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的颶風,颳起了人們對科技角色的思考

2020-11-29 雷鋒網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按:9月10日,5級(最高持續風速達70m/s)颶風Irma襲擊了美國弗羅裡達州,近630萬人被通知撤離。颶風兇猛,對此,科技可以帶你見證宏觀的變化,網際網路可以帶你逃離或為你解決困擾。而反之,颶風,作為真真正正的風口,還能捧紅一款軟體!可是,科技是萬能的嗎?網際網路就真的連接萬物了嗎?颶風給我們帶來了一些思考。

颶風無情,海島由綠變黃

Irma的登錄路線不偏不倚,以排山倒海之勢,從海地到古巴,席捲了整個弗羅裡達州後又北上深入大陸。颶風給弗羅裡達州造成重創,至少42人因風暴而喪生,約650萬的居民無法使用電力,弗羅裡達州的部分地區現在還要面臨洪水的威脅。颶風現已降級為熱帶風暴,並往亞特蘭大州和阿拉巴馬州移動。

Irma登陸加勒比海後,在四個島嶼造成至少10人死亡。法屬聖馬丁島和巴布達島的房屋幾乎全部被摧毀,許多人無家可歸。Irma過境古巴後,位於西部和中部的哈瓦那、馬坦薩斯等省報告至少10人死亡,大多因颶風引發的房屋倒塌和洪水災害遇難。

除了倒塌的大樹和房屋,NASA官網上的衛星雲圖更加直觀地說明了Irma的威力。下圖是NASA地球觀測中心(Earth Observatory )員工Joshua Stevens根據Lansat 8的數據合成的衛星照片。這幾座海島都位於加勒比海上。

在8月25號颶風襲擊前,這些海島都還是綠色的,但在九月10號颶風襲擊過後,從圖上看,它們就變成棕色的了。這可能是因為颶風強大的威力已經將植物都連根拔起,只留下光禿禿的土地,也可能是因為植物的綠葉都被帶著鹽粒的海風打走了,只留下光禿禿的枝幹。

從圖中也可以看出,颶風過後的海水,比平時看起來更藍,這可能是因為海風吹起的海浪,散射出更多的光的原因。

從太空中都能夠區分出變化。颶風的威力,可以想像!

借風而紅的App,是否名副其實?

在狂風暴雨間,一款名為Zello的即時通訊App火了,一周內就吸引了600萬用戶,快的時候,每分鐘增加的用戶高達7千。

Zello有著與對講機類似的功能,註冊用戶能夠通過該「對講機」進行對話。除了一對一對話,Zello用戶還可以通過加入公共的「頻道」小組來實現一對多,多對多的實時通信。此次颶風中,一個叫South Florida Hurricane Irma的「頻道」小組就有1800人。

Zello類似對講機的設計,為用戶提供了許多便利,例如語言聊天,不需要打字,只需要聽和說兩個操作。畢竟在緊急的情況下,雙手打字還要盯緊屏幕並不安全。而「頻道」小組對於救援者來說,則提高了救援的效率。一人講話,組內成員都能聽到廣播,災民的求救能夠得到積極響應。

這款爆紅的軟體其實早在2007年就有了,此前在一些群體性事件中積累了一定的用戶量。現在,Zello已經能夠支持超過20中語言,跨多個平臺使用,包括安卓、iOS、黑莓手機、Window's phone,以及Windows PC和LMR(陸地移動電臺系統)等。

不過,雷鋒網發現,該App與真正的對講機還是有本質上的差距的。在沒有網絡的時候,它並不能使用,而許多媒體並未強調這點。甚至在社交網絡上有謠言流傳,稱該App在沒有網絡的情況下也可以使用,存在誤導性。

雷鋒網了解到,除了Zello這款免費的對講機模擬軟體,還有一些真正類似軟體,即使手機沒有信號,也可以通過Wi-Fi或藍牙進行通信,並且隨著同一區域的用戶的增加,這些App就能夠將信息就能夠傳播得更遠,例如FireChat和Bridgefy。

但是,這種類型的軟體只適合小區域的範圍,並且要求有足夠多的用戶同時聚集,例如跨年集會、校園、通訊不佳的地下室、地鐵等地。對於距離稍遠一些的通信需求,這些軟體仍然無法徹底離開網絡。

儘管手機能有七十二變,但仍無法取真正的對講機。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對講機具有大功率發生系統,耗電量非常大,這對目前已經發展得如此輕薄的手機來說是無法做到的。另外,由於對講機和手機的通信頻段不同,對講機的通信頻率低,需要用更長的天線來發射,手機也無法滿足這一要求。

