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向善,騰訊的全新思考起點

2020-12-08 雷鋒網

2019年11月,在騰訊公司成立21周年之際,馬化騰、劉熾平及全體總辦成員發了一封全員信,確立了「用戶為本,科技向善」的使命願景,強調了騰訊站在了全新的思考起點上。 

2個月後,騰訊在北京總部通過發布《科技向善白皮書 2020》的形式,來回答如何用技術面對新的十年。 

通過無數的例子,我們知道,如果轉型技術推高了網際網路公司的市值和擴張速度,那麼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他們將有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如何善用技術?如何Tech for Good? 

騰訊正埋下一顆種子 

小步迭代,試錯快跑。 

騰訊主要創辦人之一、前CTO張志東用20年前做QQ的思維,來面對「科技向善」的新徵程。 

圖為張志東,圖源:騰訊研究院

儘管他說自己「已經退休」,但是實際上,他做的事依然在騰訊乃至中國科技界具有十足的影響力。 

騰訊在2018年1月20日啟動這一項目,就是由張志東提出的,其目的是形成課題池、學者池和專家池,推動科技創新與文化傳承,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第一屆的主題是過載 / Overload,第二屆的主題是刷新/Relaunch,今年是第三屆了,主題是千裡之行/Action Now。

張志東每次都出席。

這有點像很久之前我們就在談「科技是把雙刃劍」的問題,到如今,大公司把對新技術的覺察稱為「不作惡」、「科技向善」,本質上是一致的。 

2019年5月4日凌晨,馬化騰在朋友圈低調宣布「科技向善」成為騰訊新的願景和使命。以如此低調的方式升級願景與使命的企業,騰訊應該是第一個。 

2天後,在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馬化騰正式公布「科技向善」是騰訊未來的願景和使命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用戶為本」。 

在去年9月,馬化騰在公開場合透露了他在AI領域的最新看法。他說:AI治理的緊迫性越來越高,應以「科技向善」引領AI全方位治理,確保AI「可知」「可控」「可用」「可靠」。 

一直到2019年的11月11日,馬化騰以全員信的形式將「科技向善」升級成為公司新的使命與願景的一部分。

文化寫在紙上、掛在牆上? 

正如張志東一直強調的那樣,科技向善是一種產品能力,也是一種發展機會。 

圖源:騰訊研究院

「目前我們過於把業務和公益當做兩條不相交的事情來做,所以覺得科技向善是大公司有錢才會想到的事,其實不是這樣的。」 

言外之意是,絕大部分商業世界中的公司都會覺得思考「科技向善」的話題與本身的利潤考量是相悖的,是負擔,因此不太涉及,但實際上,兩者可以結合,甚至藉機放大產品的價值,實現雙贏。 

張志東從騰訊的做法舉了例子來佐證自己的觀點。 

比如在天天象棋遊戲(揭棋)中,騰訊設置了一個針對中年大叔的「健康約定」:當用戶長時間沉迷遊戲,將設置一個強制休息的提醒,鼓勵中老年人及時休息,守護健康,但這個提醒融入了棋牌文化,不會生硬。 

這個「設置」,源於2018年夏天騰訊天天象棋團隊收到一個棋友家庭的求助:老人長時間玩棋牌遊戲,影響身體康復。 

此後,騰訊的團隊開始設置算法計算玩家單天疲勞值,在此「約定」之下,重度疲勞用戶數下降非常快。截止2019年7月,天天象棋幫助了45492位用戶成功管理遊戲時間。 

圖源:騰訊研究院

此外,騰訊還上線了微信「反洗稿」,保護讀者、鼓勵作者打擊「洗稿」者;上線了微信「闢謠助手」,與800+家闢謠機構建立聯繫,精準闢謠,同時騰訊新聞還孵化出較真平臺。 

在業界,其實還有美團的「青山計劃」與此類似。 

作為中國最大的外賣平臺,美團在2017年就開始推出「無餐具選項」,用戶可在訂餐時點選「無餐具」,節省餐盒、筷子和包裝盒的使用。最新數據顯示,1個月美團就能收穫500萬單「無餐具」的環保教育成績。 

當然,在張志東眼中,微信捐步和螞蟻森林都是非常好的產品,因為「鼓勵捐步」不是責任,而是一種產品力的體現,能增強用戶的品牌好感,也能很好連接企業與公眾、效益與公益。 

馬化騰在2019年11月11日的那封全員信中這樣說到: 

