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一部美國和德國合拍的間諜片《諜影重重》開啟了間諜片序列中專屬於「傑森·伯恩(Jason Bourne)」的一個時代,也將馬特·達蒙送上了好萊塢一線明星的地位。
2003年,《諜影重重》成為美國本土出租DVD和家庭錄像帶最多的一部電影,此後的一系列續作,也讓《諜影重重》和《007》、《碟中諜》等經典間諜片系列一起,站到了那個神秘而又充滿「後戰爭」想像的間諜舞臺上。似乎越是在和平的時代,我們就越願意想像戰爭,而間諜片,則成為了和平年代對於戰爭幻想的最佳替代品。
和高挑性感的金髮女郎一起執行行動,穿著考究的衣服,佩戴最頂尖科技的裝備,嫣然如一個貴族般高貴、優雅,打鬥時也不忘凸顯自己的帥氣,帶著英國女王從飛機上飛躍而下,完成一次次拯救世界的任務,這一個個元素組合起來,《007》自由它不俗的魅力,然後有萬千少女為邦德而著迷也就順理成章了。
跟「007」系列相同,《碟中諜》系列最初走得也是高科技裝備+俊男美女路線。
大名鼎鼎的湯姆·克魯斯始終擔當《碟中諜》系列的領銜主演,主角絕不換人,這是它不同於「007」系列的地方。
雖然主角絕不還人,《碟中諜》系列的導演卻是更換頻繁,連華人導演吳宇森都擔當這個系列的導演。
這也就導致《碟中諜》系列的影像風格總是處於變化之中,接連不斷地給觀眾帶來全新觀賞體驗。
所以我們在《碟中諜》中可以看到各種驚險的動作做到極致,不管是高樓大廈還是懸崖峭壁,或是汽車、飛機你都能看到主人公「旋轉跳躍我不停歇」的場面,這種精彩的打鬥對於視覺的衝擊無疑是巨大的。
對於以處於「邊緣地帶」的特工為主角的間諜片來說,個人主義的英雄形象必然成為情節中的主要構成部分。所以不管是《碟中諜》系列中扒飛機的阿湯哥,還是《007》系列在爆炸中逃生的丹尼爾·克雷格,都在極盡所能地以其男性魅力填充銀幕。但《諜影重重》則迴避了這一點,這也是其為何如此廣受好評的原因之一。故事的主角傑森·伯恩幾乎就是個普通人,他既沒有皮爾斯·布魯斯南在《黃金眼》中那種回應著消費主義熱潮的黃金男人形象,也沒有湯姆·克魯斯在《碟中諜4》中那種人文主義式的美國關懷,更沒有科林·費斯在《王牌特工:特工學院》中黑科技式的定製裝備。
《諜影重重》中的傑森·伯恩與《碟中諜》中的伊桑·亨特
有網友說「《諜影重重》之後再無諜戰片」,這話無疑是太過誇大,但在當下它無疑是最出彩的。因為《諜影重重》,傑森·伯恩能夠真正以一種個人的姿態站在我們的面前,以個人的能力去找回自己的身份和記憶。這在某種程度上,無疑可以被看做是一種個人身份的確認和個人意義的尋回。
與常規間諜片中那些近乎超級英雄,承擔著整個國民想像和國民焦慮的特工角色們相比,伯恩的出現則更多意味著「個人」價值的回歸。它召回了被淹沒在英雄主義下的個人意義,重新確立了間諜片中特工形象的角色狀態和終極目的,在脫離現實的傳統間諜片之外,在觀眾們膩味了視覺奇觀的間諜行動畫面之後,為我們描繪了孤獨無助,但卻更加真實的特工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