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醫學影像助力眼病診療

2020-12-06 科學網

 

■本報記者 沈春蕾

神經眼科病變常導致失明和神經功能損害,引起重大社會衛生問題。來自首都醫科大學和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自動化所)的兩支團隊就此展開攻關,共同參與了「神經眼科的影像體系創建與推廣」項目。

在近日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授獎項目中,上述項目榮獲高等學校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項目參與者、自動化所研究員何暉光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動化所團隊作為項目主要技術支持方,與臨床醫生一起致力於神經眼科的特異性影像技術創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結識科技新星

2007年,何暉光獲得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資助。在參加科技新星的交流會上,何暉光結識了同仁醫院的艾立坤博士,雙方開始著手合作研究弱視對大腦的結構和功能的改變。

「當時,由於需要從神經影像的角度來進行研究,於是認識了時任同仁醫院影像中心主任的王振常教授、副主任鮮軍舫教授(也是科技新星)。」何暉光回憶道,我們從此開始了長達10餘年的合作。

「同仁醫院以眼科聞名,我們團隊又對視覺研究有興趣,合作率先選擇了神經眼科方面的研究。」何暉光說,「從自動化所的角度出發,我們是研究醫學圖像處理與分析的方法,但是方法的驗證需要醫院的數據支持。」

何暉光團隊與同仁醫院團隊的合作,不僅收穫了影像專家,還收穫了臨床眼科的專家。「影像專家為我們提供影像數據,眼科專家提供臨床資料和眼科方面的知識,我們則負責研究算法,三方優勢互補,形成了緊密合作的團隊。」

神經眼科是眼科、神經科等專業密切相關的新興交叉學科。「一直以來,由於檢查手段局限,神經眼科診斷困難,難以實現精準治療。」何暉光解釋道,「醫學界缺乏對常見神經眼科疾病全腦改變及其發生機制的認知,導致學科發展緩慢。」

針對上述問題,「神經眼科的影像體系創建與推廣」項目組歷經二十年研究,構建了神經眼科疾病臨床—影像大資料庫,從解決關鍵科學問題入手,並基於新理論、新技術、新策略逐步創建了我國神經眼科影像體系,搭建了神經眼科疾病的影像研究平臺。

據悉,項目主要完成人包括王振常、鮮軍舫、何暉光(第三完成人)等,首都醫科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自動化所為第二完成單位。

開展臨床合作

「視覺與腦功能上存在密切聯繫,但一直缺乏有力研究手段明確兩者之間的複雜交互關係。」何暉光指出,「MR(磁共振)功能成像是一種探索視覺與腦功能相互影響的新方法,項目團隊利用多模態影像技術,首次提出青光眼為全視路、多網絡神經損害;首次證實先天複雜性斜視僅為核下性異常。」

由於神經眼科跨區域的解剖結構性質,儘管主要症狀僅為復視/斜視、視力下降/失明,但其病變的發生部位和病因學卻複雜多樣。項目團隊以症狀為導向,利用影像手段,全面評價神經眼科的精細解剖結構及所在區域的相關病變勢在必行。

何暉光說:「本項目通過對2550例病例的系列研究,創建了不同症狀導向的病變影像偵查策略,使視力下降/失明的病因檢出率達76.5%,復視/斜視病因檢出率達到75.8%。」

此外,何暉光團隊就神經眼科的特異性影像技術進行創新:首創了外側膝狀體形態及體積的MR(磁共振)成像方案;創建視覺通路多參數定量分析方法,攻克隱匿性病變評估難題。

以王振常為首的項目團隊還建立了國內樣本量最大的神經眼科疾病臨床—影像大資料庫,明確了神經眼科疾病譜系,從臨床症狀、影像技術、疾病種類等多維度進行系統性數據挖掘、研究,逐漸創建了視力下降/失明、復視/斜視影像學評估體系。

人才及成果

該項目還培養了一批人才,包括北京學者1名、北京市領軍人才2名、北京科技新星7名、研究生94名等。

目前,項目的成果已經發表了SCI論文30餘篇,並在全國20多家三甲醫院推廣應用,主要創新點寫入了中華放射學分會於2006年、2007年分別制定的《頭頸部CT、MR 掃描規範指南》、人民衛生出版社的全國高等學校規劃教材,以及相關專業著作等。

項目執行期間,先後主辦了30餘次全國性專題學術會議、66次國家級繼續教育學習班,每年在全國各級學術會議和學習班進行專題講座百餘次以上,在全國的進一步推廣普及取得了顯著效果。

