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現代陸上作戰的主要武器,具有直射火力、越野能力和裝甲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是陸地武器中其重要性唯一高於輪式裝甲車的存在,主要執行與對方坦克或其他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工事、殲滅敵方陸上力量。通常坦克一般裝備數挺防空(高射)或同軸(並列)機槍和一門中或大口徑火炮(有些現代坦克的火炮甚至可以發射反坦克/防空飛彈),是憑以火力進行作戰的經典體現。坦克大多使用旋轉式炮塔,但亦少數使用固定式主炮。坦克主要由武器系統、瞄準系統、動力系統、通信系統、裝甲式車體等系統組成。坦克在未來戰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各大軍事強國也正在抓緊研發更新新式坦克,下面跟隨小編一起看看世界十大坦克,都有什麼樣的戰鬥性能和亮點設置?
第一名:M1A2主戰坦克
M1A2主戰坦克(英文:M1A2 Abrams Main Battle Tank ),是美國陸軍裝備的主要的主戰坦克。該坦克車輛配備了先進的車際信息系統和戰場管理系統,裝有全新的防護裝甲和電子設備。M1A2坦克是M1A1主戰坦克的第二階段改進產品,首輛於1992年出廠,1993年開始裝備部隊。配備車長獨立熱像儀與車輛資訊系統,還有其他高科技電子設備。最新型號M1A2SEP。
第二名:99A主戰坦克
99A式坦克是我軍最先進且完全信息化的主戰坦克,實現了火力、機動力、防護力和信息力的有效融合,體現了陸戰裝備的新水平。99A坦克主要用於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野戰和堅固防禦工事,殲滅敵有生力量。 99A主戰坦克奠定了我國第一代陸軍裝備信息採集、傳輸、處理、顯示與綜合的基礎,實現了戰場態勢共享、協同攻防、狀態監測、系統重構等功能,而且軟體、元器件全部自主可控,是我國真正意義上的首臺信息化坦克。99式主戰坦克,由有著傳奇經歷的祝榆生在66歲時臨危受命,擔當總師。在技術受制於人,科研條件舉步維艱的情況下,為中國打造出世界一流的「陸戰之王」,外媒評價其「作戰能力可以與當前世界上風頭最盛的主戰坦克媲美」。
性能數據
火力
99A坦克仍採用125毫米主炮。但性能有極大提升,能發射彈種更多,威力更強大,密集度更高。首次炮口增加了覘視鏡,可快速校準炮口誤差,增加射擊的精確性。使用中國改進自瑞典的高膛壓技術,其三期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可在2000米距離上擊穿700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而採用國產特種合金彈則能在2000米上擊穿1000毫米以上的裝甲 。
99A坦克是我國第一臺信息化坦克,通過信息化實現了火力、防護力與機動力的倍增。應用了我軍第一代陸軍裝備信息採集、傳輸、處理、顯示與綜合系統,實現戰場態勢共享、協同攻防、狀態監測、系統重構等功能,技術。
防禦
在早期的照片中,99A坦克的前裝甲視線深度超過一米,這樣厚度的裝甲在坦克上從未出現過。分析者經常以為99A坦克的炮塔前部裝甲是與之前的99改一樣,在原有的99式坦克矩形主裝甲上安裝楔形附加裝甲。
但是一張火控系統試驗臺的近照讓我們發現,新式主戰坦克的附加裝甲是以單塊形式直接安裝在主裝甲上的,也就是說楔形是主裝甲自身的形狀。防護能力之強已經不是之前中國各種主戰坦克可以比擬的了。
坦克問世後近100年的戰爭經驗顯示,坦克的炮塔首上是最重要的防禦區域,也是被彈率最高的區域。一般來說,第三代主戰坦克的炮塔正面複合裝甲塊厚度在600毫米至900毫米左右厚度,99式、99改坦克也不例外。但是到了99A坦克上,厚度突飛猛進,不安裝附加裝甲的厚度已經與安裝了楔形空心附加裝甲的99改相當,最大厚度接近1米。如果採用相同的複合裝甲技術,其正面裸車對長杆尾翼穩定穿甲彈的防禦力已經接近700毫米均質鋼裝甲水平,這在中國坦克發展史上還是第一次。
