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深圳書城聽來自北美的華裔女作家施瑋談文學的虛構與非虛構

2021-01-15 花山蓮的熱點關照

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之夜聚書城。今年中秋佳節的夜晚,旅美作家施瑋應邀來到深圳書城與讀者談文學。施瑋女士是詩人、作家、學者,多種身份集於一身。曾就讀北京魯迅文學院作家班,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她似乎稍微中年發福,言談率性穩健,無機心,偏又一切應付裕如的樣子,好命人處處順風順水,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從她的整個人生和創作的軌跡來看確也如此。

施瑋女士出生於上海,成長於蘇州,有個書香門第的家庭。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奶奶是狀元的後代。從小讀書看戲聽音樂,崑曲《牡丹亭》都是日常,還沒入小學就已經會讀小說了。浸潤在這樣的文化藝術環境中,再加智力得到很早的開發,能進入上海復旦大學,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了。作家調侃自己:讀書早讀書多,人情世故不熟絡,但是讀書的成績會好,這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自己常常覺得不會圓滑處世,八面玲瓏,傻傻的要被騙。可是這幾十年下來,沒覺得被騙到,不知是碰巧遇不到騙子,還是被騙之後沒有察覺到。這次回國去上海籤售新書,有小學的同學聚會,好幾個做人聰明又會處事的人說到許多的不如意,艱難處,想要的得不到。羨慕施女士的想要的都能得到,運道吉利。腹有詩書氣自華,書中自有黃金屋。好機遇一部分是來自於文化的強大力量也未可知。

其實,在讀魯迅文學院作家班時,莫言,餘華,遲子建等當今的一線作家都是施作家的同班同學,相對莫言可以拿諾獎,自己已有五百多萬字的巨量創作成績的不溫不火,當然會有自己無形中的落差感,這好像也算自尋煩惱吧,不過,風過無痕,無所謂了。

施女士結業時正逢改革開放深圳初創時,抱著對新生活的嚮往,坐上火車南下,深圳當時給予這位吳儂軟語之鄉的才女的衝擊出乎她的預料,擁擠不堪的火車站,路邊飯攤排著的條桌上供給食客的飯菜讓人立即懷疑看不到的地方是否衛生。今年這個中秋節是多年後第二次來深圳,交通工具換成了飛機,深圳已經變了。當時的江南蘇州嬌弱女孩是真的難以承受。儘管是個沮喪的結果,還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踏上了深圳這塊土地。坐火車需要先到廣州,進深圳是要有邊防證的,施女士沒有,有人告訴她一個辦法,可以去理髮店當小妹給進深圳的大車司機洗頭,認識了,請他們用車捎帶過去。她去了理髮店看過了小妹的工作程序,她真的是無法接受,難以下手。還是要想法去深圳,這時一個並不相識的文化人幫了一個忙,算是順利通過了。深圳的經歷已有前述,本來有復旦碩士研究生的文化準備,打算進深大謀職的想法也只得泡湯了。

回復旦學生宿舍,更讓人叫苦不迭的場面和結果正在等著她:她所有的柜子箱子抽屜統統打開,所有一切都被小偷一掃而空,包括書信,詩稿,以及不少男生的求愛信,更甚至存在另一處的行李以及不少自己心愛的衣服也被小偷用在柜子裡盜取的證件一併竊走,除了一件小小的斜肩背包,施女士真是兩手空空了。

回到家,母親納悶了,行李呢?女兒以實相告,母親唉聲嘆氣,可是施女士並不當多大的事,自己花了15塊錢買布料請人做了一件衣服,穿著就去南京跳舞的了,一位高高大大的俊氣男生主動上前邀請跳舞,兩人一見衷情,至今相依,這個男生同是復旦大學學生,成了與施瑋女士攜手旅居美國的丈夫。

兩個志同道合的年輕人相約北上,男的憑學識進入清華大學單元子實驗室,完成了兩個重要學科項目,可弔詭的是,當時竟然不如一個看門人的報酬,論資排輩在看門人後面候著。姑且算作作飛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吧。一氣之下,男人決定出國謀生。這一階段施女士沒閒著,她在北大圖書館已經用當代年輕人易於接受的方式編輯出了《胡適文集》前三卷,為了呼應愛人的動議,施女士決定同行。

愛人只是提出了一個想法,出國要有相當的資金才行,倆人都沒錢,怎麼辦?施女士想到了一個從沒有嘗試過的辦法,要寫一部長篇小說賣錢,當時普通作者的千字稿酬一般是幾十元,施女士的稿酬可達一百元,編輯對她有鼓勵,可是身邊的人都不相信,她的開篇第一句話改到了七遍上自己才算滿意,慢慢寫,一直寫到了四十萬字,出版了,拿到了三萬多稿酬,出國的路費夠了,還買了電視,買了一臺不怎麼好的二手車。施女士說這個寫書的目的真不是多崇高,只是因為出國缺錢,只是為實用,也不是寫的自己的事,是寫的奶奶的事,不是賣自己,是把奶奶賣了。那個時候還沒有用電腦寫作,是用紙筆寫,把被筆桿壓著的指側都寫得凹進去了。

