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民:關於第三次技術革命

2020-12-06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新科學技術革命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為代表,還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這次科技革命被稱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技術革命的主要標誌是電子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的發明,主要包括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革命兩個階段。

  1)電子計算機技術

  電子計算機的生產和應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內容和主要標誌之一。它的出現是人工智慧的一大突破,極大地增強了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1945年底,美國研製了世界上第一臺程序「外插型」的電子計算機。它重30噸,佔地170平方米,差不多有10間房子大小,它每秒運算5000次。1949年5月,世界上第一臺存貯程序計算機在英國劍橋大學首先投入運行。1952年美國生產了用於科研計算的大型計算機系統,從此電子計算機走上了工業生產階段。從元器件的演進來說,電子計算機已經走過了四代的發展過程。第一代電子計算機以電子管為邏輯元件,它的體積很大。1956年美國首先研製了軍用小型電晶體計算機,這就使計算機過渡到第二代電晶體計算機。50年代末隨著集成電路的問世,開始出現第三代電子計算機——集成電路。集成電路的出現促進了小型計算機的發展。進入70年代,計算機開始過渡到第四代大型集成電路計算機。由於大型集成電路技術提高,使計算機的體積更加縮小,耗電進一步下降,可靠性進一步提高,從而出現了微型計算機和微型處理機,同時出現了每秒數億次高速大容量巨型計算機。

  第五代計算機(即所謂「有人工智慧的電腦」)以及更高性能的計算機也在探索研製中,隨著電子計算機的發展,生產自動化有了新的飛躍,出現了模仿或代替人進行各種工作的自動機器和「機器人」。自動機器和「機器人」把人們從繁重的、大量重複的腦力或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並能代替人去從事高溫等有危險,人無法直接操縱和參與的工作,因此大大加強和擴展了人對自然的認識和改造能力。

  2)信息技術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半導體、集成電路、計算機的發明,數字通信、衛星通信的發展形成了新興的電子信息技術,特別是網際網路的發明,使人類利用信息的手段發生了質的飛躍。具體講,人類不僅能在全球任何兩個有相應設施的地點之間準確地交換信息,還可利用機器收集、加工、處理、控制、存儲信息。機器開始取代了人的部分腦力勞動,擴大和延伸了人的思維、神經和感官的功能,使人們可以從事更富有創造性的勞動。這是前所未有的變革,是人類在改造自然中的一次新的飛躍。

  信息技術革命不僅為人類提供了新的生產手段,帶來了生產力的大發展和組織管理方式的變化,還引起了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變化。這些變化將進一步引起人們價值觀念、社會意識的變化,從而社會結構和政治體制也將隨之而變。例如計算機的推廣普及促進了工廠自動化、辦公自動化和家庭自動化。網際網路網推動了經濟的國際化。金融界組成的全球金融信息網使資金可以克服時差,在一晝夜間經全球流通而大大增值。跨國公司已控制著很大部分的生產與國際貿易。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發展的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帶來了許多行業新的繁榮。

  同時,網際網路和信息系統還擴展了人們受教育的機會,使更多的人可以從事更富創造性的勞動。信息的廣泛流通促進了權力分散化、決策民主化。隨著人們教育水平的提高,將有更多的人參與各種決策。這一形勢的發展必然帶來社會結構的變革。總之,現代信息技術的出現和進一步發展將使人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引起經濟和社會變革,使人類文明邁上新的臺階。

  (責任編輯段桃,主編李志民)

