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湖作為一個經歷過物種爆炸而且物種流動極少的湖泊,一直是生態學與遺傳學等學科關注的重點,其中巖棲類作為馬湖常見的且十分重要的類群之一,必然也逃不了被抓去研究的命運。
馬湖橫剖面
因為地形原因,湖中的生態位是有明顯的變化的。不同類群的慈鯛棲息在不同的生活環境,自然也有不同的攝食方式,所對應的大的生態位也是不一樣的,例如巖棲類和孔雀類對應的生態位就是不同的。
但是對於巖棲類群而言,它們對應的大的生態位是一致的,整體習性就是在巖石區進行刮食。人們就開始琢磨,你這一群魚每天擱那沒事刮藻吃,咋還分出這麼多種屬來啊?乍一看都長一樣,莫非是吃飽了撐的?
經過不懈的努力(主要是抓魚解剖和潛水看魚畫正字),大夥發現雖然這些巖棲類對應的細微生態位是不同的,雖然都以刮食為主,但是不同種屬、甚至同種屬的不同地域型的食譜都是不一樣的。而且不同種類雖然整體食譜可能是一樣的,但是對於絲藻、褐藻等附著藻類,以及浮遊生物的整體偏好度是不一樣的。而更明顯的是他們攝食時的上下顎角度也不同,比如斜頭斑馬屬能張開180°進行刮食,而馬蝶屬則只能張開較小的角度來「剪食」。也正因為如此,才導致了這些細微生態位的劃分。
這種細分生態位和不同種類形態結構細微差別的形成的意義在於能夠幫助慈鯛們更好地度過風不調雨不順的饑荒時期,你多吃一點絲藻,我多吃一點褐藻,大家雖然都吃不飽,但是總比吃同樣的食物都餓死強得多。
風調雨順的時候,巖棲類對於浮遊動物和無脊柱動物還是比較喜愛的。雌魚和小魚更傾向於在吃藻的間隙去抓一點橈足類或者撿一點小蟲什麼的來改善生活;佔有領地的雄魚為了守護領地通常只能刮藻吃,沒有佔到領地雄魚則有機會多吃一點動物性食物,不用為了地盤天天啃藻。
當然,藻類還是佔了成年巖棲類食譜中的一半以上,其中絲藻(念珠藻、剛毛藻一類)佔比是最大的,浮遊動物的也存在在某些種類中也存在著較大的佔比。相比於成年魚,小魚食譜中動物性餌料佔比會稍多一些,幼魚的生長發育階段對於浮遊動物的需求量更大。對於巖棲類馬鯛的不同屬甚至不同種來說,日糧的相似性與覓食的細微生態位息息相關,甚至同種的不同地域型在營養需求與形態差異上都是有區別的。對於三湖魚而言,不斷進化以適應環境,從而能夠更好地活下去才是它們真正的使命。
這些文章中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應用於日常飼養呢?我覺得我們在我們飼養的過程中,不妨偶爾給魚兒們添加一點枝角類和橈足類的浮遊動物,對於魚兒們也是有一定好處的。因為大多數飼料中魚粉的比例還是以魚粉為主要蛋白質來源,與橈足類和枝角類在蛋白質、胺基酸與脂質等成分上有一定差異,很多時候看起來的輕微的差異就會導致魚兒在代謝上出現問題。
我建議枝角類和橈足類自己培養,用量不大自給自足即可,外面可以買到的一般會比較髒,容易造成腸胃問題。浮遊動物培養方法和培藻的方法我之後再進行介紹。回校之後我會儘可能用一些能夠實操的實驗來給大家進行分享。
感謝各位魚友聽我絮叨,有什麼問題也請大家及時給我指出,如有需要原版論文的魚友可直接找我或幽雲。
文獻來源:
Food Switching by Two SpecializedAlgae-scraping Cichlid Fishes in Lake Malawi, Africa(1983)
Foraging of rocky habitat cichlid fishes inLake Malawi: coexistence through niche partitioning? (1999)
順順的其他文章:
馬拉金,金松鼠,傻傻分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