奶奶的氣質自帶雍容雅致,跟姑媽姑夫關係很好,在一起都是互相幫著做事,她們在一起相處完全就是蘇州人的庸常的暖昧的生活狀態模式,不慌不躁,不吵不嚷,溫和平淡,又都能心領神會理解對方。因為太熟悉奶奶的一切,所以不會覺得難寫,這是作家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世家美眷》。可以說是這部小說把作家夫婦送到了美國。那是1996年底。她們的第一站是新墨西哥州,後移居洛杉磯。

久居海外,對國內作家的創作和當今社會有相對比較敏感的地方,每次回國都要買很多當代創作力旺盛的作家作品帶回去讀,二十年來這些作家似乎沒有進步,甚至還有倒退,頂多是在原地踏步著。原因在哪裡呢?整個社會都很浮躁,風風火火,靜不下來。廣告的語言都是跳樓價,出血價,都是獅子吼,恨不得拉著人耳朵吵聾了告訴「你聽懂了沒有」,就算給父母的信也都是假的,寫的假的東西被當成真的,寫的真東西被當成假的,電視劇情介紹的片花照短視頻都是打耳光,對口罵,婆媳反目,宮鬥戲勾心鬥角,現實中哪有那麼多緊鑼密鼓,大起大落?能驚出人心臟病來的場面?相應的作家也是同樣追逐名利,安靜不下來,無法找到初心,聽不到作家應有的內心聲音。施女士認為當今是電視劇強奸了作家,扭曲了作家作品。在一個循環的圈子裡,觀眾的審美也隨之被拉低。

西方文學經典古希臘神話和《聖經》及東方中國的經典老子莊子孟子墨子等諸子百家的作品形式各異,千百年流傳不朽,只因抓住了人類共通的人性和感情,不因時間和空間的改變而減弱和淡化讀者的共鳴。

古代經典從最早的神話傳說開始故事框架和內容都是以人類樸素的情感為底色,本質上還是源於非虛構,當代作家的虛構作品看不出其中的非虛構的底子,看得出的倒是從書本到書本的文字翻板,沒有自己真正經歷熟知的活化出來的人類情感,

世界經典作品的意識流小說中看似虛構的情節,仔細看下來,一個場景一個畫面的聯繫起來,作家的主觀情緒意念會有力地帶動讀者進入其中,中國的非虛構的東西是用客觀故事的發展進行來引導讀者自我帶入,一個是活的人,一個是活的故事。

施作家拿自己的創作實踐作例子,在美國的圖書館中的前期中國文化人的檔案材料包括英文中文的,有些比中國內地圖書館的儲藏還要完備豐富。中國留學生找一些材料進行研究寫一寫拿個博士學位並不算難。二十世紀早期中國著名的留美神學博士宋尚節在美生活七年,為了寫出以此人為主角的長篇非虛構作品,作為有責任的作家,施女士翻閱了圖書館裡宋尚節的流水帳式的日記,覺得尚不完整,又找到他的家人,請求把所有與宋尚節有聯繫的帶有文字的東西都找出來,他的家人拿出來一個鞋盒,打開一看,全部都是宋尚節1920年以後的日記。這是那個年代最直接準確的歷史側面記錄。還有在處理這些一手的原始材料時,按流水帳的模式描寫敘述,可能調動不起讀者情緒,引不起興趣;帶上作者過多的煽情又恐怕對主要人物原型有不尊重,是比較糾結的一些地方。煽情多了,會讓人不再相信,小說故事最怕煽情,作者跳出來指手畫腳,容易讓讀者倒胃口。

面對中國糟糕的文學現狀,作家施瑋給出的辦法,是每一個文化人都行動起來,教授專家學者,哪怕你只是寫過一篇博客的人,也都要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其它的人,要安靜下來,平靜下來,只有靜下來,你才能聽到你的心聲。其實中國人有存款,美國人不但無存款反倒有欠款,中國人更能夠靜下來。

