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大地震威力相當於128顆原子彈2萬人死亡(組圖) | ||
時間:2005年10月10日11:27 來源:華商網—新文化報 | 【熱點排行】【推薦】【列印】【關閉】 |
免費最經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軍事情報 搜狐新聞,告訴你正在發生什麼。 點擊進入>>> |
大雨阻礙救災工作 地震發生後,南亞地震災區積極組織救援,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趕赴災區視察,印度更是派出軍隊協助救援。巴基斯坦救災工作刻不容緩 一場大雨不期而至巴方官員說,政府已組織多支醫療小隊,派往巴控克什米爾地區,因為當地很多醫院已震毀,其中包括巴控克什米爾重要城市穆扎法拉巴德。救災工作刻不容緩,但一場大雨不期而至,雨水把土和瓦塊混成泥漿,為救災增加了困難。 設備簡陋進程緩慢巴控克什米爾事務部長哈亞特說,天氣條件惡劣、通訊設施受損影響了救災工作。挖掘工作剛剛開始時,數以百計的居民聚集在現場。他們的心牽掛著埋在廢墟中的親友。面對民眾的期待,救援人員已爭分奪秒地搶救生命,然而天氣糟糕,設備簡陋,這些客觀條件導致挖掘工作進展緩慢。「我們沒有足夠的能力,這是我們第一次進行這樣的救援,」哈亞特說。 群眾斥責救災人員在場群眾對緩慢的進程十分不滿,一些人忍不住大聲斥責救災人員。許多人甚至開始用手拼命地刨開廢墟,搬走石塊。印度出動軍隊參加救援 為救災劃撥10億盧比印度政府秘書長伯賈9日說,救災人員正竭盡全力安置重災區災民,並向災民提供水和食物。另外,政府已決定為救災工作劃撥10億盧比(約合2300萬美元)。 印度軍方投入救援國防部發言人喬內賈說,印度軍方已緊急投入救援行動。到目前為止,救援部隊已給烏裡等重災區送去100噸食物和20噸藥品。印度國大黨主席索尼婭·甘地9日視察了印控克什米爾地震災區。 擔心餘震不敢回家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烏裡鎮,士兵和當地誌願者一起用推土機,甚至用手挖掘廢墟,尋找倖存者。當地災民圍在現場,希望看到親人生還。每當有屍體從廢墟中挖出時,人群中總會傳出幾聲撕心裂肺般的尖叫。很多人因為害怕地震再次發生,待在街上不敢回家。 進程緩慢遭到抗議救災工作進展得並不順利。印控克什米爾官員維亞斯說,整夜大雨使援救工作一度中斷數小時,直至9日清晨才得以繼續。軍方承認,很多偏遠災區很難到達。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賈巴拉村,村民到目前為止也沒看到救援人員身影,他們只能自己試著從廢墟中救人。9日,數十名薩拉瑪巴達鎮居民把車停在附近一條主要公路上,以示抗議。他們到目前為止也沒得到任何援救。 最先表示援助意願中國援巴620萬美元 強震襲擊巴基斯坦後,作為友好鄰邦的中國立刻作出了反應,第一個向巴方表示願意提供援助。 派出49人組成的搜救隊 中國向巴提供的第一批援助物資已於9日12時啟運,當天下午運抵伊斯蘭瑪巴德。中國還決定向巴提供包括現匯和物資在內的620萬美元緊急人道主義救災援助並向巴受災地區派遣49人組成的搜救隊。 我駐三國使館無恙 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的毛參贊介紹,地震時工作人員覺得大樓在搖晃,持續了約一分鐘,大家站都站不穩,但沒有人員傷亡。中國駐印度大使館新聞發言人楊女士介紹,新德裡的反應不是很嚴重,當地華人也沒什麼損失。 「早上9點多,使館剛上班,桌上的電腦開始劇烈晃動,地面在顫動,有微微的頭暈。」中國駐阿富汗大使館馬參贊介紹說,阿富汗地震持續時間約為1分鐘,沒中國人員傷亡。 中國一工程師遇難兒子至今不知噩耗 在南亞地震中遇難的廣西水電工程局工程師黃炳坤的遺體9日14時15分由巴基斯坦陸軍直升機運抵伊斯蘭瑪巴德,隨後被轉往拉瓦爾品第三軍聯合總醫院停放。地震發生時,39歲的黃炳坤正帶領4名巴基斯坦人在阿萊瓦省水電工程工地進行測量工作。地震引起的滾石砸向黃炳坤等人,黃炳坤被砸成重傷,終因流血過多於8日晚死亡。 妻子把自己關在屋內 記者經了解得知,黃炳坤有一個與其年紀相當的妻子,姓梁,還有一個正在讀初二的兒子。由於兒子身體不太好,梁女士就辭了工作在家照顧他。15時15分,當記者輕輕推開黃炳坤家虛掩的門時,意外地看到屋裡坐著十餘名眼含淚水的中年婦女,她們全是黃炳坤的鄰居。得知記者想採訪黃炳坤的妻子後,一位鄰居指著最靠裡的一扇緊閉的房門說:「她把自己關在屋裡已經好久了,從中午我們過來,她就沒出來過。聽到消息後,她先是大哭,後來不哭了,就坐在那發呆,問她什麼她也不說。」 兒子還不知道父親去世 黃炳坤的家三室一廳,沒多少家具,卻布置得乾淨素雅。靠門第一間房是黃炳坤兒子的睡房,一位家屬告訴記者,孩子上學去了,還沒敢把這個噩耗告訴他。雖然知道這樣瞞不了多久,但家屬說:「做大人的心情稍微平靜些,有能力去安撫孩子的時候再告訴他吧。否則讓他們母子倆怎麼辦?」本組稿件據新華社等 地震震來南亞和平契機 雖然8日發生的大地震造成南亞成千上萬的居民傷亡,然而一些國際問題專家認為,共同面臨的天災和救援合作可能會對巴基斯坦和印度關係緩和起到推動作用。 地震發生後,印度總理辛格與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8日互通電話,討論災後救援工作等諸多問題。這條熱線於上月開通,旨在增進互信,減少因誤解導致戰爭的機率。出乎意料的是,地震讓這條「熱線」首次發揮作用。與此同時,印巴雙方的高官也通過熱線商討合作救災方案。 許多分析人士認為,這次地震可能為推進印巴和平進程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印度前外交秘書兼駐美國大使曼辛格認為,兩國的合作救援行動將增進受災民眾的相互信任。外交問題專家莫漢也認為,這次震災「將給印度和巴基斯坦提供一個合作重建災區的機會」。莫漢說,辛格與穆沙拉夫的通話談論了合作救災及兩國謀求相互信任等事宜,有利於推進印巴和平進程。 儘管多數分析人士認為,震災將使印巴兩國的和平進程步入一個樂觀的局面,另一些人則對此持懷疑態度。前印度駐巴基斯坦高級專員帕特阿薩蒂說,雖然巴控克什米爾地區傷亡最重,但他認為巴基斯坦仍不會允許印度救援人員進入如此敏感的地方。印度智囊機構「政策研究中心」成員切拉尼說:「我不認為這場悲劇將推進印巴和平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