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嗒,嘎嗒……」在丹寨縣金泉街道金泉社區的辦公室裡,時不時傳來鍵盤敲擊聲,這是金泉社區的幾位網格員正在往電腦裡錄入居民信息。 傍晚六點多鐘,楊小蘭還在工作,她下午去走訪了幾戶居民,有好幾個信息都有變動,「臨下班,趕緊錄入,看晚上有空的話還要去走訪幾戶。」楊小蘭說。楊小蘭是金泉社區的網格員,除了每天走訪居民,錄入信息是也常規的工作。
楊小蘭在電腦前錄入信息
「白天常常是找不到人的,很多時候居民都外出了,只能晚上去走訪。」楊小蘭告訴記者,網格員是社區裡獲取居民第一手信息的人員,想要了解情況,就要常常走訪。楊小蘭做網格員已經有大半年了,「居民信息是經常變動的,這戶又有人出去務工了,那家有幾個小孩在讀書。那我們就要了解,出去務工的人是誰,去了哪裡務工,做什麼工作,收入如何,那家小孩都在哪裡讀書,讀的幾年級幾班,這些信息都要及時掌握,並且及時錄入系統中。」她說。 丹寨縣金泉街道有數個移民安置社區,都是丹寨縣易地扶貧搬遷過來的群眾,共有搬遷居民4922戶20383人。共分為50多個網格區域,每個網格各由一位網格員負責,每個網格員負責的住戶在六七十戶到百來戶不等,幾乎每天都有網格員在社區內走訪居民。
丹寨縣金泉街道金揚社區一角
餘燕是金揚社區的一位網格員,記者在採訪時,她剛好要去走訪。記者和她一起到了社區住戶李明輝家。李明輝已經外出務工,只剩下妻子和兒女在家,妻子身體有疾,不方便,家裡便讓外婆來照顧。「奶,嫂嫂這邊身體好一點了嗎?孩子放假了沒?李哥在外面收入怎樣麼?」一個一個問題,事無巨細,在短短的十幾分鐘裡,就聊了很多,既有家長裡短,也有工作上的事。
餘燕(左一)在走訪社區住戶
「謝謝你們扶貧幹部,你們辛苦了,歡迎你們常來啊。」外婆不太會言語,臨走時,只能不斷感謝。外婆告訴記者,社區給外婆安排了公益性崗位,一個月有800塊錢的工資,端午節送了粽子,母親節還送了母親禮包,平時也幫襯家裡很多。在李明輝家裡,記者發現陽臺的欄杆上,綁著一面小小的黨旗,黨旗不大,但卻在迎風招展。
窗子邊上黨旗飄
社區裡的網格員,都是社區裡的居民,他們也是搬遷戶,對於社區,他們有足夠的了解。餘燕是94年的姑娘,性格開朗活潑,跟其他年輕人一樣,愛玩,愛打扮。和她出去走訪時候,聊起了網格員這份工作的看法,她說,「我們作為這裡的居民,吃在這邊,住在這邊,群眾也更容易接納我們。」走在社區裡,時不時有人跟她打招呼,走訪多了,認識的人也就多了。「我自己是樂在其中,挺好的。」她說。
餘燕前去走訪社區住戶
「我們自己不服務自己,還有誰來服務呢,社區工作你不做,我不做,那誰來做呢?」和楊小蘭聊的時候,她說。網格員的工作細緻繁瑣,需要耐心、細心和責任心。「不少居民的信息幾天就要改一次,數據一點都不能錯,我們這邊錯了,後面都會跟著錯,我們把第一道關,就必須認真細緻。」
社區住戶家中貼的牆紙
在記者採訪的時候了解到,金泉街道的網格員是以兼職的形式來工作,因此網格員的工資並不高。很多社區網格員都是抱著「你不做我不做誰來做」、「自己是社區居民就要自己服務自己」的熱情來做這份工作。「用愛發電」,他們是社區自我服務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劉紹波
編審 熊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