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標題:《56歲!廈門超高齡產婦成功產子!都有哪些寶貴經驗,快聽聽她的自述》
來源:廈門晚報健康周報(xmwbjkzb)
人家生寶寶是順其自然,而對於琳芳(化名)來說,生寶寶卻是一場艱難的戰役。因為,她已經56歲。
去年7月份,琳芳在廈門安寶醫院通過人工輔助技術懷上了寶寶,一個多月前,兒子在市婦幼保健院出生。她創下了安寶醫院接受生殖技術成功最高齡女性的紀錄,也是市婦幼保健院接收的年齡最大的產婦。
她是如何做到的?近日,記者採訪了琳芳,一起來聽聽她的自述。
口述/琳芳 整理/記者廈門晚報記者吳笛
我的高齡產子之路,從健身開始
去年4月,我去醫院看診,當我提出想通過人工輔助技術生寶寶,醫生勸我放棄。他們說我年齡太大,即便懷孕,生產也很危險。當場我就哭了,因為外人很難理解,生孩子對於我意味著什麼。
5年前,女兒因為一場意外離世。此後陰影一直跟隨著我,直到我萌發想要再生一個寶寶的願望。寶寶對我來說,意味著生的希望,愛的延續,讓我的母愛有了安放之處。
在我的再三請求下,醫院的魏曉瑞院長終於同意了。魏院長說,她非常理解我想把失去的孩子再「生」回來的心情。
魏曉瑞院長
不過她對我有一個要求:那就是我必須按照醫生的要求堅持鍛鍊身體。
當時院長的一句話我至今印象深刻,她說:「如果不運動,當你生產的時候,你的丈夫有可能會面臨著保大人還是保孩子的兩難選擇。」
於是,在醫院運動中心,我嚴格按照醫生要求,一周進行兩次動感單車和一次私教負重訓練,開始了健身之路。
院方考慮到琳芳的年紀,懷孕和生產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危險。另外,未來孩子出生也要面臨一系列的問題。因此最初我們是不同意琳芳通過人工輔助技術生寶寶的。
不過她非常渴望再次做母親,也很堅定。而她因為有運動習慣,個人身體條件也還不錯,在承諾堅持運動和健康飲食的條件下,我們決定試一試。
健身+科學飲食,首次移植就成功懷孕
我一直就是個愛運動的人,跑步、遊泳、快步走曾經是我的日常。不過最近兩三年,因為長期處於悲傷的狀態中,我的運動習慣基本荒廢了。
最初走進醫院運動中心,我十分不自在。因為健身房裡備孕的女性都比我年齡小很多,我一頭花白的頭髮,在她們中間十分突兀。
不過我還是堅持了下來,我自動忽略了周圍的人,想像著健身房裡只有我一個人在運動,這樣心情反而放鬆了下來。
醫院運動中心
在健身房,我一點也不馬虎,教練要求的動作我都儘量做到位,為了生孩子,再苦再累我也心甘情願。除了規定動作,我還給自己「開小灶」,每天堅持走上兩萬步。
醫院運動中心
除了運動,醫生還對我的一日三餐進行指導監督。
我每天早晨起床,先喝一杯白開水,然後吃一個蘋果,這是我多年的習慣。早餐吃水煮蛋,喝五穀雜糧粥。日常飲食也都低油低糖多蛋白質。
醫院營養餐
副院長吳信宏醫生一直鼓勵我,說我的身體素質還不錯,要我放鬆心情。
兩個月後我移植了囊胚,移植第二天早晨我就去運動了。當時我的心情挺平靜的,因為沒想過一次就成功,想著如果失敗就繼續做,反正我很堅定一定要再次成為媽媽。
可能是我的堅持感動了上天,第一次移植我就成功懷孕。
在移植前後,琳芳聽從醫生的建議,對醫院的診療也很配合。最終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的結果,除了醫院技術上的優勢,還有她的身體情況以及心態上的調整。
不過琳芳的成功畢竟只是個案,35歲以上就屬於高齡產婦,年齡越大,孕產的危險係數也就越高,我們還是建議女性應該在最佳的受孕期懷孕生子。
吳信宏醫生(右)
當孩子「哇」地一聲哭出來,我也跟著哭了
懷孕後我仍然堅持運動,注意在飲食中補充蛋白質。我平時不吃牛肉,但是為了寶寶,我燉牛筋逼著自己吃。
懷孕3個多月的時候,因為胎兒長大壓到膀胱影響了我排尿,醫生告訴我,孩子可能保不住了。當時我心裡難受極了,可還是堅持插著尿管回家。
