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沈春蕾
神經眼科病變常導致失明和神經功能損害,引起重大社會衛生問題。來自首都醫科大學和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自動化所)的兩支團隊就此展開攻關,共同參與了「神經眼科的影像體系創建與推廣」項目。
在近日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授獎項目中,上述項目榮獲高等學校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項目參與者、自動化所研究員何暉光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動化所團隊作為項目主要技術支持方,與臨床醫生一起致力於神經眼科的特異性影像技術創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結識科技新星
2007年,何暉光獲得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資助。在參加科技新星的交流會上,何暉光結識了同仁醫院的艾立坤博士,雙方開始著手合作研究弱視對大腦的結構和功能的改變。
「當時,由於需要從神經影像的角度來進行研究,於是認識了時任同仁醫院影像中心主任的王振常教授、副主任鮮軍舫教授(也是科技新星)。」何暉光回憶道,我們從此開始了長達10餘年的合作。
「同仁醫院以眼科聞名,我們團隊又對視覺研究有興趣,合作率先選擇了神經眼科方面的研究。」何暉光說,「從自動化所的角度出發,我們是研究醫學圖像處理與分析的方法,但是方法的驗證需要醫院的數據支持。」
何暉光團隊與同仁醫院團隊的合作,不僅收穫了影像專家,還收穫了臨床眼科的專家。「影像專家為我們提供影像數據,眼科專家提供臨床資料和眼科方面的知識,我們則負責研究算法,三方優勢互補,形成了緊密合作的團隊。」
神經眼科是眼科、神經科等專業密切相關的新興交叉學科。「一直以來,由於檢查手段局限,神經眼科診斷困難,難以實現精準治療。」何暉光解釋道,「醫學界缺乏對常見神經眼科疾病全腦改變及其發生機制的認知,導致學科發展緩慢。」
針對上述問題,「神經眼科的影像體系創建與推廣」項目組歷經二十年研究,構建了神經眼科疾病臨床—影像大資料庫,從解決關鍵科學問題入手,並基於新理論、新技術、新策略逐步創建了我國神經眼科影像體系,搭建了神經眼科疾病的影像研究平臺。
據悉,項目主要完成人包括王振常、鮮軍舫、何暉光(第三完成人)等,首都醫科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自動化所為第二完成單位。
開展臨床合作
「視覺與腦功能上存在密切聯繫,但一直缺乏有力研究手段明確兩者之間的複雜交互關係。」何暉光指出,「MR(磁共振)功能成像是一種探索視覺與腦功能相互影響的新方法,項目團隊利用多模態影像技術,首次提出青光眼為全視路、多網絡神經損害;首次證實先天複雜性斜視僅為核下性異常。」
由於神經眼科跨區域的解剖結構性質,儘管主要症狀僅為復視/斜視、視力下降/失明,但其病變的發生部位和病因學卻複雜多樣。項目團隊以症狀為導向,利用影像手段,全面評價神經眼科的精細解剖結構及所在區域的相關病變勢在必行。
何暉光說:「本項目通過對2550例病例的系列研究,創建了不同症狀導向的病變影像偵查策略,使視力下降/失明的病因檢出率達76.5%,復視/斜視病因檢出率達到75.8%。」
此外,何暉光團隊就神經眼科的特異性影像技術進行創新:首創了外側膝狀體形態及體積的MR(磁共振)成像方案;創建視覺通路多參數定量分析方法,攻克隱匿性病變評估難題。
以王振常為首的項目團隊還建立了國內樣本量最大的神經眼科疾病臨床—影像大資料庫,明確了神經眼科疾病譜系,從臨床症狀、影像技術、疾病種類等多維度進行系統性數據挖掘、研究,逐漸創建了視力下降/失明、復視/斜視影像學評估體系。
人才及成果
該項目還培養了一批人才,包括北京學者1名、北京市領軍人才2名、北京科技新星7名、研究生94名等。
目前,項目的成果已經發表了SCI論文30餘篇,並在全國20多家三甲醫院推廣應用,主要創新點寫入了中華放射學分會於2006年、2007年分別制定的《頭頸部CT、MR 掃描規範指南》、人民衛生出版社的全國高等學校規劃教材,以及相關專業著作等。
項目執行期間,先後主辦了30餘次全國性專題學術會議、66次國家級繼續教育學習班,每年在全國各級學術會議和學習班進行專題講座百餘次以上,在全國的進一步推廣普及取得了顯著效果。
《中國科學報》 (2018-05-14 第6版 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