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
天文學家想要「夜觀星象」,光有天時還不夠,地利條件也重要。
根據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馬斌團隊7月29日發表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的一篇論文,南極冰蓋最高點「冰穹A」(Dome A)也許是地球上夜間觀測恆星最清晰的地方,適合建造天文望遠鏡。
給望遠鏡找個家
以光學紅外望遠鏡為例,好臺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比如,環境不能太亮,因此要遠離人煙;熱噪音影響儀器,因此最好寒冷;水汽造成幹擾,因此最好乾燥;雲會遮擋星光,因此要晴多雨少。
常言道「登高望遠」,這話放在天文望遠鏡上也成立,用專業術語說叫「視寧度」問題。大氣分布並不均勻,不同層面上的大氣湍流會讓光線無法直線抵達望遠鏡——這也是地面上看星星會「眨眼睛」的原因。為儘量避免星星閃爍影響圖像質量,越往高處,上頭的大氣湍流往往越少,視寧度也就小了。
安裝在崑崙站的視寧度測量望遠鏡KL-DIMM
正因如此,目前最負盛名的光學望遠鏡(比如 「凱克雙鏡」、「歐洲甚大望遠鏡」),以及下一代旗艦機(比如「30米望遠鏡」、「歐洲極大望遠鏡」),選址不是在智利的沙漠高地裡,就是在夏威夷的高山上。
最後,由於地球是歪著朝向銀河系中心的,導致南半球相比北半球得天獨厚:能觀測到的銀河系天體更多。歐洲的天文學家們,合作起來專門在智利建了個「歐洲南方天文臺」(ESO)。
還有一個公認好評的地方就是南極。寒冷乾燥,遠離人類噪音,自由大氣湍流較弱,大氣透明度和天空背景都很優秀。一些觀測和理論研究表明,高海拔的南極冰穹是地球上最好的天文臺址,在某些方面可與空間相媲美。法國/義大利最早於1975年在冰穹C建站,並逐漸開始一系列的科研工作。
要知道,中低緯度地區最好天文臺(智利、夏威夷、拉帕馬爾島)的視寧度中值範圍在0.6-0.8角秒,而冰穹C的視寧度中值範圍估計在0.23-0.36角秒,呈現顯著優勢。
然而,針對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科學家們此前只測量過白天的視寧度數據。
冰蓋最高點
冰穹A是個約60公裡×15公裡的平臺,最高海拔4093米。2005年,中國第21次南極考察隊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到達南極冰穹A區域。2009年,中國在冰穹A區域建立崑崙站。
自2008年起,中國天文學家在冰穹A陸續安裝了小型光學望遠鏡陣CSTAR和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其中,後者對2017年引力波事件對應的中子星並和進行了有效觀測。
不過,相比其冰穹C來,冰穹A的視寧度是否更勝一籌呢?
為此,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帶去了崑崙視寧度測量望遠鏡KL-DIMM,於2019年1月架設在8米高的定製塔架上。經過2019年4月11日至8月4日的數據收集,馬斌團隊報告了冰穹A的夜間視寧度中值為0.31角秒,最低可達0.13角秒。冰穹A在8米高位置的觀測效果比冰穹C在同高度好得多,相當於與冰穹C在20米高度的效果。作者團隊認為,這是因為冰穹A上方的邊界層較薄,在該位置建造望遠鏡的難度也更小。
論文結尾估計,中國擬建於冰穹A的2.5米口徑南極崑崙暗宇宙巡天望遠鏡KDUST,有能力與中緯度地區的6米級望遠鏡一爭高下。
責任編輯:李躍群
校對:丁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