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是俄羅斯的第一臺海上浮動型核反應堆,俄羅斯為了建造它已經設計製造了許多年,後來它從聖彼得堡起航,一路行進至西伯利亞。從現有信息中可以得知,它有著&34;的稱號,它的供電規模大概在十萬人口所組成的城鎮那樣龐大。
可是有人卻因此而聯想到了車諾比事件,環保人士對它做出批判,聲稱如若有事故發生,北極地區的海洋生態會被嚴重破壞,這種危害甚至會威脅到全世界。雖然被一些環保人士輕蔑,但是想要解決遠東與北極地區人員用電難的問題,它的確是個不可多得的好方法。
要知道像這樣的環境,每年有四分之三的時間都處於零度以下,大部分時間土地都是被冰凍的狀態,不去利用不會熄滅的核能,還要利用什麼呢?其實早在五十多年前,美國就曾有過類似的設想,要在海上建設一個規模超大的核動力怪物,但與俄羅斯不同,它不是為了發電。
1959年,美國的馬丁公司就曾提出過驚人的計劃,即核動力脈衝推動船&34;,據悉這艘&34;長有300米,淨重量在5萬噸以上,長的特別奇怪,其推進方式不是螺旋槳也不是噴水,而是核反應堆的反應熱加熱介質,就從龐大的尾管裡噴發出來。
想來已經有人能明白了,其實&34;的實質更像是一枚火箭彈,它的用途當然不只是在海上航行那麼簡單,馬丁公司對它抱有超高的期待,即讓它實現從地球與月球之間定期運貨的任務。
1960年代早期,Dandridge-Cole曾預計在不遠的1990年代會有很多人致力於開發人類軌道-月球,所以開發一款巨型太空飛行器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要讓這款太空飛行器的單次運送能力在一萬噸以上,這才是&34;出現的真正原因。
馬丁公司已經計算過,&34;單次投送物資到低地球軌道的能力在2.7萬噸,它也可以運載1萬噸物資直接著陸於月球,據悉它還可以開設五萬人從地球-月球間的往返航班。馬丁公司的野心昭然若揭,&34;確實在某段時間內可以被人理解為&34;,只不過往返對象不是大洋兩岸,而是地球與月球。
但是&34;忽視了一個條件,需求與技術互相匹配的定論是不可以被打破的,縱使五六十年代曾掀起過猛烈的航天熱潮,但它總有淡化的一天,更何況高昂的成本也會讓美國知難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