施瑋女士的觀點是一位華裔作家「此山」外的看法,不無啟發,內裡深層的原因足夠我們審視,調整,作出行動來。

相關焦點

  • 北美華文文學的世界視野
    作為世界華文文學版圖中的重鎮,北美華文文學創作極為興盛。 北美華人作家隊伍,前期主要由來自臺灣的留學生和移民組成,現今則以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大陸新移民為主。耕耘多年的作家,有嚴歌苓、張翎、劉荒田、張鳳、黃宗之、葉周、江嵐、薛海翔等,新生代作家如伍綺詩、二湘等,他們的創作同樣值得期待。
  • 非虛構寫作與中國兒童文學
    紀實性報告文學具有更明顯的非虛構寫作特徵。改革開放以來,以少年兒童為讀者對象的報告文學興盛一時。形成現實的文學門類如果說,非虛構在中國現當代兒童文學發展史上一直是一股潛流,並不時陷入爭論的漩渦中的話,那麼,近年來中國兒童文學中湧現出的非虛構寫作,就是一股境界更為宏闊、聲勢更為浩大的潮流。
  • 專訪| 杜強:《太平洋大逃殺》作者談非虛構
    「非虛構寫作更關注背後的人和故事」Q:如何把握非虛構和特稿間的細微差別?A:我對非虛構和特稿的理解,是傾向於把非虛構定義成「文學」,而特稿更像是「報導」。近幾年「非虛構」這個詞比較熱門,我自己也會觀察和思考,到底現在做的非虛構作品和當年的特稿有什麼區別?我發現非虛構寫作的媒體屬性更弱,以前的媒體服務於媒體的編輯方針。如果一個熱點或者選題存在特稿空間,記者就會去做。但在非虛構寫作中,作者更像是主體,會有更多的個人表達,作者本人的興趣和知識結構在非虛構寫作中決定權更大一些。
  • 非虛構作品《六號哨位》:壯寫英雄的意義
    但非虛構作品在故事情節的轉承、人物關係的連接等方面也需要恰當的虛構處理,比如戰場中戰士們的交談、陣地上蟲子的鳴叫等等,肯定存在虛構的成分,但這是合情理的,可以給人閱讀信任。王昆在細節處理上如此得當,可見其多年一線帶兵人的閱歷優勢。這部作品也給我帶來了更深層次的思考,那就是在非虛構的現實生活中,我們如何「虛構」自己的「故事」,這體現的是一種寫作自信。
  • 專訪|魯敏:用虛構的方式傳達我對這個世界真實的看法
    每個小說家的寫作都與其非虛構的經驗相關,但小說家最大的本事不是來自非虛構,而是把非虛構的真實經驗以虛構的方式使其升華,使它具有文學的價值。所以多年來我寫「父親缺席」這個事實,但我還是在用虛構的方式處理這個元素,用虛構的方式傳達我對外部世界真實的看法。
  • 國內罕見的非虛構閱讀暑期體驗來了
    不再僅限於大齡學生和成年人 「松鼠英語」 用地道的英語 給孩子講述最新鮮的 來自真實世界旅美華裔五年級學生爸爸 松鼠的內容題材十分貼合美國同齡學生的閱讀,涉獵面廣,也符合小朋友的喜好,沒有看到其他哪個閱讀資源能做到這些。
  • 羅湖書城10月暢銷排行榜 | 文學藝術類
    一場青春的闖蕩,一次敞開心扉的旅程,臨江六中高二(7)班,超綱的故事說給你聽!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來自一個極少有人能想像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場的廢銅爛鐵鑄成,那裡沒有讀書聲,只有起重機的轟鳴。不上學,不就醫,是父親要我們堅持的忠誠與真理。父親不允許我們擁有自己的聲音,我們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惡魔。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哲學碩士,歷史博士……我知道,像我這樣從垃圾堆裡爬出來的無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應當感激涕零才對。但我絲毫提不起熱情。
  • 非虛構閱讀了解一下
    適合孩子閱讀的非虛構類讀物不完全等同於各種科普類繪本。非虛構讀物是一個相當寬泛的範疇,圖書館裡常見的歷史、地理、傳記、商業、藝術、旅遊等書籍都屬於非虛構讀物。相較於虛構類讀物,非虛構讀物知識性強,同時也相對枯燥、晦澀一些。因此,當孩子還處於低齡階段,家長們大多會選擇讀起來輕鬆愉快的虛構類繪本作為孩子的閱讀啟蒙讀物。
  • SCP-1540虛構的人生:我是誰?我為什麼會在這裡
    SCP-1540虛構的人生的外表SCP-1540虛構的人生的外表為一種類人生物,是一種人類有機體物質。SCP-1540虛構的人生的屬性每隔29-30天,SCP-1540虛構的人生會出現SCP-1540-A事件。
  • 虛構的百科全書了解一下
    今天的時間書單,我們就來介紹一下這些虛構的百科全書。影女、河童、夜泣石……這些稀奇古怪的妖怪大多來自日本的神話與民間故事,構成了日本文化極其神秘而充滿活力的一面。比如「翻白眼太郎」聽上去就沒什麼威脅妖怪文化如今成為了日本文化產業最重要的靈感來源之一,而這個巨大的幻想世界背靠的實際上日本幾千年來民間文化的持續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說,《妖怪大全》這部屬於妖怪的百科全書,
