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新科學技術革命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為代表,還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這次科技革命被稱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技術革命的主要標誌是電子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的發明,主要包括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革命兩個階段。
1)電子計算機技術
電子計算機的生產和應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內容和主要標誌之一。它的出現是人工智慧的一大突破,極大地增強了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1945年底,美國研製了世界上第一臺程序「外插型」的電子計算機。它重30噸,佔地170平方米,差不多有10間房子大小,它每秒運算5000次。1949年5月,世界上第一臺存貯程序計算機在英國劍橋大學首先投入運行。1952年美國生產了用於科研計算的大型計算機系統,從此電子計算機走上了工業生產階段。從元器件的演進來說,電子計算機已經走過了四代的發展過程。第一代電子計算機以電子管為邏輯元件,它的體積很大。1956年美國首先研製了軍用小型電晶體計算機,這就使計算機過渡到第二代電晶體計算機。50年代末隨著集成電路的問世,開始出現第三代電子計算機——集成電路。集成電路的出現促進了小型計算機的發展。進入70年代,計算機開始過渡到第四代大型集成電路計算機。由於大型集成電路技術提高,使計算機的體積更加縮小,耗電進一步下降,可靠性進一步提高,從而出現了微型計算機和微型處理機,同時出現了每秒數億次高速大容量巨型計算機。
第五代計算機(即所謂「有人工智慧的電腦」)以及更高性能的計算機也在探索研製中,隨著電子計算機的發展,生產自動化有了新的飛躍,出現了模仿或代替人進行各種工作的自動機器和「機器人」。自動機器和「機器人」把人們從繁重的、大量重複的腦力或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並能代替人去從事高溫等有危險,人無法直接操縱和參與的工作,因此大大加強和擴展了人對自然的認識和改造能力。
2)信息技術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半導體、集成電路、計算機的發明,數字通信、衛星通信的發展形成了新興的電子信息技術,特別是網際網路的發明,使人類利用信息的手段發生了質的飛躍。具體講,人類不僅能在全球任何兩個有相應設施的地點之間準確地交換信息,還可利用機器收集、加工、處理、控制、存儲信息。機器開始取代了人的部分腦力勞動,擴大和延伸了人的思維、神經和感官的功能,使人們可以從事更富有創造性的勞動。這是前所未有的變革,是人類在改造自然中的一次新的飛躍。
信息技術革命不僅為人類提供了新的生產手段,帶來了生產力的大發展和組織管理方式的變化,還引起了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變化。這些變化將進一步引起人們價值觀念、社會意識的變化,從而社會結構和政治體制也將隨之而變。例如計算機的推廣普及促進了工廠自動化、辦公自動化和家庭自動化。網際網路網推動了經濟的國際化。金融界組成的全球金融信息網使資金可以克服時差,在一晝夜間經全球流通而大大增值。跨國公司已控制著很大部分的生產與國際貿易。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發展的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帶來了許多行業新的繁榮。
同時,網際網路和信息系統還擴展了人們受教育的機會,使更多的人可以從事更富創造性的勞動。信息的廣泛流通促進了權力分散化、決策民主化。隨著人們教育水平的提高,將有更多的人參與各種決策。這一形勢的發展必然帶來社會結構的變革。總之,現代信息技術的出現和進一步發展將使人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引起經濟和社會變革,使人類文明邁上新的臺階。
(責任編輯段桃,主編李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