很寶貴的,沒有哪個工作是給你錢,然後讓你去體驗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

Q:印象中比較深刻的採訪經歷?

A:其實還是《太平洋大逃殺》和《廢物俱樂部》這兩段。可能跟我個人的經驗有關,我看到他們的時候都特別親切。在我生活過的村子裡,有些人就是一個又一個的他們。我們村子裡也有人去打工,只是可能沒有上船而已。他們跟我年齡相仿,有的比我大兩歲,有的比我小一些。我在稿子裡面寫的就是一種未能成真的人生。對我來講,你可能在一個節點,比如說考大學的時候,你運氣比較好,你能夠走上另外一條路。但其實可能一步之差,你就是他們的那種命運。對這些人我印象很深刻,因為能夠共情,就好像在看自己的一種可能性。

Q: 採訪結束以後和採訪對象還有聯繫嗎?

A: 《太平洋大逃殺》裡的趙木成現在在東北賣燒烤,做一點小生意,經常會在朋友圈宣傳新推出的燒烤品種。他現在是過著很正常的生活,可能也沒有賺到特別多的錢,有時候他會點讚我的朋友圈,但總體上沒有太多的交流。紅姐的生活也是在朋友圈看到,像小曾以及一些不那麼核心的人物可能就失去聯繫了,因為他們生活也比較動蕩。對於我,一個作者來講,我完全是一個旁觀者,經歷了一遍他們的遭遇,其實沒有太多的理由再去參與。

照片由新記者拍攝

「特稿記者的職業空間更大」

Q:何時確定自己要成為一名記者?學新聞和真正做新聞最不同的感受在於哪裡?

A:我最初並沒有想得很清楚。新聞系畢業之後,就會很自然的往媒體方面想。大四的時候,我在南方都市報實習,之後參加了南方報業的校園招聘,以校招的途徑去了南方報業,成為一名記者。實習期間已經在做這個事情,所以整個的想法就比較順,也沒有太去琢磨。

大學期間學習的理論和原則像是「定海神針」,這些原則肯定是不會錯的。但是在真正實踐時,你會面臨更多的選擇、誘惑、動搖,有時候很難完全不變。只能在這種很難的選擇中,去選擇符合原則和規定的東西。

Q:為什麼會從時政記者轉型為特稿記者?

A:一開始是在南方都市報的北京記者站,做了兩年的時政記者,經常跑民政部、公安這些地方,說實話挺無聊的。做時政報導,空間其實很小。在北京各個地方去跑新聞,別人會覺得你是地方小報,不太樂意接受,那時候就會覺得很難受。

當時看到同行做的特稿作品,對特稿記者做的內容很感興趣。內容很好看,而且他的天花板不是那麼低。在中國,做一名時政記者,尤其是在一個市場角度去做時政記者,沒有什麼可能性。其實就是那樣重複,一直在重複。特稿記者做的內容,還是能讓人看到一點可能性。不管是職業也好,還是文章品質也好,我會覺得特稿記者空間更大,就更有興趣做。

杜強給新記者的寄語

Q:作為一個特稿記者,最大的焦慮是什麼?

A: 最大的焦慮還是選題。要找到一個在你看來有可能性去實現好文本的選題,真的很難。

我們的實習生記者平時會匯報一些社會新聞的選題,你在看選題的時候覺得挺有意思,值得去報導,背後也有真問題。但是要達到特稿文本的具體要求來說,它可能就還不夠。要麼就是故事不夠;要麼就是素材上難以獲取;要麼就是這兩面都夠,但在意義層面上又比較欠缺。所謂特稿不能只有很具體的事例,在意義層面對讀者的認知要有一個拓展。

在看到廢物俱樂部的故事時,我了解到中國現在年輕人群體的生活狀態,階層問題,產業問題,包括一個人在一種環境當中的意志頹喪等等,你都能看到很多超越具體事情之外更長久的意義。僅僅是你對於一個人困在底層,他心裡所遭受的那種折磨和困境,有一個認知也是好的。但是很多這種具體的社會題材,其實是做不到這一點。

還有一個難度在於,如今媒體的發展處於弱勢,都市報、地方報紙上的新聞報導能提供的特稿題材也非常有限。上遊來的水變得非常的少,能夠讓我們去尋找特稿可能性的選題,也變得更困難。整個媒體行業各個文體之間是一種鏈條,特稿作為一種比較長、複雜的文體,還是需要依賴別人做一些基礎工作,但現在這種基礎工作在萎縮,你就會更難辦一點。

Q:記者這份職業會一直做下去嗎?之後有轉型的想法嗎?