《中國科學報》 (2018-05-14 第6版 院所)

相關焦點

  • 國家口腔醫學中心落戶上海第九人民醫院—新聞—科學網
    國家醫學中心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依託高水平醫院設置的國家級醫學中心,旨在打造醫學高地,提升整體和區域醫療服務能力,減少患者跨區域就醫,助力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國家口腔醫學中心是國家衛健委繼心血管病、癌症等國家醫學中心之後,設置的第八個國家級醫學中心。 上海交通大學口腔醫學創建於1932年,是我國最早建立的口腔醫學系之一。
  • 合肥影和獨立第三方 數字智能醫學影像中心7月揭開面紗
    該公司目前已在合肥、武漢、北京、成都等10多個城市建立了自己的醫學影像診斷中心,設備和技術的採購訂單源源不斷地擁來。  為雲共享提供支撐  下個月,上海聯影智慧醫療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在合肥的影和醫學影像診斷中心就要投入運營,這是該公司在全國各大城市的第10個專業醫學影像診斷中心。
  • 「分子影像,推動精準診療」——第四屆東方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學術...
    「分子影像,推動精準診療」——第四屆東方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學術大會在我院隆重召開 2020-11-05 19: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PET-CT落戶安陽開機儀式暨分子影像精準診療與新技術應用論壇大會...
    8月8日, PET-CT落戶安陽開機儀式暨分子影像精準診療與新技術應用論壇大會在安陽迎賓館隆重召開,副市長李長治出席,市衛健委主任王永斌、中國抗癌協會核醫學分會主任委員樊衛、河南省醫學會核醫學分會主任委員韓星敏、中國抗癌協會核醫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楊輝、山東省醫學會核醫學分會主任委員楊國仁、河南省抗癌協會核醫學分會主任委員高永舉、河南省腫瘤醫院PET-CT主任楊建偉、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區總經理李秀勤和市直
  • 創新型分子影像研發中心落戶上海 助力國際科創中心建設
    創新型分子影像研發中心落戶上海 助力國際科創中心建設 2020-01-14 13:49:5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劉湃 責任編輯:劉湃
  • 什麼是分子影像精準診療中心整體解決方案
    在圍繞臨床精準診療需求方面精耕細作,充分發展核醫學利用分子探針的特異性,更早期、精準發現疾病的優勢,可以將分子影像精準診療中心定義為:具備SPECT或SPECT/CT等常規核醫學影像設備、乳腺專用PET設備或PET/CT等高端設備。同時能夠開展放射性核素治療以及利用CT引到下的穿刺活檢診斷。
  • 海南省腫瘤醫院建立醫學分子影像中心項目
    海南省腫瘤醫院建立醫學分子影像中心項目提高腫瘤精準診斷水平  今天(6月2日),海南省腫瘤醫院與美國GE公司就「海南省腫瘤醫院利用美國進出口銀行主權擔保融資採購醫療設備項目(簡稱美貸項目)」暨「雙方合作建立醫學分子影像中心項目
  • 安翰科技磁控膠囊胃鏡5G遠程檢查成功演示 「隔空」診療助力胃癌早篩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李萬晨曦5G時代來臨,消化道疾病「隔空」診療成為現實。作為此次遠程操作演示的現場指導專家,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消化內科主任令狐恩強表示:「這是中國內鏡史上第一例5G磁控膠囊胃鏡遠程檢查,標誌著我國消化道疾病的遠程診療技術取得重要進展」。此次5G遠程診療使用的醫療器械正是湖北擬科創企業安翰科技的產品「磁控膠囊胃鏡」。
  • 第四屆廣東省分子影像學新進展學術交流會 暨 分子影像與精準診療...
    第四屆廣東省分子影像學新進展學術交流會 暨 分子影像與精準診療前沿論壇 來源:壹點網 • 2020-12-02 13:32:09 (
  • 裸眼3D,讓醫學影像更立體
    裸眼3D,就是在不需要任何輔助設備的情況下,用人眼直接獲得具有空間、深度的逼真立體影像。早在100多年前,人們便用光柵或透鏡的方式將影像分別投影到空中。但這種方式存在一些局限,因為它形成的圖像並不是完整的信息,只是讓人產生視覺上的視差,通過這種視差合成為三維的影像。
  • 首屆北京醫學影像診斷及新技術應用高峰論壇在京召開
