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與視覺科學創新中心在京成立 交叉學科推動神經科學跨越式發展

2020-12-04 新華網北京站

    新華網北京11月7日電(記者孟菁)在11月7日舉行的第四屆中國臨床神經科學峰會(CNS)上,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北京同仁醫院聯合成立的腦與視覺科學創新中心正式揭牌。

  該中心將致力於腦與視覺科學的交叉科學研究,融合神經學科和眼科等領域,集科研、臨床和轉化於一體,依託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基礎研究優勢,結合同仁醫院眼科頂尖的專業臨床和科研資源,開展多維的神經眼科前沿研究。

  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介紹,視神經與腦神經的研究密不可分,很多眼底的檢查可以在腦腫瘤診治中提供幫助。以目前腦病中的老年痴呆為例,未來將大量採用通過AI對眼睛的檢查來進行確診,減輕傳統腦部檢查給病患帶來的痛苦。

  「學科的交叉是整個神經科學跨越式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推動力,」王擁軍說,「中心的成立將促進天壇醫院眼科的發展和同仁醫院神經科的發展,這樣能夠使兩個交叉學科在發展中為老百姓提供更高效的醫療服務。」

  據介紹,創新中心將打造神經眼科圖譜,與臨床密切結合,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將腦影像與眼科影像相結合,開發更多針對神經眼科病人的診療手段與技術。

  第四屆中國臨床神經科學峰會由中國卒中學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神經系統疾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聯合舉辦。

  據了解,峰會基於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系統疾病專科聯盟的成立而舉辦,專科聯盟於2017年6月成立,目前已吸引全國近500家具有神經學科優勢的三級及三級以上醫院加盟。

本屆峰會匯聚國內外眾多知名專家分享學科前沿動態,傳遞最新科研進展,通過高質量的學術平臺,提升專科聯盟單位的學科建設水平,並進一步提升我國神經系統疾病醫療質量控制。

