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按:2018 年 8 月 3 日-10 日,國際系統動力學協會年會 ISDC(International System Dynamics Conference)2018 在冰島首都雷德亞維克召開。本次會議由國際系統動力學協會(The System Dynamics Society)主辦,冰島大學承辦。本文為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特邀作者、北京郵電大學張鎮平撰寫的解讀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會議分為三個部分,8 月 3 日到 5 日為暑期學校,大會邀請了國際頂級學者為剛步入系統動力學研究領域的學生和青年學者提供多場培訓,分為基礎講座(basic track)和高級講座 (advanced track)兩個部分。6 日是博士生論壇,今年改名為系統動力學論壇,組織了一系列互動和歡迎活動,方便系統動力學協會的新會員融入大集體。7-10 日為大會時間,包括特邀報告、大會報告、分會報告以及海報四個部分。此外,大會新增了工作論文(work in progress)和反饋論文(feedback)環節,在展示最新的研究進展的同時,學者們也可獲取在場專家的點評和建議。
系統動力學建立於上世紀 60 年代,創始人是麻省理工學院的 Jay W.Forrester, 起初用於分析供應鏈問題,後來拓展到城市模型、世界模型、組織學習、系統思考等各個領域。系統動力學是一種基於電腦仿真的政策分析和設計方法。它被應用於分析在複雜社會、管理、經濟和生態系統中湧現出的動態問題。與傳統的反應式和預測式的研究方法不同,系統動力學是解釋性的,系統動力學認為問題的表象是由系統的結構決定的,先對系統結構做出假設,如果結構能夠重現觀察到的現象並具有可信度,再分析可選的戰略和政策。[1]
系統動力學於 20 世紀 70 年代末引入中國,楊通誼、王其藩、許慶瑞和胡玉奎等學者是積極倡導者。王其藩師從系統動力學創始人 Forrester Jay W。鍾永光師從王其藩攻讀博士學位。錢穎師從 PalDavidsen 攻讀碩士、博士學位。PalDavidsen 曾在 MIT(麻省理工學院)訪學,師從 Forrester。賈曉菁自中學時代就跟隨父親賈仁安接觸系統動力學,深受父親的影響和薰陶,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把系統動力學作為研究方向,一直從事相關研究。
王其藩 1981 年赴 MIT 訪問,1983 年被吸收為 MIT 系統動力學研究中心終身成員。王其藩是中國系統工程學會系統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創始人、國際系統動力學會中國分會創始人,曾任 System Dynamics Review 雜誌副主編、系統動力學專業委員會第一屆至第三屆理事會主任委員、國際系統動力學學會主席(2006~2008 年)等職。2016 年 5 月,王其藩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 82 歲。[2]
本次全體大會的演講主題是:改變行為方式以拯救地球(Changing People to Save the Planet),邀請到了兩位資深的系統科學家 Jorgen Randers 及 Peter Senge 做演講。
Jorgen Randers 是 BI 挪威商學院氣候策略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氣候及能源問題,情境分析和系統動力學。Jorgen 的生涯劃分為三部分,分別是學術研究,商業和 NGO 工作。在學術方面,他是著名管理暢銷書《增長的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的共同作者,並最新出版了《2052-未來四十年的全球預測》(2051-A Global Forecast for the Next Forty Years) 和《再造繁榮》(Reinventing Prosperity)。在商業和公益事業上,擔任了三家銀行的主席、挪威多家公司的非執行董事和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的副總幹事。此外,他還擔任英國阿斯利康製藥公司的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委員和羅馬俱樂部的執行委員。[3]
Peter Senge 是美國管理學家,麻省理工學院資深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複雜問題的共識和健康人類系統的協同領導,他的研究應用廣泛,包括了全球食物系統,氣候變化,可再生經濟和未來教育等。Perter 是管理學著作《第五項修煉》(The Fifth Discipline)的作者,該書被哈佛商業評論評為「過去 75 年最經典的管理書籍之一」,被金融時報評為「五本最重要的管理學書籍之一」,併名列榜首。他還入選了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評選的「影響 20 世紀商業戰略最大的 24 個人」。近期,他還入選了中國,試圖幫助中國在系統性變革中成為領導者。[4]
兩位知名科學家將分享他們引領變革的經歷,並對進一步推動組織變革、改善地球環境進行總結和展望。
Jorgen 的演講題目為「經驗總結:拯救世界的七個嘗試」(Lessons from seven attempts at "saving the world"),演講以全球面臨的挑戰為背景,當全球的人口和產出都在增加的同時,環境不斷惡化,人類的幸福感不升反降。
如何破解這一困境?Jorgen 回顧了他作為學者、商業人士、NGO 所做的多個系統性嘗試,並得到了八個教訓,分別是:
