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競爭的基本都是經濟和科技實力,因此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很多國家都注重儲備科技領域的人才,這也是國家科研生產領域中最為重要的一環。早在上個世紀,就有不懷好意者將目標投向了高科技領域頂尖人才。事實證明,一旦這些高端人才有了傷亡,那麼國家的損失勢必極為慘重。
曾在1978年,美國一所高校教授巴克利就曾遭到攻擊,對方利用郵寄包裹的方式,想給巴克利一個「驚喜」。當收到一個郵局退回來的郵件時,巴克利十分茫然,為了安全起見,該教授叫來了保安。然而就在保安將包裹打開的一瞬間,發生了爆炸,這名保安身負重傷,巴克利成功躲過一劫。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巴克利一樣幸運,據悉,在接下來的17年時間裡,多數的美國名校都收到過不同形式的炸彈包裹。最終造成3人死亡,23人受傷的悲劇,而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那就是高科技領域人才。為此,美國曾派遣500名特工對這件事進行調查,前後耗費500多萬,並且還誤抓了200多人,最終仍是一無所獲。
事實上,很多人都沒有想到這個一直以來被稱為是「大學航空炸彈怪客」的兇手,竟然是一個智商高達170的天才少年,這位少年名叫希爾多。在小學希爾多的智商就首居全校第一,當很多人還在為升學考試煩惱的時候,希爾多已經走進了哈佛大學。儘管是學校的風雲人物,但希爾多還是沒有朋友,因此,他沉浸在自己的學習世界裡,各科成績都遠超別人。
甚至他的導師多年未解的數學題,他在幾個月的時間就能化解難題。後來他用了僅僅一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大學所有課程,開始著手畢業論文創作。希爾多提交論文之後,很多指導老師都為之驚嘆,甚至還有教授直言:他寫的論文在全美國能看懂的也沒有幾個。1967年,僅25歲的他就被任命為加州大學助理教授,一百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都出自該校。作為本校最年輕的助理教授,很顯然,只要希爾多稍一努力,極有可能是下一個諾貝爾獎的獲得者。
但是,希爾多的志向遠不止此,他辭職去了偏僻的山區,每天生活都很安逸,日常活動之餘,他最喜歡的就是研製炸彈。巴克利教授就是首個目標,雖然沒有成功,但他開始漸漸沉迷在這種殺人活動中。他研製的炸彈能夠在頃刻間產生3800℃的高溫,威懾力十分大。為了不被人們抓到任何把柄,每次行動時,希爾多都十分謹慎。
後來他寄出兩枚炸彈,一封警告信以及自己所寫的一篇3.5萬字關於工業革命的文章,並表示若此文章不能發表,自己就會無休止研製炸彈。因此,報社不得不答應他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刊登出之後,其字跡和風格被自己的弟弟一眼認出,於是大義滅親舉報了親哥哥。而後希爾多被逮捕並判處終身監禁,經過調查,人們才發覺,這位天才科學家之所以製造炸彈,並不只是為了殺人,而是想用這樣的極端方式,讓人們停止工業發展,在他看來,工業發展的結局必然是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