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也可以向善
——談《權力向善——我讀<孫子兵法>》
□蔣冀騁
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宣稱自己的理論、價值觀和行為都是向善的。
為什麼?因為善能為人們帶來利益,帶來福祿。
然則什麼是善呢?從文字學的角度來看,《說文》云:善,吉也。字作譱,從羊,從誩。學者們解釋說,「羊」是供奉上帝、神靈之物,「言」是術士們祈求吉祥的話。術士們用羊和求福的話來向上帝祈求吉祥,故為善。
從倫理學的角度來看,善是人性,善是道德,善是良心,善是正義,善是品格,善是智慧。
有了善,人類才有美好;有了善,人類才得以存在。因此,知善、向善、從善、行善,是所有倫理、所有教育的最重要目標,也許是唯一目標。
知善重要,行善更重要。然則如何行善呢?首先要具備行善的條件。
第一,要有善心。第二,要有善思。第三,要有善能。第四,要有善行。善心、善思、善能的最終落腳點在善行。沒有善行,一切都是空的。
然後要有行善的行為。
首先,從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日行一善,集腋成裘。其次,從當下做起。行善不要等待,當下是行善的最佳時機。第三,從不說假話說起。善以真為前提,真不一定都善,但善必真。第四,從維護正義開始。羅爾斯說,善與正義是一致的。維護正義就是維護善。第五,養成善行的習慣。一旦成為習慣,舉手投足皆是善行,惡就無法立足了。
行善有沒有時地行業的局限?我們認為,時時可行善,處處可行善,應無疑問。而行行業業可否行善?值得一問。政治、法律、經濟、文化可行善,自不待言,軍事以殺伐為目的,可不可以行善?答案也是肯定的。軍事是最高形式的政治,政治可為善,軍事當然也可為善。所不同者,為善的方式而已。為善為惡,在於權力者的心念運用在何處而已,用於善則為善,用於惡則為惡。
《孫子兵法》一書,歷來的研究者大多將它看做權術、欺詭之書,但其宅心如何,或避而不言,或言而未盡。避而不言者,認為是權術、欺詐之作,故顧左右而言他,不涉及這個問題,大多數研究者是也;言而未盡者,雖涉及宅心,論及仁義,但點到即止,未能引而伸之,觸類長之,司馬遷、杜牧、孫星衍諸先賢是也。
張君國驥教授,近十年來潛心研究,著《權力向善——我讀<孫子兵法>》,或注其文,或釋其義,或繹其思,或求其理,或探其心,多有建樹,頗能發前人所未能發。尤其能在「兵者詭道」的背後發掘孫子的民本、人道思想,並提出「權力向善」的觀點,振聾發聵,超越前人。孫子的仁義思想,雖則漢唐及清的學者已有所論列,但語焉不詳,未能盡其義。張君繼承中有創新,其廣度、深度、高度超越前人。如果說孫子的民本、人道思想尚有所本,而「權力向善」的觀點,則是張君研究的獨創,他就什麼是權力,權力為什麼要向善,怎樣向善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雖是研究孫子兵法,實則是張君自己數十年從政經驗的概括和總結。他提出的「領導是一種權力,是一種責任,是一種思維,是一種理想,是一種情懷,是一種境界,是一門藝術」諸觀點,既是對「權力怎樣才能向善」的解答,也是「夫子自道」。
張君學出南開,功力深厚,所譯《元史諸王表箋證》,方便史乘,嘉惠學林,故為學人所重。古人說,學而優則仕,張君仕則能仁心為政,善心決策,執行有力,控制有法,多有口碑。
張君於執政之餘,鑽研學問,筆耕不輟,既有《清嘉慶道光時期政治危機研究》之制,又有即將付梓的《權力向善——我讀〈孫子兵法〉》之作,皆能於熟知中見真知,於陳說中出新意,為學者所稱道。此仕而優則學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