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是量表界最為喜聞樂見的形式,這名字你可能沒聽過,但你絕對見過,還回答過,甚至使用過。
李克特問題的例子:是不是很熟悉
1,李克特量表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Rensis Likert於1932年發明的
該量表由多個題目組成,用戶需要對某一話題的同意程度進行評分,比如客戶滿意度,易用性,產品忠誠度。每一題選項的標準措辭是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中間會有個中立選項: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
李克特先生
2,李克特量表是一種評分加總式量表
李克特量表在數據分析時,一般會給每一題的選項選擇賦值,非常不同意=1,不同意=2,一般=3,同意=4,非常同意=5,當然要賦值0-4也是可以的。
按照應用統計學,李克特量表數據的類型是順序數據,統計上應該用中位數和眾數進行分析,而不能使用平均數,也有不少學者認為可以使用平均數,這一點還存有爭議。我本人認可對李克特量表使用平均數和參數檢驗:在應用領域做決策,我們只需知道哪個更好就行了,其採用參數檢驗帶來的統計誤差也很小,很多時候可以忽略不計。
3,李克特問題選項數通常是5個
一般而言我們會採用標準的五點式量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共5個選項,有時候也會使用7點評分,6點評分(沒有中立選項,強迫表態),只是在後期處理數據上會非常麻煩罷了。
只有一道題目的量表不叫李克特量表,李克特量表是多個題目的加總。
4,李克特量表產生的是順序數據
李克特數據是離散數據,但平時大家會默許他是連續數據,以計算平均數,標準差,置信區間。
這裡插播一段統計數據類型的介紹哦
在統計學中,數據主要分為四種類型:稱名數據,順序數據,等距數據,等比數據。不同的數據類型適用不同的統計分析方法。
稱名數據(Nominal):名義級數據,數據的最低級,表示個體在屬性上的特徵或類別上不同,沒有次序關係,僅僅是一種區分不同類別的標籤。比如:人的性別可以分為男和女,我們在編碼上用1代表男,2代表女,這個1和2就是稱名數據,拿來加減乘除是沒有意義的。
順序數據(Ordinal):用數字表示個體在某個有序狀態中所處的位置,不能做四則運算。我們這裡的李克特量表數據就是順序數據,其他例子包括學歷:如果1代表初中,2代表高中,3代表學士,4代表碩士,這裡的1,2,3,4隻代表碩士比高中教育程度高,但他們之間沒有精確的差值,4-2不代表任何的意義
等距數據(Interval):具有間距特徵的變量,有單位,沒有絕對零點,可以做加減運算,不能做乘除運算。例如,溫度。你可以說36℃比18℃高了18℃,但不能說36℃是18℃的兩倍。
等比數據(Ratio):數據的最高級,既有測量單位,也有絕對零點,例如存款,身高等,數據既有單位,也能進行加減乘除。我們可以說大樹點了10杯半玖拾,萬裡點了2杯,大樹點的數量是萬裡的5倍。
在分析李克特量表數據時,使用了平均數也沒什麼不妥,因為很多學者也是這麼分析的,但是在下結論的時候避免這樣的陳述:「客戶滿意度提升了兩倍」,因為這個數據並非是等比數據。有時候我們會使用Rasch模型,logit轉換,將順序數據轉換成等距數據,這樣就可以使用統計檢驗力更高的參數檢驗了。
5,Likert的發音
Likert的正確發音是LICK-ert(李克特),但好多老外都喜歡念成LIKE-ert(萊克特),因為念起來好像更有意思,LIKE,喜歡啊,這個量表就是測量用戶喜不喜歡嘛,所以很多人都任性的稱他為LIKE-ert。
是lick還是like,你們問過ert的感受嗎?
李克特量表因其設計方便,可以測量態度等複雜心理,被廣泛應用於市場研究中,實際應用的量表信度也非常不錯。
李克特量表常被用於了解不同態度間誰高誰低,但無法涉及態度的結構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