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lligator(短吻鱷):西班牙殖民者對美洲鱷的稱呼
當西班牙殖民者初次踏上美洲大陸,遇到美洲特有的短吻鱷時,就用西班牙語稱其為el lagarto(the lizard,蜥蜴)。後來英國殖民者沿用了西班牙人對其的稱謂,在英語中將其稱作 lagarto。但在 16 世紀末期,有些人誤將西班牙語中的定冠詞 el 也看作該詞的一部分,因此就從西班牙語 el lagarto 中產生了英語單詞 alligator。
alligator:['ælɪgeɪtə] n.短吻鱷,美洲鱷
2. armadillo(犰狳):披盔甲的小動物
英語單詞 armadillo(犰狳,穿山甲)來自西班牙語,是 armado 的指小形式,而後者自拉丁語 armatus,是動詞 armare(武裝、穿盔甲)的過去分詞形式,所以 armadillo 的字面意思就是「披盔甲的小動物」。犰狳之所以得此名,是因為它身上披有堅硬的片狀鱗甲,看起來就像是披了盔甲一樣。它的中文名稱「穿山甲」也反映了它的這一特點。
armadillo:['ɑrmə'dɪlo] n.犰狳,穿山甲
armour:['ɑmɚ] n. 盔甲;裝甲;護面
armed:[ɑrmd] adj. 武裝的;有扶手的;有防衛器官的(指動物)
3. badger(獾) :額上戴徽章的動物
獾之所以被稱為 badger,是因為它的前額上有醒目的白色條紋,就像是一個徽章(badge)。中世紀時流行一種殘忍的狗咬獾遊戲。人們將抓來的獾放到一個盒子裡,然後將一隻狗放入盒子裡,讓狗反覆去咬獾,每次咬住獾後,狗主人就將它們分開,如此反覆,以在規定時間內咬住獾次數最多為勝。由於在這種遊戲中,狗會反覆去咬獾,因此 badger 一詞衍生出「煩擾、糾纏不休」之意。
badger:['bædʒə] n.獾 vt. 糾纏不休;吵著要;煩擾
4. bear(熊):棕色的動物
單詞 bear(熊)來自古英語,源自原始日耳曼語及原始印歐語,與單詞 brown(棕色的)
有關,本意是「棕色的動物」。很可能最初僅僅表示棕熊,後來才成為「熊」的統稱。
bear:[bɛr] n.熊
brown: [braʊn] adj. 棕色的,褐色的
5. beaver(河狸):棕色的動物
單詞 beaver(河狸)與單詞 bear(熊)同源,都源自原始日耳曼語及原始印歐語,與單詞 brown(棕色的)有關,本意是「棕色的動物」。beaver 中的字母 v 其實是字母 b 的音變,所以 beaver 其實等於 bea+ber,而這兩個組成部分都和單詞 bear(熊)及 brown(棕色的)同源,表示「棕色的」。
beaver:['bivɚ] n. 海狸;海狸皮毛
6. beetle(甲殼蟲):會咬人的小蟲子
單詞 beetle(甲殼蟲)來自古英語,與動詞 bite(咬)同源,本意就是「會咬人的小蟲子」。
beetle:['biːt(ə)l] n. 甲蟲;大槌 vi. 急忙來回;突出 vt. 用槌打
bite:[baɪt] v. 咬;刺痛 n. 咬;一口;咬傷;刺痛
7. buffalo(水牛):北美殖民者對北美野牛的誤稱
英語單詞 buffalo 本來指的是水牛。歐洲殖民者到達北美洲後,發現北美洲有大量野牛(American bison)。殖民者以前沒見過這種牛,就將其誤稱為 buffalo。後來人們雖然知道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但已經習慣成自然了。所以當你看到 buffal 一詞時,需要注意區分該詞出現的地區。如果是在歐洲,指的是「水牛」,如果是在北美,指的是「北美野牛」。