在騰訊的發展歷程中,有兩條最重要的生命線,一條叫「用戶」,一條叫「責任」。 

在責任這塊,2008年汶川地震,騰訊緊急上線的尋人與捐助平臺,讓科技連接善意;後來,我們又發起了全網參與的99公益日、上線了成長守護平臺,並通過AI的力量協助警方打拐,尋找失蹤兒童……通過不斷的嘗試與探索,我們對科技向善的認知、思考、選擇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堅定。 

這樣一來,騰訊的「科技向善」就不僅僅是喊一句口號,而是公之於眾,接受全社會的監督——這本身構成了對騰訊的一場「壓力測試」,只要科技「作惡」,就可能面臨輿論的討伐。 

騰訊會有跟隨者嗎? 

我們也注意到,《社會責任報告》是很多大型公司都會發布的內容,旨在總結社會公益、強化回饋社會的理念。 

但是由內而外,甚至推動整個行業來做,騰訊的「科技向善」的研究團隊(騰訊研究院)非常努力。 

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說,科技向善應是得到全社會認同的理念和平臺。騰訊希望用科技向善的理念,進一步團結更多的研究者、更多同行、產品經理以及技術工程人員。從業者們在用技術、用商業化的思維去做產品的時候,也能夠建立一個向善的理念。

圖源:騰訊研究院

看得出來,司曉與張志東的觀點一致,即「善」可以融入到每一個細小的產品研發中,形成一種價值放大器。 

於是,在2019年,騰訊就計劃設立獎金池(T-Foundation),支持進一步的學術研究和產品創新方案。我們也注意到,在北京這次《科技向善白皮書 2020》的發布現場,來了MIT教授、微軟法律顧問、國際非營利組織FOSI創始人、財經領域作家等產學研界諸多人士。 

這畢竟是一個需要各界都參與的事。

騰訊研究院作為推動這一理念的主力,也經歷過疑惑和困頓,因為推動科技向善,很模糊、無法量化,不像某一項技術,可以沿著計劃表去完成。 

他們擔心,騰訊沒有跟隨者。 

這就不僅僅是科技的「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的簡單討論了。 

借用微軟(中國)助理法律顧問、亞太研發集團法律事務總經理羅立凡先生的一句話: 

「技術發展,我非常樂觀,我們不能因為技術被不合理利用就限制技術的發展,我們不能僅僅依靠單個個體的善惡來辨別是非。我們需要約束機制,提高技術作惡的成本。騰訊提出的理念,就是一種重要的約束力的體現。」 

規則框架,十分重要。 

國際角度來看,特斯拉CEO馬斯克等人聯合籤署的抵制AI武器研發的協議正得到更多人認同,而引發軒然大波的「基因編輯」因觸動人類最敏感的倫理神經被明確禁止,此外,人臉識別、爬取隱私的做法正受到社會審視。 

圖源:騰訊研究院

藉由騰訊在中國的強大影響力,「科技向善」應該會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得到廣泛認同。