真正的對講機,仍然還是有其存在的意義的。在短距離內(幾公裡),對講機之間的通話並不需要網絡,能夠進行多人實時通信。在安防和救援方面,對講機都是無法取代的。例如在此次颶風中,電力設施、通信設施都遭到了損害,對講機或是其他的手持電臺就能夠滿足通信需求。而更遠距離的通信就得衛星電話出馬了。

但是,對講機並不像手機那樣,被大眾消費者所普遍擁有。在以前,購買和使用對講機都必須向當地無線電管理委員會申請,領取電臺執照並交納頻率佔用費。自2001年12月6日起,我國開放民用對講機市場,使用400-410MHz,發射功率小於0.5瓦的對講機不需要辦理任何手續,但是使用情況仍不普遍。

面對颶風,美國的網際網路公司做了些什麼?

面對自然災害,保持通信並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還需要做許多災前的準備。比如文首中提到的——撤離。撤離前當然要知道風往哪裡跑,路該怎麼走。

自從上一個颶風Harvey襲擊了德克薩斯州後,顯示颶風實時路徑的付費軟體NOAA也獲得了大量用戶。上周四,NOAA在Google Play的付費軟體排名榜中,排到了第五。在最近的兩次颶風襲擊中,當地政府都與谷歌合作,實時更新路況信息,在谷歌應災地圖上,標註了封路信息和緊急求救信息。用戶也可以下載離線地圖,在沒有網絡的情況下使用。

知道該怎麼走了還只是第一步,由於電動車還未普及,因此撤離前還需要給汽車加滿油。但是由於根據當地媒體報導,在颶風來臨前,許多加油站都出現了大排長龍和供不應求的情況, 車主們也不知該到何處加油。GasBuddy這款免費軟體專門解決這種「燃油之急」。

GasBuddy能夠顯示加油站的油量和油價信息,但是,這款軟體還不是靠傳感器自動檢測油量的,需要用戶報告相應加油站還有多少油量。在颱風Harvey登錄過後,GasBuddy就增加了幾十萬的用戶量,現在在App Storey已經排到了第50名。

如果實在走不了,就到安全的地方避避吧。Uber在Harvey颶風期間為用戶提供了部分地區免費的行程服務。任何到達庇難所或是從庇難所出發的行程都是免費的,用戶不需要額外操作,只要呼叫UberX的車,後臺就會自動將其歸為免費行程。

如果避難所沒有位置,那就看看有沒有好心人收留。在Harvey來臨期間,Airbnb向用戶公布了緊急住所信息,將提供免費住宿的房東和因颶風而無家可歸的住戶相匹配,並免收服務費用。

當颶風來了,如果網絡還正常的話,還是可以發發朋友圈報報平安的。例如Facebook就為用戶提供了標註自己是安全的功能,讓用戶的能通過Facebook報平安。

颶風過後,沒有保險保障的居民,在經濟上或許會有比較大的壓力,這時候只能靠社會關懷了。在Harvey颶風期間,Facebook在用戶界面的頂端放置了捐款的廣告連結,用戶可以通過該連結跳轉到災害慈善中心的Facebook公眾頁面,進行捐款。谷歌也與美國紅十字會合作,共為Harvey颶風災民募得捐款14萬美元。蘋果也在iTunes和App Store上面添加了一鍵捐款的按鈕,用戶可以非常方便地進行捐款。

在極端天氣面前,這些網際網路平臺為人們提供了一絲溫暖,但是,這裡有一個現在還無法修復的Bug——這些網際網路公司想要在預防和救災工作中起到作用,都離不開網絡基礎設施的支持。而網絡基礎設施在颶風面前,都顯得不堪一擊。而許多救災工作,仍然離不開傳統的硬體設備,智慧型手機從根本上也是無法取代這些設備,不論是在美國還是中國,情況都如此。