機動性能
綜合傳動系統是99A最的革命性進步,99A坦克安裝著最大輸出功率為1500馬力先進發動機,CH-1000型液力機械綜合自動傳動裝置,可以使五十多噸的坦克達到75千米/小時最大公路速度以及60千米/小時的最大越野速度。具備手動擋和自動擋操縱系統,實現自動換擋,並通過方向盤以任意半徑連續轉向甚至原地轉向。
第三名:豹2主戰坦克
豹2主戰坦克(英文:Leopard 2 Main Battle Tank)是聯邦德國20世紀70年代研製的主戰坦克。其戰鬥全重55.15噸,最大公路速度72 千米/小時,最大行程550千米。武器有120毫米滑膛炮1門 ,配有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彈,彈藥基數42發。火控系統包括大炮雙向穩定、數字式計算機、雷射測距、熱成像夜瞄裝置等。車體和炮塔採用間隙式複合裝甲,配有集體式三防裝置和自動滅火裝置。
德國計劃在2030年代中後期用新型陸地戰車系統取代現役的豹2主戰坦克和豹2主戰坦克的改進型以及用另一個下一代陸戰系統項目(NGBS)取代現役的主戰坦克。
第四名:VT4主戰坦克(MBT-3000)
VT-4主戰坦克(英文:VT-4 Main Battle Tank[1] ,又被稱為MBT-3000),是中國兵工集團研發的新一代外貿型主戰坦克。該型坦克是中國兵器在MBT-2000主戰坦克成功研製並批量裝備後,是瞄準國際坦克發展趨勢研製的。
VT-4主戰坦克於2012年首次亮相法國巴黎的歐洲防務展。VT-4集成了中國裝甲車輛領域最新的高功率密度推進技術、光電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總體技術,是一型模塊化、信息化、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主戰坦克。
總體結構
VT-4主戰坦克集成了中國裝甲車輛領域最新的高功率密度推進技術、光電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總體技術,是一型模塊化、輕量化、信息化、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一代主戰坦克,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VT-4主戰坦克全重52噸,配裝一門125毫米滑膛炮。據俄羅斯軍工綜合體新聞網2014年9月30日報導,MBT-3000主戰坦克(代號VT-4)是中國北方工業公司研製的新一代坦克的出口版,價值不菲,僅比美國M1「艾布拉姆斯」坦克低300萬美元。
火炮系統
VT-4坦克採用了世界上最新的作戰技術,可與美國的M1A2「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德國的「豹2」式主戰坦克之類現代化的第三代主戰坦克媲美。VT-4坦克「配裝一門125毫米滑膛炮,可以發射多種炮彈,其主炮可以發射固定尾翼的穿甲彈、破甲彈、高爆榴彈等,炮彈初速高達1800米每秒,可以射穿1000毫米以上厚度的均質裝甲。主炮還可以對空發射炮射飛彈[2] [10-11] 。VT4坦克125毫米坦克炮,可發射穿甲彈、破甲彈、殺傷爆破榴彈。其中,穿甲彈的威力可達到700毫米,如果採用新型穿甲彈,穿甲威力將可達到1000毫米,足以擊穿世界上任何裝甲目標 。
火控系統
VT-4主戰坦克裝備了最先進的火控系統和信息化電子化模塊,是一款信息化程度很高的坦克。它所有部件都構建在數位化網絡基礎上,整個坦克集群都能通過數位化通訊實現群組作戰。坦克採用數位化慣性導航系統和GPS導航,駕駛員配備一部非冷卻式二代熱成像儀,炮長和車長則各配有一部冷卻式第二代熱成像儀。顯示器能夠在零下45攝氏度到零上103攝氏度的範圍內正常工作 。
VT-4主戰坦克採用先進的數字計算機控制技術、數字通信技術、數據總線技術等,實現了信息採集、處理、交互、分發的自動化。通過這一顯示終端,車組成員可以接受外部指揮信息、友鄰坦克發送的位置和敵情通報,還可以通過網絡了解己方所有的坦克位置,並顯示敵方目標情報,實現戰場的全向透明。可與其他作戰平臺共享情報 。VT4坦克裝有第三代紅外夜視儀,使用(方法)與白光系統相同。VT4採用兵器(集團)自己的紅外熱成像系統,探測距離達到2000米。