相關焦點

  • 計算神經科學: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必要橋梁
    該項目「旨在逆向大腦的運算法則,徹底改變機器學習」,並且「 參與者將利用他們對大腦表徵、轉換和學習規則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來創造能力更強的類腦機器學習算法。」這樣的規劃正是基於長遠的戰略考慮。學科交叉推動新興的計算神經科學發展「類腦人工智慧」 至今最成功的例子,是「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
  • 自動化所成立類腦智能研究中心
    4月15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類腦智能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整體性啟動類腦智能研究。   為推動研究所在類腦智能領域的科學研究,積極參與國家創新科研戰略,進一步推動未來智能科學與信息技術的發展,自動化所整合集結了研究所相關優勢學科方向與科研團隊,成立了類腦智能研究中心,協同進行類腦智能的科研和戰略推進。
  • 北京大學「腦科學與認知科學中心」成立
    新華社北京10月18日電今天上午,北京大學「腦科學與認知科學中心」成立,國家教育部副部長韋鈺、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北京大學等單位有關領導,以及眾多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參加了中心的成立儀式和學術報告活動。韋鈺副部長在成立儀式上講話,希望北京大學的腦科學與認知科學中心能在國家基礎科學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取得世界一流的成就。
  • 腦科學打開生命禁區之窗 或是下代信息技術創新源頭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科學向未來】   編者按  腦與類腦研究是世界科技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以類腦智能引領人工智慧,實現人工智慧普適化,將引起經濟社會變革性發展,對人類文明進步產生重大影響。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已將「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列入啟動日程。
  •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成立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成立 2018-03-23 01:12:1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吉翔
  • 浙大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成立,填補「腦科學」本科專業空白
    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將下設生物學(神經生物方向)和臨床醫學(神經精神醫學方向)兩個本科專業。此前,「腦科學」本科專業在國內尚屬空白。據浙江大學求是新聞網12月28日消息,作為全國首個腦科學和腦醫學領域教學、科研、臨床有機結合的新興學科,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致力於成為國際一流人才匯聚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腦科學交叉研究平臺。
  • 「學科交叉的魅力」名師系列講座第三講:饒毅演繹腦的學科交叉研究
    講座主題為「腦:物理、化學、生物、心理認知的交叉研究」,由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北大麥戈文研究所創始所長、北京腦科學中心創始主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主講,北京大學博雅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長、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副院長陳鵬主持。講座在學習強國、北京大學央視頻、抖音、快手、微視、B站、百度平臺以及知識分子平臺播出,在線收看人數超過150萬。
  • 交叉學科將成第14個學科門類!關於學科如何建,來看看清華經驗
    交叉學科建設被視為「雙一流」建設的新增長點。本文以清華大學腦與智能實驗室為例,分析如何從高教管理創新層面推動交叉學科機構的落地與運轉。剛剛結束的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釋放出重磅信息,我國將新增交叉學科作為新的學科門類。也就是說,交叉學科將成為我國第14個學科門類,這距離上一次學科重大調整已過去8年。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揭牌
    近日,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揭牌儀式在中科院自動化所舉行,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張亞平一同為依託單位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自動化研究所掛牌。當天還舉行了該卓越創新中心第一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暨2016年度學術委員會會議。
  • 專家:學科交叉是科學發展的必然 要防止一哄而上
    他強調,學科交叉是科學發展的必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能拔苗助長,要防止一哄而上。學科交叉的關鍵在於提出好的研究問題,要實行目標導向,科學部初期要下大力氣去主動發現與組織好的項目,但更重要的是創造有效的交流平臺,發揮紐帶作用。發展交叉學科的依靠力量是原有學科的優秀團隊與人才,要完善符合學科交叉的同行評議制度,新成立的交叉科學部要與原有科學部緊密合作。
  • 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勢力"概覽2020版發布
    浙江大學在腦科學研究領域具有長期、紮實的科研基礎,此外,多學科交叉、基礎/臨床研究緊密結合的優勢和特色也是浙江大學腦科技科學的一大亮點。浙江大學已於2016年成立了腦科學研究科技聯盟,對接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項目,聚焦國際科學前沿。
  • 中科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成立—新聞—科學網
    本報上海1月20日訊(記者黃辛)中國科學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今天在滬揭牌成立。
  • 蘇州醫工所成立「腦科學儀器創新研究中心」
    「腦科學儀器創新研究中心」,中心定位於自主研製用於腦科學研究的先進科學儀器,將為腦科學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在不久的將來,「腦科學儀器創新研究中心」將會為腦科學研究提供先進實用的儀器設備,發展成為一個國際化的先進生物醫學儀器創新研究中心。
  • 【珍藏】萬字整理: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勢力"概覽
    浙江大學在腦科學研究領域具有長期、紮實的科研基礎,此外,多學科交叉、基礎/臨床研究緊密結合的優勢和特色也是浙江大學腦科技科學的一大亮點。浙江大學已於2016年成立了腦科學研究科技聯盟,對接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項目,聚焦國際科學前沿。
  • 萬字整理: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研究機構概覽
    浙江大學在腦科學研究領域具有長期、紮實的科研基礎,此外,多學科交叉、基礎/臨床研究緊密結合的優勢和特色也是浙江大學腦科技科學的一大亮點。浙江大學已於2016年成立了腦科學研究科技聯盟,對接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項目,聚焦國際科學前沿。
  • 國內首個「腦科學」專業浙大怎麼建? 院士專家來上課
    他說,等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的本科生入學後,「我肯定會上很多課,學院的優秀教師都會全力以赴上好課,而且我們會邀請國內最優秀的神經科學家及國際專家來學院授課。」段樹民本人擔任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理事長多年,推動建立中國人腦庫、籌建腦與腦機融合前沿科學中心成功獲批,為我國腦科學的快速發展,融入國際主流做出重要貢獻。
  • 建設腦科學科技創新中心
    本報訊 記者沈慧、實習生竇紅飛報導:北京市科委近日在京啟動「腦科學研究」專項,發布《「腦科學研究」專項工作實施方案》。  據北京市科委主任閆傲霜介紹,北京在腦科學研究方面優勢突出,擁有全國最完整的學科布局、最強的研究隊伍、國際一流的實驗條件和技術資源。
  • 北師大成立「腦成像中心」 破解人類認知之謎
    北師大成立「腦成像中心」 破解人類認知之謎 2008年01月16日 16:1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今天,北京師範大學正式成立「腦成像中心」,試圖讓科學的視野穿過厚厚的顱骨,探索大腦認知的奧秘。  該中心以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依託,向國內外研究者開放,以推動中國認識神經科學與磁共振物理學的發展。中心的大型科研設備全景成像矩陣技術系統,其先進性、功能的系統性以及研究層次的多樣性目前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交叉科學部正式成立
    光明日報北京11月30日電(記者張亞雄)29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交叉科學高端學術論壇在京舉行。開幕式上,自然科學基金委交叉科學部宣告正式成立。來自計算數學、人工智慧、生物物理、量子計算、納米生物學、地磁學、類腦科學、材料學等跨學科交叉研究領域的32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
  • 專家談計算神經科學與類腦人工智慧的關係
    該項目「旨在逆向大腦的運算法則,徹底改變機器學習」,並且「 參與者將利用他們對大腦表徵、轉換和學習規則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來創造能力更強的類腦機器學習算法。」 這樣的規劃正是基於長遠的戰略考慮。 學科交叉推動新興的計算神經科學發展 「類腦人工智慧」 至今最成功的例子,是「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