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ma馮
2017-10-20 15:05 來源:澎湃新聞
《回到火星》有一部「準」大片的演員陣容:男主演阿薩·巴特菲爾德出演的《雨果》(2011)、《安德的遊戲》(2013)、《佩小姐的奇幻城堡》(2016),口碑票房均不俗;男配角加裡·奧德曼也是中國觀眾熟悉的老面孔。不過影片並非由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製作出品,是一部中等體量的獨立電影。
《回到火星》海報電影製作成本3000萬美元,原定2016年底在北美地區上映,調檔至2017年2月。上映後的反響不冷不熱,全球票房還不及製作成本的一半。以「批片」的形式引進內地,大約也是抱著賺回一點是一點的想法。不過風頭完全被同檔期的另一部泰國電影《天才槍手》搶走,排片率與上座率都較為慘澹。
電影在專業影評網站MetaCritic上的評分慘不忍睹,《The Wrap》乾脆給出了「年度災難片」的定語。不過影片的觀眾緣尚可,IMDB上的評分有6.4分,豆瓣網上亦有5.8分。可見中外觀眾對大眼睛大長腿的男演員阿薩·巴特菲爾德,都缺乏抵抗力和判斷力,粉絲濾鏡足以屏蔽掉電影劇情的粗疏和節奏的混亂。
《回到火星》是一部適合自我感動的影片。電影儘管有著科幻味十足的設定,但並不是《星際穿越》或《火星救援》一類講究邏輯自洽的硬科幻電影。
劇情安排男主角加德納(阿薩·巴特菲爾德飾)在火星上出生並長大,在製造戲劇衝突上的作用,不過是解釋加德納病怏怏的身體狀態,以及其與世人的隔絕和疏離。
電影的英文片名《The Space between Us》,雋永含蓄,語帶雙關,故事的內核仍然是講述人與人之間關係由疏遠至親近的情感之旅。不過劇情本身未能成功圍繞這一內核鋪開,打動觀眾全靠觀眾的自我代入。
電影出品方應該感謝選角導演的眼光,男主演阿薩·巴特菲爾德外型瘦弱,我見猶憐,最適合激發觀眾物傷其類的認同感。
《回到火星》劇照加德納不顧身體狀況,決意離開火星,返回地球尋找從未謀面的生父。編劇或許覺得「尋親」這一條劇情線還不夠飽滿,又安排了加德納與女網友塔爾薩(布麗特·羅伯森飾)見面和共同冒險的愛情戲份,其實畫蛇添足。
商業角度來看,「阿姨粉」和「親媽粉」對明星的保護欲,可以視作是母愛泛濫的寄情,走純情路線的「正太」演員,即使在影視作品裡談情說愛,也往往讓玻璃心的觀眾難以接受。《回到火星》中與阿薩·巴特菲爾德配戲的布麗特·羅伯森,年齡差距不小,視覺觀感上並不登對。感情戲的鋪墊不足,也使得本應唯美傷感的一場沙漠中相擁而眠的夜戲,顯得倉促突兀。
《回到火星》劇照加德納與塔爾薩的「奧德賽」之旅,如過家家般充滿孩子氣,經不起細究。不過電影的攝影師總算沒有浪費電影製作經費,無論是火星上的蠻荒場景,還是科羅拉多州的漫天熱氣球,都拍出了疏遠遼闊的意象。純把電影當作是帶劇情的風景片看,也還是值得去大銀幕上欣賞。
《回到火星》劇照加德納的尋親之旅,情緒積蓄在尋而不得的情節處達到高潮。角色心灰意冷,了無生趣,是電影最傷感和最華彩的段落,但被編劇自以為是的「反高潮」團圓結局給破壞掉。
濫用「我是你爸爸」的情節老梗,也只顯得加裡·奧德曼飾演的父親角色在加德納成長過程中的長期缺席冰冷無情,毫無人性。
《回到火星》劇照《回到火星》將小成本文藝電影的題材包裝成科幻大片,除了增加電影製作成本,更背負上沉重商業壓力。劇本削足適履,意圖討好商業電影觀眾而增加的言情戲碼,反而削弱了劇情的情感力度。林黛玉和少年維特一樣病怏怏與脆弱敏感的男主角,放到文藝電影裡還能得到觀眾喜愛,與商業電影就格格不入。不過厭倦了一部接一部的好萊塢續集大片的觀眾,倒也不妨去電影院看看這部口味清淡的電影,自我感動一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回到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