  • 遲子建:文學能做什麼?女作家能做什麼?
    遲子建女作家進入寫作時,這有著豐富感知的長髮,不知不覺做了她們的筆。二零零一年九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在北京舉辦了首屆中日女作家作品研討會,那是我第一次參加以女作家名義召開的會議。當時我丈夫還健在,記得他還跟我開玩笑,「原來我老婆是一女作家呀。」
  • 外媒:阿曼女作家攜作品《天體》榮獲布克國際獎
    參考消息網5月23日報導外媒稱,英國時間5月21日晚,在英國倫敦,阿曼女作家朱哈·哈爾西憑藉《天體》贏得為英文出版文學頒發的布克國際獎,評審團評價這部小說「洞察入微」、「感情飽滿」且「深刻」。據法新社5月21日報導,這是該獎項自2005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給一位海灣地區作家,哈爾西也是第一位作品被翻譯成英文出版的阿曼女作家。評審團主席貝塔妮·休斯認為:「這本書同時徵服了讀者的頭腦和心靈。」她還說:「《天體》提到了束縛和解放我們的力量。」她也稱讚譯本「準確、感情飽滿」。
  •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關於萬方長篇非虛構《你和我》
    《收穫》書評 No.53 長篇非虛構 你和我(萬方)2019-4《收穫》 戲劇大師曹禺的女兒萬方,和父親同為作家和劇作家,這部長篇非虛構作品,從1974年母親鄧譯生(方瑞)離世的悲痛一刻開始,交織著記憶、追蹤、梳理、求證,真實地講述她的父親和母親的故事。
  • 【專訪】文學研究者張莉:遠離非黑即白二元對立的思維,去認識和...
    今年張莉繼續發布了對多位作家的「性別觀與文學創作調查」,問卷由五道題目組成,分別指向性別觀、性別觀與文學作品的關係,也包括重讀經典的問題,例如如何看待《水滸傳》的「厭女症」,以及對一些話語的重新審視,包括如何看待「首先是人、再是男人、女人,首先是作家、再是男作家和女作家」的說法。
  • 書單| 對英美世界影響最大的100部非虛構作品
    【編者按】該書單是由英國《觀察家報》副主編羅伯特·麥克拉姆用兩年時間所總結的、自1611年以來英語世界最好的100本非虛構作品。自2016年2月1日起自2017年12月31日,麥克拉姆每周在英國《衛報》介紹一本非虛構經典作品,並給出其他三本可供比較的圖書。
  • 作家:「一個字都不要虛構」
    作者 |溫新紅12月18日,中國科普作家協會2020年會科普教育分論壇「弘揚科學家精神 發展科普創作」將在北京舉行,作家星河是8位專題報告者之一,他報告的題目是《書寫文明的創造者——科學紀實文學作品創作談》。前不久,星河在中國科學院作了同題講座。
  • 「專訪」文學研究者張莉:遠離非黑即白二元對立的思維,去認識和...
    今年張莉繼續發布了對多位作家的「性別觀與文學創作調查」,問卷由五道題目組成,分別指向性別觀、性別觀與文學作品的關係,也包括重讀經典的問題,例如如何看待《水滸傳》的「厭女症」,以及對一些話語的重新審視,包括如何看待「首先是人、再是男人、女人,首先是作家、再是男作家和女作家」的說法。
  • 歷史上這六位大將軍根本不存在,全是虛構人物,你信了幾個?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有時基於一些古代的曲藝和文學藝術,會憑空編造出很多虛構人物。他們隨著歷史的發展,也漸漸紮根在人們的心中。殊不知,這些歷史描繪過的古代將軍們,根本就沒有在史冊中存在過,你知道他們是誰嗎?
  • 「北美華人文學國際論壇」在美國舊金山召開
    中國經濟網舊金山5月18日訊 為進一步促進東西方跨文化交流,專家學者作家海內外交流,2015年5月11日,在舊金山市立總圖書館舉辦了「跨越太平洋——北美華人文學國際論壇」。來自海內外包括中國北京、天津、上海、武漢、西安、吉林、廈門、廣州與韓國等地的專家學者,與北美華人作家等逾百位代表齊聚一堂,共襄盛舉。5月16日、18日在洛杉磯及溫哥華三地舉辦系列活動。
  • 防彈少年團的V是「虛構」王子~虛構的句子被造成詞彙收入韓國辭典
    V特別喜歡虛構一些讓人捧腹大笑的東西,金泰亨也太有趣了吧~關於愛好的玩笑,V如此說道:」老實說,我近來的樂趣就是收集我手上拿的東西!」虛構一本書:「我最近開始讀一本書《明明在家卻好想回家》,書中的內容使我倍感舒適和共鳴。但到目前為止,我只讀過本書的封面。」編造的流行:「(我聽說最近在鼻子上畫太陽很流行,儘管這是我第一次聽說。)大家早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