其考驗在於,科技向善不應該是公關口號,也不是社會責任,不是合格證,不是泛道德論的討論,而是一種行動力。(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騰訊研究院發布《科技向善白皮書2021》提出人工智慧倫理三大共識
    DoNews1月11日消息(記者 翟繼茹)近日,騰訊研究院與騰訊學院聯合發布了《科技向善白皮書2021》,後疫情時代科技如何發展、人工智慧與倫理關係、算法是否會「控制」我們的生活等一系列問題,在白皮書中被詳細探討。
  • 騰訊科技向善暨數字未來大會在京舉辦 數實共生開啟疫後經濟新模式
    2021年1月9日,由騰訊研究院主辦的「騰訊科技向善暨數字未來大會2021」在北京舉辦。本次大會以「共生」為主題,探索網際網路科技行業如何助力未來經濟與社會更好的發展。
  • 騰訊科技向善暨數字未來大會在京舉辦,數實共生開啟疫後經濟新模式
    2021年1月9日,由騰訊研究院主辦的「騰訊科技向善暨數字未來大會2021」在北京舉辦。本次大會以「共生」為主題,探索網際網路科技行業如何助力未來經濟與社會更好的發展。騰訊研究院與IDC中國聯合發布了《數實共生——未來經濟2021白皮書》。  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郭凱天與會致辭指出,科技、網際網路行業應在科技向善的初心下共同發展。「在今天來看,科技向善首先要是敬畏,要敬畏國家與社會的發展,尤其要敬畏人類未來的發展,在科技發展的同時,關注社會的利益,行業和技術才能發展得更穩健。」
  • 科技大爆炸的今天——AI如何向善?
    技術,科技,人類,人工智慧,騰訊,人類是否能養育出富有人文關懷的AI,以使人機攜手進化走向至善未來? 而「科技向善」所著眼的,正是探索人與 AI 的正確相處之道。其中,「科技大爆炸——AI如何向善?」分論壇邀請了人工智慧科學家和哲學家一起,圍繞人工智慧和技術倫理的現實交集闡發激烈討論。
  • 騰訊研究院聯合IDC中國發布《數實共生——未來經濟2021白皮書》
    日前,日前,騰訊科技向善暨數字未來大會2021在北京舉行。騰訊研究院與IDC中國聯合發布《數實共生——未來經濟2021白皮書》。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郭凱天指出,網際網路行業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得益於全國網民和全體民眾的支持,也得益於政策的發展。
  • 人工智慧如何向善——一場科技與哲學的「跨界」對話
    新華社北京11月12日電題:人工智慧如何向善——一場科技與哲學的「跨界」對話新華社記者董瑞豐人類能否把控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又是否將與人工智慧一起攜手進化向善?(小標題)談技術:人工智慧的「普適性」增強用傳感器收集溼度、溫度、光照度等數據,通過人工智慧技術提升黃瓜的單位產量,可以媲美有豐富經驗的農業專家;用人臉識別技術打拐尋人,可對人臉成長變化進行模擬建模,幫助多年前走失的兒童認親……由騰訊社會研究中心主辦的騰雲峰會上,科學家與來自哲學、
  • 騰訊CXO對話冰島前總統:以人工智慧應對糧能水危機
    「在騰訊創立初期時,我們總是在思考,騰訊所開發的技術,如何儘可能多的產出社會價值?騰訊多年一直用網際網路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網大為表示,FEW是關係到人類生存的根本問題,騰訊希望能夠從全局和全球的角度去看待和解決這些問題,希望為社會價值做出貢獻。他堅信,通過企業和科技的力量,可以讓世界變得更美好。「AI for FEW」也被寫入《向善力量,騰訊社會責任報告(2019) 》。
  • 騰訊QQ黃俊洪:科技向善,用技術解決AI發展所帶來的問題
    騰訊公司社交基礎技術部總經理、騰訊QQ技術負責人黃俊洪先生受邀帶來「AI加持,解鎖社交產品新玩法」主題演講。介紹了QQ光影研究室在CV領域的研究成果及影像技術體系,及一些實際業務場景的落地案例,並在最後分享了創新領域未來所面臨的挑戰和技術展望。
  • 頂尖科學家齊聚騰訊科學WE大會 未來科研工作將成新時尚?
    科技向善任重而道遠5月5日,馬化騰在朋友圈轉發《騰訊優圖突破「跨年齡人臉識別」,助力警方尋回被拐十年兒童》一文,並表示「科技向善,我們新的願景與使命」。隨後,在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馬化騰正式宣布「希望』科技向善』成為未來騰訊願景與使命的一部分,希望我們和業界一起來思考與探索,構建數字時代正確的價值理念、社會責任和行為規範。」科技向善,聽起來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命題。將之拆解,完成此項工程需要科研工作者、公眾、企業以及政府各方共同努力。
  • 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郭凱天:做年輕人的梯子、磁鐵和窗口
    在網際網路發展論壇「青年與數字未來」分論壇上,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郭凱天發表主題演講郭凱天說:「騰訊作為一家網際網路公司,我們在2018年時提出來關注用戶、科技向善。我們提出『科技向善』理念做了非常深刻的思考,是基於對於未來數字社會、數字世界的發展,我們也看到網際網路在中國作為一個產業發展20年的時候,人們對未來既充滿期待,又充滿憂慮。可以說對數字未來的發展是既有愛又有恨,非常多的焦慮。