嘗試一:1970-1975 年,研究資源有限環境下的增長問題,出版了知名的管理學著作《增長的極限》;
教訓一:僅僅向人們介紹你的模型是不夠的,特別是當你的模型與人們原有的認知相衝突時。
嘗試二:1975-1981 年,研究工業界的增長問題;
教訓二:如果你想讓人們喜歡你的模型(並且理解它非同一般、離經叛道的結論),那麼必須讓他們參與到模型的構建過程中。
嘗試三:1981-1991 年,預測工業部門的未來;
教訓三:多數人會固守周圍人灌輸的所謂傳統智慧而不願意改變,即使他們知道可以從你的建議中獲益。
嘗試四:1991-1994 年,綠色投資以拯救世界,這一時期嘗試進行可以改善環境的投資,但是也失敗了;
教訓四:社會最需要的投資(比如減排問題),在投資者看來並不是最能獲利的生意。
嘗試五:1994-1999 年,為自然保護爭取廣泛支持,發布了 WWF 生態地球指數;
教訓五:將公眾注意力引導到緩慢出現的問題上,建立定量的績效指標,並在每年高調發布。這一努力至少需要持續 10 年以上。
嘗試六:2005-2010 年,減少挪威的二氧化碳排放;
教訓六:多數人(至少是富有的挪威人),並不願意在今天花費金錢或改變工作,為未來三十年的子孫後代謀福利。
嘗試七:2011-2015 年,警告人們的未來問題,出版了《2052-未來四十年的全球預測》;
教訓七:告訴人們如果按照現在的方式持續下去,他們的未來將會多麼悲慘。這樣的警告並不能改變人們的行為。
嘗試八:2016-2017 走向和諧世界的可持續發展政策;
教訓八:即使你的政策可以給人們短期的利益的同時,解決潛在的長期問題,也不一定能夠獲得多數人對於強有力行動的支持。
嘗試九:2017 年至今,規劃中國的綠色轉型,正是由於教訓八,Jorgen 嘗試找到富有執行力的環境-中國實踐他的減排政策;
教訓九:期待共同揭曉。
Peter 的演講題目是「系統思考和群體學習——基於三十年領域探索的反思」(Systems thinking and collective learning: Reflections from three decades in the field)。與 Jorgen 不同,他並沒有準備演講的 PPT 和講稿,而是基於此次大會的所見所聞和自己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發表了一個即興演講。
正如圖片背景所示,發生的形形色色的危機事件只是冰山的一角,一方面,問題在逐漸湧現,另外一方面,導致問題的深層次結構,或者說問題的根源,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理解和認識。其中包括了人們的世界觀、思考方式,組織和社會的運作方式等等。
今天,我們站在一個文化的十字路口。制度慣性推動著我們走向維持和擴張工業時代以來的以技術為中心的規範和目標導向。然而,隨著自然和生態的衰竭,深度變革勢在必行。在這一片混沌中,有一些聲音在各個領域呼喚,包括社會企業家精神、企業家不把利潤作為主要目標、協作以產生系統性變革等,特別是重新聚焦於培養正念和激情,以及在教育中普及人與社會、生態的緊密聯繫。
為了我們共同的未來,我們需要質疑被廣泛共享然而大部分隱含的、被當做理所當然的社會規範和假設。矛盾的是,這項工作同時是個人的(個人挑戰自己的世界觀)和集體的(改變世界需要集體行動)。這就是為什麼,系統動力學世界觀可以在湧現的聲音中佔有一席之地,因為系統動力學有助於將強有力但依然稚嫩的衝動轉化為規範的學習和變革過程。
AI 科技評論總結:本次大會演講邀請了兩位資深的系統科學家來介紹了他們拯救地球的努力和經驗總結。Jorgen Randers 主要從實踐的角度,例如怎樣爭取大家的關注和支持,如何找到合適的實踐平臺,遭遇失敗後的反思,還有後續的努力和探索,還有相應的落地方案;Peter Senge 作為知名的管理學家,一直在推動組織學習,他也是國際組織學習協會 SOL(Society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的創會主席。總結多年的領域探索,Peter 認為拯救地球需要每一個人的力量,只有質疑、反思當下的社會規範、組織方式,才能匯聚力量,引起深度的變革。
2018 年系統動力學年會華人學者(部分)合影
參會華人學者所涉及的研究內容廣泛,包括人口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城市規劃、運營管理、農村經濟、公共衛生等。人員名單和單位如下(排名不分先後):
徐波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閻海燕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賈曉菁 中央財經大學
蔡林 中國人民大學
錢穎 上海大學
石豐宇 臺灣成功大學
林漢良 臺灣成功大學
黃蛟靈 復旦大學
劉暢 青島大學
朱權 荷蘭萊頓大學博士
陸金鳳 英國貝斯大學博士生
張鎮平 北京郵電大學博士生
趙旺 挪威卑爾根大學碩士生
龔吱吱 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碩士生
參考資料:
[1] 系統動力學官網:https://www.systemdynamics.org/what-is-sd
[2] 科學網報導「系統動力學學科建設薪火相傳」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5/411232.shtm
[3] 羅馬俱樂部網站會員介紹頁面 https://www.clubofrome.org/member/636/
[4] 麻省理工學院教職工介紹頁面 http://mitsloan.mit.edu/faculty-and-research/faculty-directory/detail/?id=41415
張鎮平也曾為國際網絡科學會議 NetSciX 2018 撰寫獨家參會稿件,詳情可訪問社區閱讀原文。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