裝甲防護
VT-4採用全新設計的複合裝甲和爆炸反應裝甲的雙重防護,外殼和炮塔裝甲均為鋼製焊接裝甲,在車體前方弧線則附帶爆炸反應裝甲。炮塔兩側和後部加裝了兼具儲物功能的柵格裝甲。柵格狀的發動機排氣口,使原來薄弱的部位變得非常堅固,能夠防止穿甲彈、破甲彈的攻擊。彈藥分布儲存在炮塔兩側直到後部,並在彈藥架上配備反應裝甲防止炮彈命中後發生殉爆。坦克的主動裝甲內裝有動感炸藥,一旦偵測到飛彈來襲,主動裝甲馬上爆炸,所產生的衝擊波、氣流可將來襲彈丸和金屬射流向外推,使其無法對主裝甲進行侵徹。裝甲鋼採用多層多道焊接方式,大幅提升了針對反坦克飛彈、火箭助推榴彈的防禦能力,VT-4還可以選裝主動防護系統,包括能進行主動致盲的雷射防禦系統,以提高坦克的防護能力 。
動力機動
VT-4坦克動力系統,採用了綜合液力機械傳動變速箱,轉向非常靈活。可以使50多噸的坦克可在高速行駛狀態下實現快速制動。新的傳動系統實現了自動變速,駕駛員使用方向盤操縱坦克,駕駛坦克就像開汽車一樣容易。
VT4坦克具備原地轉向能力,這是國際上高檔坦克的標誌性能力。其動力艙採用發動機橫置設計,發動機功率為1200匹馬力。行動部分採用新式鍛造履帶。其火控系統獲得了升級。坦克採用了新型遙控武器站,並優化了外形設計 。
第五名:勒克萊爾主戰坦克
勒克萊爾主戰坦克(英語:Leclerc Main Battle Tank,法語:Leclerc Char de Combat Principal,或以GIAT產品編號稱之為AMX-56主戰坦克)是法國GIAT(現Nexter)集團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為法國陸軍研製的新一代主戰坦克。勒克萊爾主戰坦克實際上是整合傳統的火炮、自走炮、偵察車、履帶式戰車,以及特殊的電子和預警及控制系統平臺所具備的能力。
命名為勒克萊爾以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首先率軍進入巴黎的法國陸軍名將菲利普·勒克萊爾(Philippe Francois Marie Leclerc)元帥。
勒克萊爾主戰坦克被譽為「全球第一種第四代主戰坦克」,它的報價也一樣讓M1A2、豹2A5/A6與英國挑戰者2等望塵莫及,放眼全球僅有日本的90式主戰坦克的造價與勒克萊爾媲美。
第六名:挑戰者主戰坦克
挑戰者-Ⅱ主戰坦克(英文:Challenger Ⅱ Main Battle Tank)是英國維克斯在挑戰者-Ⅰ主戰坦克的基礎上大規模現代化改良而成的新一代主戰坦克。
挑戰者-Ⅱ在挑戰者-Ⅰ主戰坦克的基礎上將後者的炮塔重新設計,引進隱身技術,取消了炮塔外部雜物箱等裝備;換裝一門L-30A1 120mm 55倍徑線膛炮;大幅度改良火控,加裝一具法國SAGEM VS-580-10車長全方位獨立觀瞄儀,加裝一具TOGS-2熱成像儀與釹-釔石榴石(Nd-YAG) 雷射測距儀;升級數據鏈系統等,是全世界第一種具備」獵殺-獵殺」(Killer-Killer) 能力的主戰坦克。
挑戰者-Ⅱ在1993年開始生產,而第一輛坦克則於1994年3月下線。該型坦克在1998年進入英國陸軍服役,而皇家蘇格蘭龍騎兵衛隊是第一支接收的部隊。挑戰者-Ⅱ坦克造價860萬美元。
第七名:10式主戰坦克
三菱TK-X 10式主戰坦克(日語:ひとまるしきせんしゃ,英語:Type 10 MBT)是由日本防衛省技術研究本部(TRDI)主持,三菱重工生產的日本陸上自衛隊新一代主戰坦克。
10式主戰坦克以「新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為基礎所開發,項目被命名為「TK-X」,2002年製造出第一臺原型車,2008年2月13日正式公開,2012年1月開始正式服役於日本陸上自衛隊。10式坦克採用了多種革命性新技術,自誕生之日就起在世界坦克排行榜一直有很高的名次。
第八名:T-90主戰坦克
