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FORUM新聞周報
2019.10.14-2019.10.20
藝術家黃永砯.
黃永砯(1954-2019)
2019.10.20
中國當代藝術的先驅人物之一,旅法藝術家黃永砅因病在法國巴黎辭世,享年65歲。黃永砯1954年生於福建廈門,1982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1986年和其他幾位藝術家共同發起並組織了前衛藝術團體「廈門達達」,以激進的「反藝術」行動成為「85美術新潮」運動裡的關鍵一環。
1989年,黃永砯的裝置作品《爬行動物》參加了由讓-于貝爾·馬爾丹(Jean-Hubert Martin)和費大為在蓬皮杜藝術中心策劃的具有分水嶺意義的展覽「大地魔術師」(Magiciens de la Terre)。藝術家將大量報紙放入洗衣機清洗,再把洗出來的紙漿堆成福建當地墳墓的形狀,最後和洗衣機一起放在現場展示。該作品既延續了藝術家在《〈中國繪畫史〉和〈現代繪畫簡史〉在洗衣機裡攪拌了兩分鐘》(1987)中對文化身份的追問,也預示著後來他對更大更複雜的地緣政治、歷史事件的抽象考察,比如2001年未能實現的《蝙蝠計劃》,以及2017年在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展覽時引發動物保護主義者抗議的《世界劇場》(1993)。
2016年,黃永砯獲得由德國路德維希博物館現代藝術協會頒發的「沃夫岡罕獎」(Wolfgang Hahn Prize)。該獎項的特邀評委、香港M+美術館首席策展人鄭道煉曾評價道:「從八十年代起步到九十年代拓展至國際視野,在他長達三十多年的藝術生涯裡,黃永砅的藝術創作早已經超越了國界與文化,而是命題與年代的更宏大意義範疇。他作品中充滿了令人敬畏的莊嚴感、難以置信的造像特徵以及嚴謹的理性,這些都改變著我們的世界觀和我們如何存在於歷史與世界環境下的感知。他是一位偉大的雕塑者,更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當代吟遊詩人。」
在4.5億美元的擴建工程完工後,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在10月18日本周五舉辦了開幕預展晚會,並將在幾天後對公眾重新開放。晚會進行時,有多名社會行動者聚集在位於西53街的新入口前,抗議MoMA董事會成員拉裡·芬克(Larry Fink,投資公司貝萊德執行長)和史蒂芬·塔南鮑姆(Steven Tananbaum,GoldenTree Asset創始人、管理合伙人和首席投資官)與私營監獄和波多黎各經濟危機的關係。
芬克之前就因其公司擁有私營監獄運營商GEO集團和CoreCivic的股份而成為抗議目標,上周有超過220位藝術家和學者給博物館遞交了一封聯名信,要求芬克從這些公司撤資。而塔南鮑姆則是最近才成為「反藝術清洗」(anti-artwashing)社會行動者的目標。參加抗議活動的示威者們要求塔南鮑姆從董事會離職。
據《藝術新聞》報導,塔南鮑姆的對衝基金擁有至少25億美元的波多黎各債務。他的公司GoldenTree Asset Money被認為是「禿鷲基金」(Vulture Fund),據稱在接近違約時迅速買下美國領地債務。據《紐約時報》報導,引導波多黎各渡過債務危機的政府監督委員會在五月的時候對幾家銀行和金融公司提起訴訟,宣布債務重組違憲,數月來社會行動者們一直在爭取使這一債務無效。
當抗議者們高呼並展開寫有「結束拘留、流離失所和財產剝奪」、「關閉營地」以及「立即廢除」等標語時,有一些行動者們進入了MoMA並在館內繼續行動。抗議者們在二樓懸掛下來一條標語,並試圖通過大聲尖叫來吸引晚會參加者的注意力後,離開了現場。
香港亞洲當代藝術展(The Asia Contemporary Art Show)宣布將暫停預計於明年3月13日至3月16日舉辦的2020年春季展會。10月4日至7日舉行的第十五屆展會出席率和銷售額都很低。展會代表表示從六月開始持續至今的市民抗議活動是導致出席人數下降40%的原因之一。
展會總監和聯合創始人馬克·桑德森(Mark Saunderson)表示:「遺憾的是,香港的抗議活動目前似乎看不到頭,對整體經濟的連鎖反應正在加速。我們的參展商對此表示擔心。」取消三月的活動後,展會方宣布將會專注於發展線上市場。
而巴塞爾藝術展的組織者告訴Artnet,他們在持續「監測」事態走向的同時,決定按原計劃在明年3月19日至21日舉辦展會。巴塞爾藝術展的一位代表稱,「對於2020年的展會,我們沒有任何推遲或搬離原址的計劃。實際上,我們正在積極前進,並將像以往一樣在本月晚些時候宣布參展商名單。我們有自信能夠在2020年提供最高質量的展會。」
蓬皮杜藝術中心計劃在約14英裡以南的馬西市(Massy)建立一座大型「藝術工廠」,致力於修復和社區合作。除了容納蓬皮杜約120000件現當代藝術收藏的大部分作品和巴黎畢卡索博物館的藏品之外,這座新的空間還將作為多功能展覽場地,舉辦表演、會議、放映和工作坊活動。
