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鍾琪、張廣泗和傅恆都是清朝前期的名臣、能臣,仕途也有交叉的地方。他們三人都文武雙全、功勳卓著、身居高位,在史書上也有相關記載,那麼到底誰的綜合實力更強呢一些?
從家庭背景來講,嶽鍾琪出身於武將世家,他的祖、父都是朝廷的將軍。張廣泗的出身歷史上沒有確切的記載,但能夠肯定的是他的祖上並不顯赫。傅恆是滿洲鑲黃旗人,他的伯父馬斯喀、馬齊、馬武都是康熙、雍正時期的高官。
雍正五年,傅恆的姐姐被欽定為寶親王弘曆的嫡福晉,弘曆即位,她就成為了乾隆皇帝的元後,即歷史上有名的孝賢皇后。
孝賢皇后深得乾隆皇帝的寵愛,這對於傅恆以後的發展來說是極為有利的。因此,就家庭背景這一方面,嶽鍾琪和張廣泗是遠遠比不上傅恆的。
從個人能力來講,嶽鍾琪從小勤習武技,武藝超群,而且十餘歲就博覽群書,尤其喜歡讀孫武兵法,可謂文武全才。但嶽鍾琪沒有參加科舉考試,一直擔任武職。
張廣泗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由監生捐納知府,選授貴州省思州(今岑鞏等地)知府,但後來也是在武職上建功立業,也可以稱得上文武兼備。
傅恆的才能非常突出,他精通滿文,曾經編寫了《同文韻統》《御製增訂清文鑑》等書,還奉命與滿漢儒臣重定滿文十二字頭,為漢人學習滿文提供了便利,傅恆的文才連當時著名的詩人趙翼都很佩服。
傅恆還奉命經略金川、奔赴準噶爾前線及往徵緬甸,立下了赫赫戰功。除此之外,傅恆的辦事能力也很強,大到軍事決策、國家政策的制定,小到皇帝出行線路的安排等,都能安排得妥妥噹噹,深受乾隆皇帝的讚許。
從官場資歷來講,嶽鍾琪和張廣泗都是從康熙時代開始做官,但是主要建功立業還是在雍正和乾隆時期。傅恆則是從乾隆五年(1740)開始步入仕途,所以嶽鍾琪和張廣泗的資歷要遠遠高於傅恆。
雍正時期,當準噶爾侵擾喀爾喀時,嶽鍾琪率領大軍趕赴西路,此時張廣泗被授予為副將軍,是嶽鍾琪的副手,所以嶽鍾琪的資歷則又高於張廣泗。因此三人之中,嶽鍾琪資歷最老。
從所建功勳和官職來講,康熙五十年(1711),嶽鍾琪由捐納同知改為武職,被授予松潘鎮中軍遊擊。康熙五十七年(1718),遷直隸固關參將。
但是他沒有去上任,不久又被提拔為四川永寧協副將,後被提升為四川提督。嶽鍾琪平定青海叛亂後,被封為三等公,後移任甘肅提督,署理甘肅巡撫。年羹堯案後他晉升為川陝總督,在徵伐準噶爾時任寧遠大將軍,這個時候是嶽鍾琪最輝煌的時期。
之後不久,嶽鍾琪因罪被雍正革職。乾隆十二年(1747年),嶽鍾琪被重新起用,任四川提督,平定金川叛亂,再立戰功,重獲恩寵,被乾隆帝授予兵部尚書銜,官太子少保。
嶽鍾琪是清朝少數能夠節制滿族官兵的漢族官員,為捍衛國家領土完整與統一做出了重大貢獻。乾隆皇帝還有詩稱讚:「王朝師武臣,鍾琪為巨擘。」可以說,嶽鍾琪是當之無愧的「撫邊名將」。
張廣泗,漢軍鑲紅旗人,由監生捐納知府。雍正四年,受雲貴總督鄂爾泰的賞識,調黎平府知府,後來升遷為貴州按察使和貴州巡撫。之後因剿撫逆苗有功,被任命為雲貴總督兼管巡撫事,經略西南,這是他的最高官職。
傅恆,先後擔任過戶部侍郎、軍機處行走、內大臣、會典館總裁、戶部尚書、議政處行走等許多重要職務。乾隆十三年,年僅20多歲的傅恆成為協辦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加太子太保,是名副其實的首輔,直到乾隆三十五年七月病逝,傅恆擔任首輔足足有22年。
從最後的結局來講,乾隆十九年(1754年),嶽鍾琪病逝於鎮壓民變的途中。嶽鍾琪逝世之後,乾隆特賜祭葬,諡襄勤。傅恆病逝之後,乾隆皇帝極為哀痛,賞賜內帑銀5000兩治喪,乾隆皇帝親自前往祭奠,諡文忠。張廣泗在平定金川的時候因未能取勝而被問斬,是三人中唯一不得善終的。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從家庭背景、個人能力、所建功勳、官職高低、最後結局這幾個方面分析,傅恆是三人中實力最強的。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