A:這個不一定,我可能會想要嘗試寫小說。這個目標說起來有點大,感覺自己不應該說出來,但是我對這方面有興趣。你寫非虛構的東西,很多時候受很大的限制。比如說你看了這個故事的前1/3,覺得它是一個很好故事和文本,結果到了中間垮掉了。你就會想,如果要是寫個虛構作品,我能夠按照我的設想,去讓這些人物經歷另外一種命運,那這個文本一定很好看。但現實往往不是這樣子。

有時候會有這種遺憾,想要打破寫新聞報導的限制。作為特稿來講,一定是不能有任何的虛構,這是我們的紅線。但很多時候你又希望有一個好的作品,好的文本,那可能得去寫虛構,才能達到在文字上的追求。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自南京大學新記者<NJUXJZ>」

文字 | 祁紅

攝影 | 劉力鑫

美編 | 祁紅

責編 | 曹玥 彭雅琦

相關焦點

  • 《太平洋大逃殺》值多少錢?賣的不是IP而是本事
    《太平洋大逃殺》推出後不久,陸陸續續有十幾家影視機構、國內知名導演聯繫到作者杜強,希望能夠將這篇非虛構作品改編成電影劇本,以期達成合作,但均未能成功。樂視影業因其自身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給出的高價格,最終打動了李海鵬和杜強。 樂視影業用誠意打動了杜強,同樣地,能成功採訪到當事人「趙木成」(化名),也是因為杜強的誠意。
  • 特稿《太平洋大逃殺》將拍電影
    以至於當李海鵬3月3日下午在朋友圈公布了特稿《太平洋大逃殺親歷者自述》的影視改編權被樂視影業高價買下的消息時,大多數人竟然是不看好的。雖然,這一事件讓人意識到新聞IP的價值,但是更多人的疑慮是:這樣一個慘烈展示人性黑暗的故事在中國語境下,能拍得了嗎?能拍出來嗎?
  • 「太平洋大逃殺」中的政治哲學
    編者按:震驚世界的「太平洋大逃殺案」。2010年12月,「魯榮漁2682號」漁船33名船員出海,最終只有11名船員生還,他們在大海上殺害自己的22名同伴。2018年2月8日,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死刑覆核刑事裁定書。該裁定書顯示,最高人民法院已於2017年3月23日核准該案被告人劉貴奪等五人死刑。
  • 太平洋大逃殺案結:以法律規制人性 |新京報評論
    這說的是著名的「太平洋大逃殺」案。2011年6月17日至7月25日,魯榮漁「2682」號漁船在智利附近海域作業期間,以劉貴奪為首的部分船員因內部爭鬥等原因,糾集11名船員殺害16名船員,並致6人失蹤。  復盤這個案子的經過,一種恐怖氛圍始終在縈繞。
  • 非虛構寫作與中國兒童文學
    紀實性報告文學具有更明顯的非虛構寫作特徵。改革開放以來,以少年兒童為讀者對象的報告文學興盛一時。形成現實的文學門類如果說,非虛構在中國現當代兒童文學發展史上一直是一股潛流,並不時陷入爭論的漩渦中的話,那麼,近年來中國兒童文學中湧現出的非虛構寫作,就是一股境界更為宏闊、聲勢更為浩大的潮流。
  • 中秋夜深圳書城聽來自北美的華裔女作家施瑋談文學的虛構與非虛構
    施女士想到了一個從沒有嘗試過的辦法,要寫一部長篇小說賣錢,當時普通作者的千字稿酬一般是幾十元,施女士的稿酬可達一百元,編輯對她有鼓勵,可是身邊的人都不相信,她的開篇第一句話改到了七遍上自己才算滿意,慢慢寫,一直寫到了四十萬字,出版了,拿到了三萬多稿酬,出國的路費夠了,還買了電視,買了一臺不怎麼好的二手車。
  • 非虛構作品《六號哨位》:壯寫英雄的意義
    但非虛構作品在故事情節的轉承、人物關係的連接等方面也需要恰當的虛構處理,比如戰場中戰士們的交談、陣地上蟲子的鳴叫等等,肯定存在虛構的成分,但這是合情理的,可以給人閱讀信任。王昆在細節處理上如此得當,可見其多年一線帶兵人的閱歷優勢。這部作品也給我帶來了更深層次的思考,那就是在非虛構的現實生活中,我們如何「虛構」自己的「故事」,這體現的是一種寫作自信。
  • 最高法核准太平洋大逃殺案5兇犯死刑,樂視買下故事版權電影難產
    文| AI財經社 唐煜編輯| 梁夜震驚國人的「太平洋大逃殺案」審判結果法律文書終於公開。「大平洋大逃殺」的惡名也由此而來。2013年7月19日,威海中院一審判決被告人劉貴奪、姜曉龍、劉成建、黃金波、李承權5名主犯死刑,其餘6名被告人獲死緩、無期徒刑和有期徒刑。最高法死刑覆核刑事裁定書顯示,威海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宣判後,劉貴奪、姜曉龍、黃金波、李承權提出上訴,劉成建在法定期限內沒有上訴。
  • 專訪|魯敏:用虛構的方式傳達我對這個世界真實的看法