我告訴自己,就算這次失敗了,我可以從頭再來沒有關係。尿管插了三次折騰了半個月,終於緩解了症狀,胎兒的狀況也慢慢穩定了。
網絡圖片
懷孕六七個月的時候,因為害怕異樣的眼光,我不敢出門。我每天穿著平底鞋,拿著手機在家裡走來走去,每天要走兩個多小時,走近兩萬步。
有時半夜起來上廁所,我也會走上半小時再去睡覺,會把老公嚇一跳。畢竟這麼大年紀生產,我怕腳腫、怕血栓、怕高血糖、高血壓,所以,通過運動除了讓我保持健康也可以緩解我的焦慮。
網絡圖片
去醫院產檢我也是遮遮掩掩,戴上墨鏡帽子,穿寬大的衣服,用包遮住肚子,一路低著頭不敢去看周圍人的眼神。每次去醫院我都膽戰心驚,生怕會檢查出什麼問題,不過還好,孕後期我的每次檢查結果都挺正常。
寶寶39周的時候,我進行了剖腹產。當孩子「哇」的一聲哭出來的時候,我也跟著哭了,那一刻,我覺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老公看到孩子的時候也哭了,這其中的辛酸和不易,只有我們自己知道。
我做人工輔助生殖的事情家人大都不知道,直到懷孕了我才告訴他們。兩個妹妹得知後嚇壞了,一大家子十幾口人來我家探望我。
懷孕期間我幾乎斷絕了和朋友的往來,我跟他們說我陪媽媽去度假了。等我把孩子抱到他們面前,跟他們說我生了個兒子,他們都說哪裡抱個孩子來騙他們,我說真是我生的,他們甚至想看我肚子上剖腹產的傷口,以驗證我說的是真的。
網絡圖片
孩子出生,我和老公的生活更有奔頭
我請醫生參加了兒子的滿月酒,醫生說,她發現生了寶寶後,我和老公都比以前看起來更年輕更有活力了。
我們很感恩醫生們的精心、細心和耐心,他們用精湛的醫術圓了我重新成為母親的夢想。
網絡圖片
56歲成為母親的確很辛苦,我要付出比年輕產婦更多的精力來照看孩子,老公平時工作也忙,我倆無論白天晚上都要輪流著照顧寶貝,這樣對我倆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但是我和老公都覺得生活更有奔頭,每天忙碌而充實。
兒子長得非常可愛,跟女兒小時候一模一樣,我有時真的有種錯覺,覺得女兒又回來了。有時我也在想,未來,兒子面對這樣一對父母,也要承受很多來自社會的壓力。
選擇在這樣的年紀再次成為母親,對我來說是個艱難的過程,我希望兒子可以理解我。更希望我和老公陪伴他茁壯成長,培養他成為優秀的孩子,盡享天倫之樂。
網絡圖片
看完琳芳的故事,你一定被她的堅定和付出所感動。她之所以能成功,醫生總結了幾點經驗:
首先是她的專注與堅持。她把再次當媽媽當成生命中的希望,很堅定自己要什麼,這份堅定給她帶來了很大的力量。但同時,她能以平常心看待移植,不把一次的移植當成最後一條路,在心裡給自己機會,壓力自然減輕。
另外,她能屏蔽掉不必要的壓力源。在備孕過程中她沒有告訴親戚朋友,即便在運動過程中她在意別人的眼神,但是她會想像自己一個人在健身,這些做法都讓她將更多精力放在備孕這件事上,而不受外界的幹擾。
琳芳除了醫生安排的運動訓練,她還每天堅持走路。通過運動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體上,這本身就是一種緩解焦慮的好方法。
同時,琳芳有一個堅強的支持者,就是她的丈夫。夫妻關係在備孕和移植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失去女兒的痛,琳芳和丈夫是一樣的,夫妻倆都渴望一個孩子再次降臨到他們身邊,因此夫妻倆可以一起努力,並肩作戰。
最後,琳芳相信專業,把醫生的意見付諸於行動,最終醫患之間形成合力,共同迎接挑戰面對難題。很多患者自己很焦慮,對醫生的意見也會懷疑。在懷疑中反而消耗了能量,無法更加專注。
猜你喜歡:
喜歡就點個
讓我的心怦怦跳
帶我去你朋友圈吧~
來源/廈門晚報健康周報
編輯/劉晶晶
校對/常斯雅
編審/許松青
覺得不錯,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