在法國文化部、法蘭西島大區(Île-de-France Region)、馬西市等政府部門的支持下,這座佔地23.7萬平方英尺的場館計劃於2025年開放。博物館官員表示,法蘭西島大區在文化上不斷增長的投資是他們最終選擇馬西市的原因。「藝術工廠」建築成本預計為6600萬美元,其中約4600萬由當地政府提供。雖然這座大樓只有部分向公眾開放,但蓬皮杜藝術中心希望它成為一個創新研究實驗室,並與當地其他藝術組織和大學合作。
11月1日,蓬皮杜在上海的分館(由設計西岸美術館的大衛·奇普菲爾德設計)即將開幕。蓬皮杜還在西班牙的馬拉加和法國的梅斯設有分館,目前仍在建設中的布魯塞爾分館也預計在2023年開幕。
摩納哥皮埃爾王子基金會(Prince Pierre Foundation)向藝術家亞瑟·賈法(Arthur Jafa)頒發了2019年當代藝術國際獎(Prix International d』Art Contemporain, PIAC)。這位美國藝術家因其2016年的影像作品《愛是訊息,訊息是死亡》(Love Is the Message, The Message Is Death)而獲選,頒獎典禮於10月15日在蒙特拉羅的卡尼爾歌劇院(Opéra Garnier)舉行。賈法獲得了83000美元的現金獎勵,其中包括製作新作品的資金。
由南非策展人圖梅洛·莫薩卡(Tumelo Mosaka)提名的《愛是訊息,訊息是死亡》是一部7分鐘長的影像作品,由關於非裔美國人經歷的歷史和當代素材組成。莫薩卡表示,這件作品「通過一系列廣為人知的圖像來追溯對黑人身份的表現。」
皮埃爾王子基金會創建於1965年,並於1983年開始設立PIAC獎,每三年頒發給一名當代藝術家的近作。入圍該獎的其他藝術家作品包括Yto Barrada的《樹木辨識入門》(Tree Identification for Beginners, 2017)和Rayyane Tabet的《FRAGMENTS》(2016年至今)。除了當代藝術獎,今年的當代藝術寫作和批判性思維獎項獲得者是Anneka Lenssen,獲獎文章為《眾人的抽象?在阿拉伯繪畫中發現豐富》(Abstraction of the Many? Finding Plenitude in Arab Painting),她將獲得超過3000美金的獎勵。
87名敘利亞電影人聯署了一封公開信,譴責使用受敘利亞內戰破壞的城鎮的電影鏡頭。10月14日,敘利亞影像組織Bidayyat針對那些因敘利亞政府贊助的項目而進入被摧毀的城市和地區進行拍攝的行為發表了一份聲明,稱該行為是「影像掠奪」。
這封信斥責了那些「無視某地新鮮記憶、家的神聖性,以及居民的故事、生活和記憶」的電影人。「這些變成了電影背景的遭摧毀的城鎮不僅是剛剛犯下戰爭罪行的地方,包括對居民區、學校、醫院或麵包店的轟炸。它們也是持續發生的反人類罪行的地點,合法居民被迫流離失所,無法返回家園。」
該聲明也提請人們關注由於衝突而被迫離家的數百萬人,現在可能因為與敘利亞安全部隊的對峙以及再開發等問題而永遠顛沛流離。據《華盛頓郵報》報導,目前已有超過兩千名難民試圖回國時被拘留。聲明還批評使用紀錄片形式會讓「殺手敘事」永久持續,並將此行為與文化審查進行比較。
10月14日,法裔美籍電影人埃裡克·波德萊爾(Éric Baudelaire)被選為2019年馬塞爾·杜尚獎獲得者,該獎項由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和法國藝術國際傳播協會(Association pour la Diffusion Internationale de l』Art Français,ADIAF)共同運營,獎金4萬美元,是法國最大的藝術獎。波德萊爾是該獎項的第十九位獲獎者,也是第二位獲此殊榮的電影人,首位是去年的獲獎者克萊芒·科吉託爾(Clément Cogitore)。
其他入圍的藝術家包括卡廷卡·博克(Katinka Bock)、瑪格麗特·於默(Marguerite Humeau),以及艾達·特西克和威爾弗裡德·米爾(Ida Tursic & Wilfried Mille)。評委在聲明中對入選藝術家表示讚賞,並指出要挑選一位獲獎者非常困難。最終,波德萊爾以其近作《電影戲劇》(Un Film Dramatique)獲選。在這部拍攝時間長達四年的紀錄片中,波德萊爾與年輕巴黎藝術家一起在聖丹尼區的多拉·瑪爾中學(Dora Maar Middle School)度過了一段時間。本月初在紐約電影節進行美國首映的這部影片中,學生們用相機進行實驗,討論電影、身份和權力表現等話題。
波德萊爾於1973年出生於美國鹽湖城,現生活工作於法國。在談到這部電影時,波德萊爾表示這是為法國1%計劃所創作的,該計劃從新公共建築的預算裡拿出1%用於公共藝術委託創作。因為這座學校所在的街對面是一座巨大的電影院設施,該項目委員會決定邀請一位影像藝術家來提出計劃。該影片也會成為一件公共作品,可免費在線觀看。
© ARTFORUM.COM.CN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