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瀝青滴漏實驗並沒有什麼神秘的,只是這個實驗的持續的時間很長,破了金氏世界紀錄,拿了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熬死了兩個教授,至今無人見到它真正滴落的那刻,所以被人津津樂道。
上面這塊就是瀝青,這東西在常溫下是成塊狀的「晶狀體」,用錘子一敲還要直接碎掉,但是它卻是屬於液態物質。
既然是液態物質,那麼在重力的作用下,必須是要向下流動的吧,於是有了「瀝青滴漏實驗」。
1927年,來自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物理學教授託馬斯·帕內爾為了給學生生動地說明「物質的性質並不像看上去那樣簡單」。
他拿了一塊瀝青,加熱並放入一個密封的漏鬥裡,然後用了三年的時間,確保瀝青完全冷卻沉澱後,他切斷了漏鬥的底部。
就像下面這幅圖這樣一個實驗設備。
這塊瀝青在重力的作用下,開始緩慢滴落,我說的這個「緩慢滴落」比你想像的要慢得多。
第一次滴落是在1938年,也就是說這第一滴滴落就足足等了8年。
雖然這塊瀝青滴落要等很長很長時間,但是從滴落到落到地面卻只有一瞬間,零點零幾秒而已。
上面這一張是瀝青滴落的時間表,雖然已經滴落了九滴,但是至今這塊瀝青滴落的瞬間都無人見識到。
其中2000開始就安裝了攝像頭來記錄這個歷史性的時刻,但是滴落的時候,攝像頭故障,沒有拍攝到。
2014年滴落的時候,正好趕上實驗設備需要切換,又沒有被記錄到。真的也是挺神奇的。
另外,「瀝青滴漏實驗」的創始人帕內爾在1948年的時候去世了,他正好經歷了兩次滴漏;而接手的另一個教授昆士蘭大學數學和物理學院名譽教授約翰·梅因斯在2013年的時候去世,他經歷了6次。
雖然這個最初的實驗沒有記錄到瀝青滴落的時刻,但是柏林聖三一大學有一個類似的實驗,他們在2013年的時候記錄到了瀝青滴落的那一刻。就是下面這張動圖。
瀝青是地球上最黏稠的液體之一,其黏性大約是水的2300億倍,它在重力作用下八九年滴落一次也是正常的。
如果真的只是驗證流體的黏性,那麼蜂蜜會比瀝青好很多,但是事情不能這麼去考慮,瀝青滴落實驗的意義早已超出了它需要證實的東西。
雖然這個實驗沒有什麼神秘之處的,但是已經成為一種科學精神,一種科學信仰,2005年獲得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就是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