  • 騰訊科技升級1000天:團戰、登月與煙囪革命
    馬化騰表示,科技是一種能力,向善是一種選擇。我們選擇科技向善,不僅意味著要堅定不移地提升我們的科技能力,為用戶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持續提升人們的生產效率和生活品質,還要有所不為、有所必為。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星際採礦,量子計算,機器與人自由交流……我們還無法想像,人類會被這些科技領向怎樣的未來,但它已經在一家商業公司中徐徐展開。2019年11月11日,騰訊公司升級了使命願景——「用戶為本 科技向善」。
  • 「商業向善,共享質量未來」2020第二屆中國益公司責任力年度論壇在...
    中國網財經11月29日訊 11月27日,由騰訊原子智庫聯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騰訊研究院主辦的「2020第二屆中國益公司責任力年度論壇」在北京舉辦。  據介紹,本次論壇以「商業向善,共享質量未來」為主題,力圖激發公眾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關注,推動企業在商業經營的同時,進一步注重實現企業社會價值。
  • 騰訊馬化騰2020年度總結:堅守正直的信仰 讓連接創造價值
    騰訊董事局主席兼CEOI馬化騰在騰訊出品的年度特刊《三觀》中撰寫了前言,談到了馬化騰在2020年的個人思考。騰訊《三觀》以一年為單位,記錄騰訊的成長和主要變化,以下是馬化騰的2020年度總結全文:不管時代怎麼改變,在商業世界裡有一些基礎的原則是不會變的。比如說為用戶創造價值,去一線發現問題。騰訊已經走過了22年的歷程,我們積累了自己的企業文化。
  • 沈向洋付巧妹王皓毅……「最強大腦」 齊聚騰訊X-Talk聊未來
    過去一周,騰訊舉辦了WE大會、ME大會和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既有對全球最前沿科學的講述和思考,也有對人類生命奧秘的探究和解讀,還有對年輕科學家奮鬥的敬意、鼓勵和掌聲。科學家,以及他們的科學事業、科學思想,可以說是這三個舞臺共同的C位。
  • 透視中國科技公司創新路徑:一面布局前沿,一面落地下潛
    換言之,對於科技公司而言,在商業回報之外,產品與服務必須兼具公共價值與社會視角。對於新技術產品與服務帶來的各種負面效應,科技公司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提供解決方案。對此,中國的科技公司們已經逐漸摸索出平衡之力——「科技向善」,其正在從騰訊一家公司的使命與願景逐漸深化為行業的共識。
  • 武漢大學-騰訊大數據與健康保障聯合實驗室揭牌
    11月13日,由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騰訊醫療健康事業部聯合舉辦的首屆「珞珈-騰訊醫保創新論壇」在漢舉行。論壇上,雙方共同揭牌「大數據與健康保障聯合實驗室」,並聯合發布了《科技向善,智享醫保——智慧醫療保障藍皮書》,從實踐與應用等多個維度,為智慧醫保建設參與者提供了思路,以助推健康中國全民醫療保障的實現。
  • 從個人隱私洩露到基因編輯嬰兒,飛速發展中如何做到科技向善?
    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日前閉幕,為我們留下了不少值得繼續思考的前沿觀點。比如,網際網路大佬馬化騰提出的「科技向善」。簡而言之,意在倡導人類善用科技、避免濫用、杜絕惡用,引導技術和產品放大人性之善。而放眼全球,很多國家以及科技領軍企業都在談論科技倫理,提倡科技應該努力去解決自身發展帶來的社會問題。
  • 《重構地球:AI For FEW》新書發布 騰訊透露AI+環保新布局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近日表示,騰訊將積極響應中國碳中和目標,並已著手推進碳中和規劃。騰訊進一步透露將推進碳核查,並結合國際經驗與中國實際狀況,制定碳中和的策略與路線圖。騰訊也成為了首批啟動碳中和規劃的網際網路企業之一。
  • 騰訊副總裁:站在新世界路口 文化與科技正加速融合
    [PConline資訊]11月26日消息,在第五屆騰雲峰會上,騰訊集團副總裁、閱文集團CEO、騰訊影業CEO程武表示,文化的流動、溝通與發展是人類社會的必然趨勢。  在程武看來,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所創激發的連接能力,不但能為從古至今的各種類型文化增進活力,還將進一步重構人類彼此之間的關係,促進文明、民族、國家、代際之間的交流、溝通與互鑑,有效增進彼此理解。
  • 騰訊俱樂部X-Talk沙龍:讓科學「出圈」,重新定義科普
    然而,在來自北京大學的反方代表黃善美看來,仿生人的計算是硬體結構,缺乏大腦思考的主動性,沒有辦法深入了解人類的情感。在點評嘉賓陳楸帆看來,技術還在不斷的演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的認知與接受的程度一直都是比較緩慢或被動地發生變化,對於這類問題,除了站在科技的視角探討外,還需要代入更多人文的視角。他認為,年輕人的探索與求知是通向未來的橋梁,深刻影響著國家的未來,騰訊俱樂部騰訊X-Talk專場沙龍的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