T-90主戰坦克(俄文:Т-90 основной боевой танк,英文:T-90 main battle tanks),是蘇聯/俄羅斯研製的第三代主戰坦克。T-90坦克車體以T-72主戰坦克為基礎改進,早期的炮塔是與T-72類似的鑄造炮塔,但後期的炮塔則是重新設計的焊接炮塔,火控系統則採用T-80U坦克的火控系統。
第九名:96A主戰坦克
96A式主戰坦克,是中國在96式主戰坦克的基礎上改進而來,它換裝了新式模塊化複合裝甲和反應式裝甲。這種改造讓96A的炮塔由96式坦克的梯形焊接炮塔變成了時髦的楔形炮塔。除此之外,96A式坦克還換裝了更加先進的火控系統和夜視系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的主力坦克。相對昂貴的99式主戰坦克,96A成本較低,適合大批量生產裝備部隊,兩者形成了高低搭配組合。
技術特點
在96式坦克裝備部隊的過程中,世界其他先進坦克也沒有停止以改進提升性能的步伐。根據這一情況,中國在新世紀裡開始對96式坦克進行升級。升級後的坦克被命名為96A型,有時也被稱為96G型坦克。
96A與96式最明顯的區別在於炮塔正面加裝了楔型新主裝甲,並在炮塔側面以及底盤正面採用了FY-4型雙防反應裝甲。FY-4屬於中國自研的第二代反應裝甲,採用模塊化結構,可根據不同作戰需要更換不同防護等級的裝甲模塊,增加了坦克在裝甲防護方面的靈活性。加掛雙防反應裝甲後96A式主戰坦克的炮塔正面對動能穿甲彈的防禦能力約為600毫米,對破甲彈的防禦能力約為1100毫米。
除此之外,96A式坦克還換裝了新型炮長凝視焦平面熱像儀和ISFCS-212下反穩像式火控系統。早期96式由於只裝備微光夜視儀,使其夜戰能力一直為人所詬病。在夜戰中,M1A1完全可以憑藉其發現距離達3000米的熱成像夜視儀對最大夜視距離只有1500米的96式形成無法反擊的壓倒性優勢,自99式裝備新型熱成像夜視儀後,用該熱成像夜視儀對96式進行改進的計劃即被提上日程,並最終在96A上成為現實。
ISFCS-212下反穩像式火控系統由中國北方工業(集團)總公司研製和生產。工作方式有穩像式和自動裝定分劃式,發現目標到開火大約需時6秒。並使車長具有超越炮長控制的能力(也就是「獵-殲」能力)。但96A並沒加裝車長獨立周視熱像儀(可能出於成本控制要求)只有簡易微光夜視潛望鏡,車長夜間觀察主要還要通過炮長熱像儀通道進行。「獵-殲」能力比99式稍差。 另據披露,96A式主戰坦克裝備有99坦克所沒有的北鬥/GPS雙模定位儀。[2]
96/96A式坦克使用的是仿自俄制2A46改進後的國產48倍徑125毫米高壓滑膛炮,可配國產二期及二期改進型大長徑比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初速較高,2000米距離上分別可擊穿500毫米均質鋼裝甲(二期),550毫米均質鋼裝甲(二期改)
據報導,中俄兩軍參演官兵9日頂風冒雨,首次以實彈的方式,重點進行了兵力、火力協同訓練,以及聯合偵察、聯合封控、聯合打擊、聯合保障訓練。在這種不良天候下,96A式主戰坦克擔負了重火力支援的任務,足見該型坦克性能優異。
第十名:T-80主戰坦克
T-80主戰坦克(英文:T-80 Main Battle Tank[1] ),是蘇聯研製的第三代主戰坦克,由T-64主戰坦克發展而來,自1976年服役至今,外號「飛行坦克」(俄語:Летающий Танк)。
T-80坦克是歷史上第一款量產的燃氣輪機動力主戰坦克。由航空燃氣渦輪發動機改裝的燃氣輪機體積小、功率大、起動快、重量輕、可靠性高、更換方便[2] 。
1976年8月6日,T-80主戰坦克正式列裝蘇軍。T-80坦克從1976年開始批量生產,共生產了7500餘輛,到1996年初俄軍共裝備了5000輛。近年來俄羅斯紛紛在世界各地推銷T-80U坦克,並在許多國家進行過表演性試驗 。
由於T-80坦克的研發生產單位分布在蘇聯(俄羅斯)和烏克蘭,因此蘇聯解體後,俄烏兩國獨立繼續發展T-80系列坦克,並衍生出T-80U(俄羅斯)、T-84(烏克蘭)等新型號。除了俄羅斯、烏克蘭等前蘇聯國家,賽普勒斯、巴基斯坦、韓國等國也有T-80坦克及各種衍生型號服役。
俄軍計劃在2025~30年服役新坦克,新坦克將取代T-62、T-72和T-80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