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委政法委會同省委宣傳部組織中央駐皖和省直主要新聞媒體,圍繞「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安徽之路」主題,先後走進亳州、淮北、滁州、黃山、池州、六安、合肥等地,紮實開展2020年度「政法綜治江淮行」集中宣傳採訪活動。
對於我省創新推動平安建設和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的經驗成效,特別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安徽實踐,安徽法制報進行了「全景式」報導。跟著長安皖韻的腳步 ,看看安徽法制報報導了哪八個市,以及這八市各有怎樣的亮點、特色吧。
亳州
多邁一步讓糾紛止於訴前
「我的工作就是將小矛盾消化在基層,節約司法資源。我們多邁一步,糾紛第一時間解決了,才不會讓事態擴大,居民關係才能和諧。」 有著31年調解經驗的亳州市譙城區魏崗鎮綜治辦副主任、鎮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員孟廣華,有以其名字命名的調解工作室。如今,孟廣華已累計調解各類矛盾糾紛3200多件。
今年4月1日,亳州市譙城區人民法院成立了駐亳州中藥材專業市場調解員工作室,由1名法官、10名退休法官、2名專業調解員輪流值班。該工作室是亳州市積極完善訴調對接機制、推進訴前調解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亳州全面加強人民調解委員會規範化建設和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目前全市現有人民調解委員會1481家,行業性專業性調解委員會54家,調解員共計14092名,專職調解員1384名。去年3月,亳州市還專門出臺了《金牌調解員選聘管理辦法》,從特邀調解員、退休法官和檢察官中擇優選聘210名金牌調解員,推動訴前調解從大眾化向專業化、精英化轉變,對調解業績突出的金牌調解員,設立以其名字命名的調解工作室。
淮北
激活社會治理的組織「末梢」
「我經營茶館已經22年了,方圓幾十裡的群眾,只要來茶館調解我都接待,大家也都相信我,願意聽我一句勸。」淮北市濉溪縣臨渙鎮張秀俠說。56歲的她是怡心茶樓第五代傳承人,也是一名志願調解員,因常在鄰裡糾紛中出面調和且處事公正,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阿慶嫂」。
近年來,淮北市司法局在創新發展「吉林經驗」基礎上打造淮北樣板,重點在村(社區)群眾基礎相對薄弱、矛盾糾紛較多、維穩形勢嚴峻的地方建立「百姓說事點」,致力於激活基層社會治理的組織「末梢」。濉溪縣臨渙鎮茶館林立,下茶館話家常評裡短是當地習俗。淮北市充分考慮將「百姓說事點」與當地民俗文化、鄉規民約及既有的人民調解工作陣地等融合,市司法局將「百姓說事點」搬進茶館,怡心茶樓就是其中之一。臨渙鎮茶館調委會主任王世宏介紹,全鎮共建有10個「百姓說事點」,其中茶館中設置的就有3個。
經統計,淮北全市目前共有「百姓說事點」318個。自今年初至10月20日,全市「百姓說事點」共解答諮詢4626人次,收集民情信息12090條,化解各類糾紛1653件,在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過程中,將更多矛盾糾紛化於未發、止於未訴。
滁州
化解民企矛盾糾紛的「滁州經驗」
10月28日下午,一起持續近兩年,因拖欠工程款和材料款引發的糾紛,僅用1個小時便在滁州市總商會人民調解委員會駐南譙區人民法院工作站有效化解。「在區法院建立這樣的調解工作室,延伸了市商調委的工作觸角,切切實實為我們民營企業化解矛盾糾紛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平臺,不僅成本低、時間快,還能夠在雙方保持和諧友好關係的基礎上實現案結事了。」提起商會調解工作室的影響力,滁州市小微企業商會會長餘中權讚不絕口。
