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仔島生態環境日益改善,島上的鳥類越來越多,成為「候鳥花園」。 三江鎮河長辦供圖
□江門日報記者/皇智堯
新會區三江鎮西南面潭江江面,江水悠悠。乘著渡船,向不遠處望去,水線與一座小島「輕吻」,這裡便是由三江鎮沙仔場、聯和村和雙水鎮基背村組成的沙仔島,小島四面環水,與外界往來僅靠渡輪,島中部渡口距離三江鎮渡口約1.4公裡,與雙水鎮陸地距離約0.5公裡。
進入島內,路旁果木鬱鬱蔥蔥,花果飄香,昔日的「爛地荒灘」,變成了肥沃的農田,不少島民在此耕作。「這裡原來荒地很多,還有很多雜草,島內很多河流附近有不少水浮蓮和違章建築,現在完全不一樣了,去年還有白鶴過來呢。」住在沙仔島上的島民、三江戰友護河隊隊員趙汝列說。
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後,三江鎮通過「五清」「清四亂」專項行動,並開展沙仔島治理工程系統治理,島內生態環境日益改善,島上鳥類越來越多,成為了「候鳥花園」。每到冬季,黃胸鵐、黑鳶、黑翅鳶、大白鷺、白鷺、蒼鷺、灰頭麥雞、綠翅鴨等40餘種野生鳥類都會來到這裡,與在田間地頭勞作的人們一起構成了一幅人與鳥類和諧相處的美景。
昔日「荒島」變「寶島」
目前沙仔島島上居民僅有幾百人,島內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魚塘汙水是最大的汙染源,那時候由於有些汙水垃圾直接排放到河裡,這裡的河流不僅發黑而且發臭,最差的水體甚至達到Ⅴ類。」三江鎮副鎮長陳活起回憶道,受汙染影響,昔日沙仔島大部分農田也是「爛地荒灘」,加之小島與外界來往交通不便,這裡儼然是一幅「荒島」景象。
「這兩年變化很大,特別是水浮蓮和違章建築都清理得乾乾淨淨,原來河堤垃圾也非常多,現在基本都沒有了。」趙汝列說。順著農田旁的小路走,一旁的小溪在陽光照射下,水面顯得十分明亮,棧橋周圍種滿花草,青蔥奪目。
這一切都離不開沙仔島治理工程的功勞。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後,當地以生態治理和碧道建設為主線,通過治理工程統籌實施堤防加固、生態環境提升、中心河環境提升等。其中,工程對沙仔島堤圍進行加固並鋪築瀝青堤面,長度約7.34公裡,提升堤圍護坡綠化、環境保潔;對中心河一河兩岸進行加固並鋪築瀝青堤面,對河流進行生態修復,對兩岸進行景觀綠化,長度約1.6公裡;對原休閒廣場景觀提升,提升面積約600平方米。
去年12月,9隻「神秘的客人」——國家級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白鶴突然現身沙仔島,這是我省首次觀察記錄到白鶴。「去年白鶴來的時候吸引了不少攝影愛好者來到這裡,這是生態環境改善給當地帶來好處最直觀的例子。」陳活起說,現在的沙仔島,儼然變成了一座生態環境優美的「寶島」。
「治水鐵軍」帶動島內「全民治水」
2018年,新會三江鎮成立了一支戰友護河隊,這支由退伍軍人組成的隊伍,紀律嚴整,依然保留著部隊的優良傳統,被村民稱為當地的「治水鐵軍」。
為壯大河道治理社會力量,三江鎮創新推出「人大代表+社工+戰友護河隊」的「3+」服務發展模式,發動退伍軍人為三江鎮各條河道治理、河道監管及環境治理提供服務。戰友護河隊每月不定期開展4次以上河道保潔與護河宣傳活動,向周邊居民群眾發放宣傳單張,倡導居民群眾保護環境,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以前島上有一位島民,在島上一處河邊蓋了鴨棚養鴨,生產的垃圾都往河裡倒,我們怎麼說他都不願意聽。」當時了解到情況的趙汝列,帶著戰友護河隊的其他成員對鴨棚主人進行走訪並做思想工作,由於護河隊在當地深受愛戴,這位島民最後自己將鴨棚拆了,同時還積極參與護河行動。「有時候當地村民有什麼困難我們也會去幫忙,時間久了大家對我們都很熱情,護河宣傳工作做起來也非常順利。」趙汝列說。
如今,走進沙仔島村居,家家戶戶的門口小路都乾淨整潔,原來令人詬病的小溪和河流,再也不是垃圾的「裝填場」了,而是變成了魚兒的「遊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