    11月28日,第一屆「北京醫學影像診斷及新技術應用高峰論壇——精準醫學影像先行」在京隆重舉辦。本次論壇主題聚焦於:腫瘤影像診斷及醫學影像新技術應用。原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全軍核醫學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核醫學醫師分會會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核醫學科主任田嘉禾教授表示,「醫學影像技術在現代醫療行業中的應用不斷擴大、地位不斷提高,成為現在臨床醫學檢測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 助力腦醫學科研和臨床應用,慧腦雲獲A輪融資5000萬元
    慧腦雲CEO周亮表示:本輪融資將用於擴大公司規模,加大對多模態腦影像數據分析計算平臺的銷售,採用私有雲、混合雲和公有雲的形式進行市場布局;進一步完善腦結構定量分析平臺、腦磁圖分析平臺、腦小血管病、AD早期診斷、癲癇病灶精準定位產品研發;建立全國性的銷售和技術服務網絡。慧腦雲公司致力於探索腦科學、助力腦醫學的科研和臨床應用。
  • 清華廖洪恩課題組「智能光學微創診療」成果被選為《診療》期刊...
    清華廖洪恩課題組「智能光學微創診療」成果被選為《診療》期刊封面文章清華新聞網8月27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特聘專家廖洪恩教授課題組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診療》(Theranostics)上發表題為「基於螢光成像與雙光子影像引導的雷射消融腦腫瘤診療」(Bioluminescence imaging and two-photon
  • 厚積薄發CCR2019,匯醫慧影三大產品線升級構建智慧影像全域生態
    2019年11月14日-16日,中華醫學會第26次全國放射學學術大會(CCR2019)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會議邀請了千名國內外放射學界知名專家學者同場論道,眾多醫學影像領域企業雲集,紛紛「亮劍」AI。
  • 【ICBC2020】學術專題介紹:分子影像與精準醫學
    【ICBC2020】學術專題介紹:分子影像與精準醫學 2020-10-28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AI+醫療系列之一:智能病理診斷及醫學影像識別系統
    AI在病理診斷及醫學影像識別領域的應用 AI在病理診斷及醫學影像識別的核心分為兩部分:一是圖像識別,在數據採集環節應用,通過對影像等多媒體醫療非結構化數據的分析,提取出有臨床意義的信息。二是深度學習,在學習和分析環節應用,這是整個AI診斷中最核心的環節。
  • 京東健康迎來「技術流」將與全景醫學影像深入合作
    11月28日,第一屆「北京全景醫學影像診斷及新技術應用高峰論壇」在京召開。會上,京東健康與全景醫學影像達成戰略籤約,雙方未來將在醫學影像專業診斷技術、醫學影像檢查服務等方面達成深度合作。此外,多位影像醫學及核醫學領域知名專家就高端影像設備的臨床應用、核醫學影像思維等話題,在現場發表主旨演講。
  • 老齡化遇見數位化 看高科技如何助力「適老」
    在一次免費篩查中,這臺設備幫助王老伯發現了右眼隱藏的中危風險,並第一時間通過「平安智慧影像雲」將檢測結果傳送給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眼科專家,令王老伯得以及時接受相關診療。 眼病是老年人群高發疾病,通過篩查早發現、早確診是治療關鍵。結合OCT眼底結構組織成像和人工智慧病灶篩查技術,平安智慧醫療智能眼部OCT篩查系統可覆蓋青光眼、視網膜病變等18種眼病病灶,3分鐘就可以出具篩查報告。
  • 上海仁濟醫院與聯影共建創新型分子影像研發中心—新聞—科學網
    這也是全國首家與聯影合作的「產學研醫」為一體的創新型分子影像研發中心。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主任王興鵬、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院長李衛平、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院長譚蔚泓以及聯影醫療技術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薛敏等人共同出席了籤約儀式。仁濟醫院副院長夏強主持籤約儀式。
  • 雷軍:AI會取代50%的人 | 人工智慧+醫學影像應用案例分析
    基於影像的醫學診斷是目前人工智慧關注較多的領域,「AI+醫學影像」被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最有可能率先實現商業化。醫學影像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結合的原因醫療數據中有90%來自於醫學影像,並且我國醫學影像的數據正以30%的年增長率逐年增長,相比之下,影像科醫生的增長速度和工作效率是不足以應對這樣的增長趨勢,這將給醫生帶來巨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