近年隨著滁州市經濟快速發展,逐漸增多的民商事糾紛成了阻礙民企健康發展的「絆腳石」。為此,2018年6月12日,滁州市工商聯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級總商會人民調解委員會,並不斷推進商會人民調解向縣(市、區)延伸。同年7月,南譙法院率先試點引路,在滁州市總商會的幫助下,掛牌成立商會調解工作室並建章立制,派駐專職調解員開展案件調解工作,推進商會調解工作室與法院訴調有機銜接。自成立以來,該調解工作室共接待諮詢8000餘人次,化解涉企糾紛991件,委派調解成功率達95%。
南譙法院調解工作室的試點經驗發揮了良好的示範作用。截至2019年5月底,滁州市8個縣(市、區)商會人民調解委員會全部掛牌成立,率先在全省實現縣級商調委全覆蓋,共配有27名專職調解員、60名兼職調解員,均在縣級法院、司法局等駐點辦公。
黃山
「作退一步想」典故的溢出效益
今年7月,黟縣一工地上,工人劉某與吳某發生口角,並引發肢體衝突,雙方各執己見互不退讓。恰逢「作退一步想」工作室成立,黟縣公安局西遞派出所所長郭忠偉便邀請兩人和工地負責人到工作室調解。「他們一來就被我們工作室的布置吸引,我也不急著給他們調解,而是先向他們介紹了『作退一步想』的由來和胡文照的故事。他們聽後感觸很深,也訝異於我們對他們的事這麼重視,當場就表態不會再爭吵。」
師古法今,2018年6月開始,黟縣受清道光年間任開封知府、朝列大夫的胡文照「作退一步想」典故啟發,著力總結並在全縣推廣「作退一步想」調解工作法——「聽、理、勸、借、退、和」,「聽」即耐心傾聽,「理」即認真梳理,「勸」即主動規勸,「借」即借古鑑今,「退」即引導退讓,「和」即力促言和,致力於打造「作退一步想」調解工作品牌。
目前,「作退一步想」工作室已在黟縣呈遍地開花之勢,在各級綜治中心、訴訟服務中心、警民聯調室、訴調對接工作室、法官工作室、司法所以及各類人民調解委員會共設立 「作退一步想」工作室200餘個。據統計,今年以來,黟縣各級調解組織充分運用「作退一步想」調解法,共排查、介入調處矛盾糾紛976宗,調結969宗,成功調結率達99.28%。
池州
群防群治助接警數持續下降
九華鎮屬於九華山核心景區,年均接待遊客1000萬人次,然而鎮派出所僅有民警16人,輔警13人。怎麼辦?警力有限,民力無窮。為此,九華鎮派出所充分整合社會力量,建立以公安民警為主導的多方聯動機制,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
2019年9月,九華鎮派出所籌建了一支由社區幹部、僧人、導遊、老師、學生家長等不同身份背景人員組成的「蓮花義警」隊伍,已有35名隊員。「我們每個月至少為義警培訓一次,主要包括法律法規、救助知識、警務技能等。在我們日常工作中,義警的輔助作用必不可少,他們可以協助開展巡邏、救助、尋人尋物、普法宣傳等工作。」九華鎮派出所副教導員鄭偉介紹,此舉充分解放了警力,有利於實現矛盾糾紛就地化解。
早在2016年,九華鎮派出所便藉助網絡,先後創建了「賓館警民交流群」「商鋪警民交流群」「寺廟警民交流群」「邊遠地區警民交流群」等一批「警民交流」線上信息群,基本實現了景區各行業、各人群全覆蓋。線上交流群的創立,實現了警務公開、警情通報、防範宣傳、警民互動、便民服務等功能,拓寬了警民交流渠道,進一步提高了警務工作效率。通過群防群治,近三年來九華鎮派出所日均接警數分別下降8%、9%、7%,年刑事案件數量始終保持在個位數。
六安
把法庭「背」到百姓家門口
11月2日,一場特別的庭審在舒城縣河棚鎮泉石村進行。一面國徽、四個席卡、一張方桌、幾把長椅……「臨時法庭」就此搭建完成。