相關焦點

  • 李志民:關於第二次科學革命
    第二次科學革命的主要標誌是相對論和量子論的誕生,主體部分涉及物理學,使人類認識自然界的宏觀廣度和微觀深度都有極大的提高。包括相對論、量子論和量子力學、X-射線、放射線和電子的發現。  第二次科學革命發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化學、物理學、生物學的重大理論突破為內容。
  • 三次科技革命之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的科技革命是上個世紀的事,目前還有許多人是見證過這次科技革命,親歷過那個時代。這次科技革命發生在二戰之後,從美國開始發生的。美國白宮1、第三次科技革命發生的背景二戰結束之後,美國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
  • 2020中考歷史知識重點: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1、定義: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人類在原子能、計算機、航天技術、生物工程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標誌著新的科學技術革命的到來,這次科學技術革命稱為第三次科技革命。     2、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是計算機產業最有前途的發展方向。
  • 幹細胞技術——人類醫療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據相關雜誌報導,我國科學家通過使用幹細胞技術來進行牙髓再生臨床研究。目前,已經有了許多的患者通過使用幹細胞技術實現了牙髓再生。幹細胞3D列印技術可能會得到臨床應用幹細胞3D列印技術通過使用能夠降解的生物材料生成的「支架」來進行搭建,這樣通過幹細胞分化出來的細胞能夠幫助恢復成最初的狀態。
  • 科技的飛速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經濟還有政治和軍事等很多方面發展變得不平衡,從而導致了各個國家之間開始市場經濟的掠奪,也導致爭奪世界霸權變得愈發激烈。第二次世界大戰隨之爆發。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率先登上了第三次革命的快車,也就是「科技革命」。
  • 人類醫療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幹細胞治療技術
    例如,治療白血病的主要方法是造血幹細胞移植;2014年,日本完成首個iPS幹細胞眼部移植實驗,成功治療了一例視網膜黃斑變性;2016 年,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聯合博雅幹細胞成功應用胎盤間充質幹細胞治療一例早衰症,效果顯著;2017 年,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在報導了胎盤間充質幹細胞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的案例等。
  • 李志民: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區別
    自然科學研究注重數據的分析,日益完善的數學理論和不斷進步的計算機技術使得這樣的分析變得非常精確;社會科學也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並且形成了很多的分析軟體,但由於不是所有關於社會現象的數據的後面都能標記單位,所以這些數據並不都具有嚴格的數學含義,分析結果的精確性也因此而受到了影響。
  • 基因治療將引領生物醫藥第三次革命?
    摘要 基因治療行業具有獨特優勢,將引領生物醫藥第三次革命。 如果把小分子藥物、抗體藥物稱為生物醫藥的前兩次革命,基因治療將引領生物醫藥的第三次產業革命。 目前基因治療的各個細分領域中都已有代表性產品產生,如離體細胞中的Car-T 療法,體內 DNA 遞送的 AAV、慢病毒療法,在 RNA 層面上沉默基因的ASO 與 siRNA 療法,以及在本次新冠疫情上大放異彩的 mRNA 療法。
  • 初中世界歷史知識點歸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生
    2、主要標誌:人類在原子能、計算機、航天技術、生物工程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3、成就:電子計算機的廣泛運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它與國際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使人類在數據和信息的交流中進入信息化社會。生物工程技術領域的研究出現重大突破,核心是基因工程,目前克隆技術引人注目。
  • 量子力學造就第三次科學革命,加快量子科技發展
    10月1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近年來,量子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領域。加快發展量子科技,對促進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何傳啟: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機遇與對策
    在18世紀到21世紀期間,世界現代化的前沿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和六次浪潮,其中,第一次現代化是從農業經濟和農業社會向工業經濟和工業社會的轉變,第二次現代化是從工業經濟和工業社會向知識經濟和知識社會的轉變;六次浪潮分別是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信息化、仿生化和體驗化(表1)。 其次,科技革命是16世紀以來的一種歷史現象。目前,關於科技革命也沒有統一定義。
  • 舉行數碼模具技術發布會, 順輝瓷磚·巖板引領行業第三次技術革命
    ★第三,基於巖板風潮的來臨,數碼模具更適應這種特殊產品的生產。一方面,巖板後續精細化加工要求高,其坯體對應力及強度等各項指標敏感。傳統製版工序,容易導致坯體壓制時密度不均、應力問題凸顯,但數碼模具則不然,其3D噴射方式於坯體上形成肌理,不會造成應力影響;另一方面,巖板作為面飾版,其花色及顏值和使用場景均不容小覷。
  • 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合成生物學將開啟基因新時代
    隨著醫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材料技術等的深度交叉融合,極大地促進了醫學科技發展,以人工智慧、生物大數據、基因組學技術、合成生物技術、基因編輯、腫瘤免疫治療等為核心的技術突破,推動了以生命科學為支撐的醫學科技發生深刻變革
  • 三次科技革命之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緊跟著第一次科技革命發生的,從英國開始向西歐,然後向北美蔓延。日本也是在這一時期,工業得到了飛速發展。電能的使用1、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背景政治上的保障在十九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全球泛起了資產階級的革命或者改革。
  • 薛其坤:第二次量子技術革命真的來了
    在9月22日2020創新之源大會上,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在主題演講中深度剖析了未來的量子技術。他認為,第二次量子技術革命真的來了。薛其坤介紹,資訊時代的關鍵核心技術,如電晶體、雷射、硬碟、GPS等,都是通過人事量子規律發展起來的,是量子物理的被動應用。
  • 物理學的第三次革命,何時到來?我們是否做好迎接的準備
    一百多年前,物理學上的兩朵烏雲引起了一場物理學的革命,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眾多傑出的科學家發展起出了量子力學,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現在物理學的兩大支柱。厚積薄發,物理學或許要迎來第三次革命。科學界發布了第一張黑洞的照片,科學探索的步伐從來沒有停止過,或許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就可以看到第三次物理革命的到來
  • 徐光憲院士: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內涵
    所以,解決當前世界經濟危機的根本出路,在於緊緊抓住第六次科技革命。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號召,我們中國人要勇做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領頭羊,擔負起復興中華的歷史重任。我非常贊同白院長的號召,並認為,中國人要勇做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領頭羊,首先要確認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核心內容。
  • 第四次視覺革命已來 3D傳感技術助推萬物互聯時代開啟
    縱觀人類認知歷程中的前三次視覺革命與人類相對緩慢的進化不同的是,機器視覺的演進之路是迅速而具有顛覆意義的,機器看世界的方式也在經歷著革命性突破。首先是色彩維度,正如嬰兒的「視界」早期只有黑白兩色,早期的攝影受感光材料以及後期技術的局限只能記錄單調的黑白世界。
  • 薛其坤院士:第二次量子技術革命真的來了
    作者:鄭金武在9月22日2020創新之源大會上,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在主題演講中深度剖析了未來的量子技術他認為,第二次量子技術革命真的來了。薛其坤介紹,資訊時代的關鍵核心技術,如電晶體、雷射、硬碟、GPS等,都是通過人事量子規律發展起來的,是量子物理的被動應用。量子物理科學發展,觸發了第一次量子技術革命。
  • 幹細胞治療:醫療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前言Preface文 l 王晶晶幹細胞是當今生物醫學領域最熱門的領域之一,國內外也湧現越來越多的幹細胞研究企業,被譽為「人類醫療史上的第三次革命」的幹細胞技術越來越多的應用於臨床,成為解決眾多臨床未滿足需求的重要主力軍,為許多過去無計可施的疾病帶來治療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