    今年9月,魯敏的三本新書《時間望著我》《路人甲或小說家》《虛構家族》由譯林出版社出版。10月8日,魯敏就新書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魯敏【對話】澎湃新聞:你說自己在隨筆裡是沒法兒躲的。《以父之名》和《母系》這兩篇分別寫父親和母親的文章特別真誠。
  • 「太平洋大逃殺」案結:不是審判人性,而是區分善惡
    文 | 與歸曾經引發輿論強烈關注的《太平洋大逃殺》一案,經過漫長複雜的調查、審訊、起訴、判決,再經最高法核准,有了最終的結果。 ▲「太平洋大逃殺案」時間線示意圖。圖片來源於網絡這不僅僅是一次遠洋漁獵,更是一場人生大考。
  • 太平洋大逃殺親歷者自述:常夢見被追殺 誰都想活
    該案,也被稱為「太平洋大逃殺」事件。片中受訪者為前述11名船員中的一名,如今已刑滿釋放。出於對受訪者安全的考慮,原片隱去姓名,並對畫面進行了特殊處理。「誰都想活著,沒人想死。」他低聲說,「我們沒有權利去評判誰去死誰去活,因為你確實去做了,所以你必須自己承擔後果。」6年後的今天,他依舊會在被船上同伴拿刀追的噩夢中驚醒。
  • 《子弟》作者楊瀟 綠茶對談:何處尋子弟,哪裡是故鄉
    楊瀟與綠茶笑談在返鄉情懷上的共鳴,就是當你真正一次次回到家鄉或者家人朋友身邊時,你會發現故鄉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你很難和家鄉的人們處於同一個境下,這就是故鄉難回的一個明確體驗。你會糾結於是否回鄉,思鄉卻又不想用這種方式尋找,於是很多人會寄託於文字、電影等形式,所以我們發現故鄉其實是我們的記憶。楊瀟去年參加了一個去哈佛的交流活動,那時《子弟》還未面世。
  • 非虛構閱讀了解一下
    適合孩子閱讀的非虛構類讀物不完全等同於各種科普類繪本。非虛構讀物是一個相當寬泛的範疇,圖書館裡常見的歷史、地理、傳記、商業、藝術、旅遊等書籍都屬於非虛構讀物。相較於虛構類讀物,非虛構讀物知識性強,同時也相對枯燥、晦澀一些。因此,當孩子還處於低齡階段,家長們大多會選擇讀起來輕鬆愉快的虛構類繪本作為孩子的閱讀啟蒙讀物。
  • 太平洋大逃殺案,22人的慘劇,是人性的扭曲還是資本中壓下的無奈
    被無限壓榨激發的人性罪惡「魯榮漁2682號」在太平洋上發生的慘烈的自相殘殺事件已經過去了8年,今天某論壇上突然又冒出來一篇文章,作者聲稱自己曾經就在「魯榮漁xx號」上有過「奴隸」般的經歷,看到最高法院核准5人的死刑,突發感慨。
  • 叢林法則大逃殺遇到秒殺掛怎麼辦
    叢林法則絕地大逃殺遊戲中現在有很多掛,其實玩遊戲就好好玩,非要開掛幹啥呢,自己玩的久了也會不舒服的,但是遇到別人開掛,那真是想殺人的心都有了,打不贏啊!能怎麼辦?  叢林法則大逃殺遇到秒殺掛怎麼辦?
  • 太平洋大逃殺親歷者的自述
    今天給大家推送這篇《太平洋大逃殺》講述的是「魯榮漁2682號」漁船載33名船員出海,11名生存船員殺害22名同伴的故事。事件發生後,杜強等了4年,終於找到其中一位刑滿釋放者,跟訪十幾天(細緻到諸如「左手遞刀還是右手遞刀」的反覆追問),最終還原了整個故事。親歷者「趙木成」是化名。
  • 太平洋大逃殺,看一次失眠一次
    因為歷史上就曾經有過這麼一件徹底揭露人性的事件,那就是太平洋大逃殺。01準備準備去出海在這個世界的一些角落,還有人為了養家餬口,一不小心就誤入歧途,甚至說走上一條不歸路,比如這群迷失在太平洋中無家可歸的可憐人
  • 青島太平洋壽險副總王京濤網談
    青島新聞網7月24日訊 今天下午,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分公司副總經理王京濤做客民生在線直播室,圍繞「關注客戶需求 持續改善民生 」主題與廣大網民進行在線交流。網談參與人數2294人次,網民在線有效提問19個。王京濤副總現場全部答覆完畢。更多詳情請登錄青島新聞網民生在線專欄做相關查詢。
  • 叢林法則大逃殺
    叢林法則大逃殺是一款大逃亡的動作射擊遊戲,遊戲中玩家將與將近五十人一起被放到一處荒廢得地方,玩家必須快速的尋找武器和裝備第一時間消滅你的敵人,喜歡這款叢林法則大逃殺的小夥伴們趕緊下載體驗吧!
  • 「太平洋大逃殺案」追蹤:6失蹤者至少4人已經法院宣告死亡
    這起令人震驚的血案也被稱為「太平洋大逃殺案」。經法院審理查明,被告人劉貴奪組織、指揮姜曉龍等人先後殺害16名船員,並致6人失蹤。澎湃新聞搜索發現,中國裁判文書網已公布該案4名失蹤人員經法院宣告死亡的判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