正在審理的是一起家庭成員間的居住權糾紛案,該案經當地司法所、派出所介入調解未果,河棚法庭受理後,考慮到原告年事已高及案件的社會影響,遂決定採用「背包法庭」的方式,在當事人家附近開庭,方便當事人訴訟,並起到現場宣講法律的效果。整場庭審有條不紊,充分保障了雙方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河棚法庭庭長何流介紹說,河棚法庭是典型的山區法庭,自2016年以來該庭通過沿用「背包法庭」的方式,推行「田間法庭」「假日法庭」,將巡迴審判常態化,最大限度發揮輻射效應,將審判工作延伸至轄區每一個角落,目前已累計巡迴開庭一百餘場次。
據了解,「背包法庭」是六安市首創品牌。2015年11月,六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根據革命老區山多路遠的實際情況,創新性使用背包式移動科技法庭進行巡迴審判。2016年,省高級人民法院將「六安經驗」推廣,在全國率先為全省基層法院配備了移動背包科技法庭。
合肥
居民自治破解老舊小區治理難題
「這幾年小區變化非常大,環境變好了,服務也更到位,有事我就找自治委員或者去服務中心,非常便利。」78歲的曹定凡老人家住合肥市瑤海區七裡站街道恆通社區恆通小區,對小區改造後的變化,老人讚不絕口。
瑤海區作為合肥東部的工業集中區,在新舊產業更迭中,留下許多老舊小區、老工廠區宿舍,恆通小區就是其中之一。據恆通社區黨委書記王志紅介紹,2015年,瑤海區將恆通小區列入合肥市老舊小區綜合整治計劃。「當時困擾我們的,不僅是如何改造的問題,還有如何讓居民群眾認可、配合我們去改造的難題。」王志紅告訴記者,在一次居民信息填報時發現小區內老黨員較多且有很高威望。
何不發揮這些老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王志紅便和社區黨委的同事們發動「老黨員」們成立了 5 人群眾領導小組,協助做好群眾工作。2016年2月,為維護小區改造成果,繼續發揮這支隊伍的作用,社區黨委及時召開群眾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由 13 名「老黨員」「老職工」組成的小區自治管理委員會,帶領居民代表共議小區大事小情。在此基礎上,恆通社區又以小區離退休黨員為骨幹,組建了涵蓋輿情信息員、民意調查員、矛盾調解員、黨建宣傳員、衛生監督員等崗位在內的「永久牌」黨員志願服務隊15支,發動300餘名身體健康、時間寬裕、熱情高昂的退休黨員和老職工等領崗履職。
宿州
社會治理與服務群眾同頻共振
自被確定為首批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以來,宿州市一直致力於探索具有宿州特色的市域社會治理新路徑,在「紅色物業」「五社聯動」「心理服務」等方面形成了許多特色經驗。
「這兩年我們小區的變化是真大,特別是紅色物業來了以後,現在既安全服務又好。」今年87歲的屈興祥在宿州市埇橋區宿城紡織廠小區居住了將近30年,提起紅色物業,老人豎起了大拇指。物業管理是城市基層建設中一項基本民生課題,2019年,埇橋區試點先行,將黨的建設與物業服務、基層治理有機融合,成立了宿州埇橋紅色物業有限公司。截至目前,「紅色物業」已進駐11個街道的325個小區。
此外,近年來,泗縣在探索鄉賢參與矛盾糾紛化解新路徑上有所得。泗縣在原有「五老」鄉賢基礎上,廣泛動員本地致富能手、在外企業家等,開展「鄉賢回歸」工程。目前,泗縣吸收鄉賢工作者近2000名,法律工作者和公安民警300餘名。泗縣還建立縣級鄉賢指導工作組、鎮級鄉賢聯合會、村級鄉賢工作站和組(居)鄉賢評議會四級矛盾糾紛聯動平臺,實現信息共享、社會共治,延展基層防控能力。依託村級「十戶聯防、鄰裡守望」網格化管理,引導鄉賢參與到「大調解」工作中。截至8月底,鄉賢評議會累計接待群眾諮詢1420餘人次,調處信訪矛盾121件。
完
來源:安徽法制報
蚌埠市中級人民法院
司法為民 公正司法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安徽市域社會治理「八駿圖」》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