科技打破了許多自然給人類設下的壁壘,但是這種打破仍然是有限的,並非萬能的。網際網路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但是它無法讓我們告別真實的世界,它潤色了我們的生活,但是我們始終需要承認現實生活的底色——我們都生活在地球上,仍有許多不能強求的事情。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美國颶風來襲 蘋果iPad版天氣軟體下載量破千萬
    在大洋彼岸,一款天氣應用軟體風靡全美。近日,iPad版The Weather Channel的下載量已經突破了一千萬。主要是因為近期的那場颶風——Isaac,席捲了美國的墨西哥灣沿岸。     【科技訊】9月5日消息,在中國,新聞聯播後的天氣預報,收視率甚至能夠超過所有熱播劇,這是因為明天的天氣如何,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在大洋彼岸,一款天氣應用軟體風靡全美。近日,iPad版The Weather Channel的下載量已經突破了一千萬。
  • 當「芒果季風」颳起颶風
    颳起融媒颶風的「芒果季風」 對於中國媒體融合,這是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 湖南廣電媒體融合,一直走在中國媒體融合前沿。 從芒果生態中颳起的「芒果季風」 這個「野心」很好也很大,但是,真能做得到嗎? 至少我們是看好的。 看好的第一條依據,是從過往看未來。
  • 颶風VS颱風
    因為在遙遠的大洋彼岸,颶風「厄瑪」重創了加勒比地區多島。據央視網的消息,當地時間9月6日上午,5級颶風「厄瑪」依次登陸加勒比海聖馬丁島、美屬波多黎各地區,風速高達300公裡/小時,已成為大西洋史上最強熱帶氣旋。
  • 颶風「厄瑪」重創加勒比 你知道颶風和颱風的區別嗎?
    因為在遙遠的大洋彼岸,颶風「厄瑪」重創了加勒比地區多島。據央視網的消息,當地時間9月6日上午,5級颶風「厄瑪」依次登陸加勒比海聖馬丁島、美屬波多黎各地區,風速高達300公裡/小時,已成為大西洋史上最強熱帶氣旋
  • 疫情加重 大洋彼岸的他們收到中國愛的「回畫」
    今年2月一場跨越大洋的童畫「接力」溫暖了成千上萬網友的心也在許多中國孩子的心間泛起漣漪引發迴響(視頻截圖)  進入4月以來,拉美新冠疫情蔓延速度明顯加快,人們的焦慮情緒隨著疫情升高。  就在這時,宅家抗疫的墨西哥男孩埃米利奧、巴西女孩皮埃特拉、厄瓜多女孩艾琳,分別收到了一封來自大洋彼岸的電子郵件。發信的是三個與他們未曾謀面的中國孩子。
  • 2005年颶風「卡特裡娜」橫掃美國
    2005年颶風「卡特裡娜」橫掃美國 2008-09-01 10:56:52 來源:中國天氣網
  • 中國洪災,日本地震,美國颶風,一個也跑不了
    美國現在除了在搞總統選舉,經歷著新冠病毒的摧殘,一定又在笑話中國被洪水施虐。但是我們知道美國本土基本上是平原,是被兩大洋夾在中間的一塊沃土,對美國本土最大危害的自然災害是颶風,而不是地震或者暴雨。中國的颱風一般在7,8月份形成,而美國的颶風一般在9月份形成,美國歷史上已經多次遭受颶風災害,造成人民流離失所。但是根據氣象資料,2020年的美國颶風災害一定是比往年更加厲害的。可惜美國人對此還無動於衷。正在如火如荼的搞宣戰,媒體和政客在一味的和中國宣戰。
  • 希兒S級角色「彼岸雙生」實用攻略
    裝甲介紹 「彼岸雙生」是希兒·芙樂艾的初始S裝甲,作為量子屬性近距離物理傷害輸出型角色,擁有表/裡人格兩種作戰形態。 表/裡人格可通過必殺技【誕生=終末】來進行轉換,兩種人格各有不同的作戰風格和擅長場合。通過獨特的意識系統,對敵人施加特殊印記並與印記共鳴造成大量傷害。
  • 超級大國的阿喀琉斯之踵:美國擋不住颶風,全怪地形!
    可是兩座大洋也有幫不了的美國的時候。有一個強大的敵人每年都會叩響美國南方的大門。這,便是颶風。最近,颶風艾爾瑪肆虐佛羅裡達州,大洋彼岸美國南部的人們又一次在颶風下掙扎求生。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一起看看美國颶風在南方為何如此兇猛。
  • 全球有10場風暴「作亂」兩大洋,2019年颶風季節全面生效
    2019年颶風季節已經全面生效,在上周達到高峰之後,預計在本季度餘下的時間裡還會有更多的風暴。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區,2019年颶風季出現了26個熱帶低氣壓,23個風暴和9個颶風。這些風暴中最嚴重的是颶風多裡安,它襲擊了巴哈馬北部的阿巴科和大巴哈馬群島,造成50人遇難,數百人仍然下落不明。
  • 速度24馬赫,系列獨創技術領先大洋彼岸
    天地往返運輸載具是載人航天工程的核心技術,20世紀掌握這一技術的玩家有且僅有兩個,進入21世紀後由於太空梭退役大洋彼岸甚至出現了長達9年的載人航天空窗期,而不得不尋求聯盟系列飛船的幫助。例如,大洋彼岸的太空梭、X-37B,空天飛機是指具備水平起降能力,能在大氣層內外空間進行飛行,目前人類尚沒有攻克這一技術。太空梭與空天飛機都有一個終極目的就是實現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重複使用,以降低成本。
  • 大洋彼岸巨型火箭升空,美國載人飛船順利發射,俄羅斯優勢已不再
    隨著這次SpaceX公司的巨型火箭在大洋彼岸騰空而起,俄羅斯在載人航天技術上的優勢已經不再SpaceX公司利用最新的科技打造了載人龍飛船,從而為美國的載人航天發射提供了新的工具。SpaceX公司的多項技術引領世界航天科技的新潮流,除了載人空飛船之外,還有獵鷹9號巨型運載火箭的重複使用的功能。文/AZ。
  • 大洋彼岸一聲巨響,星際飛船化成了火球,580億打水漂,老闆興奮:成了
    在中國取得突出進步的同時,大洋彼岸的美國也沒有停下腳步。美國東部時間12月9日,美國網紅企業家馬斯克旗下的SpaceX公司「星艦」原型機SN8在德克薩斯州一家工廠進行了新一輪測試。與其他國家推行國家主導的模式不一樣的是,美國已將科技創新的重任交給了私營企業,在利潤的驅使下,美國商業航天產業進展十分迅猛。目前我國「星際榮耀」、「星河動力」和「藍箭航天」等民營企業也在茁壯成長,但我們也不能就此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在趕超國際頂級水準方面,中國商業航天產業依然任重道遠。
  • 大洋彼岸傳出巨響,美國火星探測器順利升空,天問一號迎來新夥伴
    根據美國媒體報導,在7月30日美國東部時間7時50分,大洋彼岸傳出巨響,宇宙神5號運載火箭騰空而起,將美國毅力號火星探測器送入了預定的軌道,根據計劃毅力號火星探測器將在2021年2月18日抵達火星軌道,這是繼機遇號和勇氣號之後,美國新的火星探測項目。
  • 今年颶風已達10場,40年來美國颶風怎麼越來越多、越來越猛?
    每年美國東海岸地區都要經歷長達半年的颶風季,從六月份開始不知不覺已經有10次颶風形成,平均每月兩個。 美國氣象學家也很困惑,為什麼近幾十年颶風越來越多、越來越猛了? 名字都不夠用的颶風季 美國東海岸每年遭受的颶風的時期名為大西洋颶風季,覆蓋夏、秋兩季。
  • 戰爭爆發的5大前兆,大洋彼岸已出現4個,局座預言成真?
    此前,我國著名軍事專家張召忠就曾有過一個推論:戰爭爆發前一般會有5大徵兆,一旦同時發生,戰爭就要來臨,當前,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已經出現4個,難道張召忠預言要成真?第一個徵兆就是經濟危機。縱觀歷史多次戰爭,幾乎都與經濟危機有關,二戰時德國之所以發動戰爭,就是因為還不起一戰時期的巨額賠款,想要轉嫁危機。如今,美國也面臨著同樣的局面。
  • 戰爭打響前的5大前兆,大洋彼岸已出現4個,張召忠預言即將成真?
    早些時候,軍事專家張召忠就曾有過這樣一個推論:戰爭爆發之前一般會出現5大徵兆,目前,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已經出現了4個。第一個徵兆就是經濟危機。疫情席捲全球後,多國經濟均遭受巨大衝擊,美國作為全球疫情最嚴重的國家,股市已經多次熔斷,失業人數驟增。一個國家如果身處內憂外患之中,最不穩定的就是經濟,經濟危機之下,很容易因為人心不穩而出現大規模混亂活動。第二就是頻繁軍事演習。
  • 雙風暴小打小鬧,無緣5級颶風,颶風季或再次推遲
    隨著2020年首個17級超級颱風「海神」的消失,太平洋進入了短暫的「休眠期」,但是9月已是颶風的「高發期」,大西洋上空一下形成了兩場風暴,仿佛步入太平洋的步伐,因為9號颱風和10號颱風在前幾天也是同時「共舞」,但大西洋總讓人有點失望,因為2019年的5級颶風「多裡安」仍讓我們記憶猶新,那麼這場「雙風暴」能發展為5級颶風嗎?
  • 氣候變暖將使颶風破壞性影響向內陸擴展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氣候科學研究指出,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更遠的內陸地區擴展。
  • 【科普閱讀】颱風、颶風、龍捲風有何區別?
    因為颶風、龍捲風和颱風都是同樣的氣候現象。科學家們只是根據它們發生的地點,對這些風暴有不同的稱呼罷了。  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北部,這些風暴以加勒比地區的邪惡之神命名,稱為「颶風」。在西北太平洋,同樣強力的風暴被稱為「颱風」。在東南印度洋和西南太平洋,它們被稱為「強烈的熱帶氣旋」。在北印度洋,它們被稱為「強烈的氣旋風暴」。而在西南印度洋,它們就只是「熱帶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