北美野牛曾經是當地印第安人主要的經濟支柱。歐洲殖民者到達北美時,曾經大肆捕殺北美野牛。曾經有一位獵手以善於捕殺北美野牛而聞名,被稱為「Buffalo Bill」(野牛比爾)。美國紐約州西部有座城市叫做 Buffalo(水牛城),就是因為此地盛產北美野牛,曾經是印第安人的狩獵之地。
buffalo:['bʌfələʊ] n.水牛,北美野牛
8. butterfly(蝴蝶):喜歡吃黃油的飛蟲
英語單詞 butterfly(蝴蝶)由 butter(黃油)+fly(飛蟲)構成。那麼,蝴蝶跟黃油到底有啥關係呢?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因為蝴蝶喜歡偷吃黃油和牛奶,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因為很多蝴蝶的顏色像黃油,甚至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蝴蝶的糞便的顏色像黃油。
butterfly:['bʌtəflaɪ] n.蝴蝶
butter: ['bʌtɚ] vt. 塗黃油於;討好 n. 黃油;奶油;奉承話
fly:[flaɪ] v. 飛;駕駛飛機;(使)飄揚 n. 飛行;蒼蠅;兩翼昆蟲
9. canary(金絲雀):加那利群島獨有的鳥類
加那利群島(Canary Islands)位於非洲西北部的大西洋中,屬於西班牙,是歐洲人常去的冬季度假勝地之一。
公元前 40 年,茅利塔尼亞國王尤巴二世派遠徵隊到此,見其中一個島上有許多軀體巨大的野狗,遂稱該島為 Canaria,意為「狗島」,因為在拉丁語中 canis 就是「狗」的意思。在英語中拼寫為 Canary,整個群島被稱為 Canary islands。因為金絲雀的產地就在此群島,所以金絲雀也被稱為 canary。由於金絲雀多為淡黃色,因此 canary 還可以表示「淡黃色」。 臺灣著名女作家三毛與其西班牙丈夫荷西的家就坐落在加那利群島中大加那利島的首府拉斯帕爾馬斯。
canary: [kə'neərɪ] n.金絲雀,淡黃色
10. caterpillar(毛毛蟲):毛髮粗濃雜亂的貓
英語單詞 caterpillar 來自拉丁語 catta pilosa,由 catta(cat,貓)和 pilosus(毛髮粗濃雜亂的)組成,字面意思就是「毛髮粗濃雜亂的貓」,中文被翻譯為「毛毛蟲」。它的後半截拼寫受到中古英語單詞 piller(掠奪者)的影響,因為人們認為毛毛蟲會吃掉樹皮。除了表示「毛毛蟲」外,caterpillar 還可以表示履帶車,因為它們外觀相似。
caterpillar:['kætəpɪlə] n.毛毛蟲;履帶車 adj.有履帶的
pillage:['pɪlɪdʒ] n.掠奪,掠奪物 v.掠奪,搶劫
11. cattle(牛,牲畜):農民最主要的資產
英語單詞 cattle 源自拉丁語名詞 capitale(財產),後者來自名詞 caput/capitis(頭),本意指牲畜的頭數。因此古時候農民家中最重要的資產就是牲畜,牲畜的頭數便代表了財產的多寡。該詞在法語中拼寫演變為 catel,進入英語後進一步演變為 cattle,詞意也從「頭數」轉而指「牲畜」,尤其是「牛」。
cattle:['kætl] n. 牛;牲畜(罵人的話);家畜;無價值的人
12. centipede(蜈蚣):有百條足的爬蟲
蜈蚣在外觀上最大的特點是有很多條足,這一點也反映在它的英文名稱上。在英語中,表示「蜈蚣」的單詞是 centipede,由 centum (百)和 pedis(足)組合而成,字面意思就是「有百條足的爬蟲」。
centipede:['sɛntɪpid] n. 蜈蚣
13. chameleon(變色龍):地上的獅子
英語單詞 chameleon 來自希臘語 khamaileon,由 khamai(地上)+leon(獅子)構成,字面意思就是「地上的獅子」。變色龍之所以得此名,是因為變色龍的頭頸部有碩大的頭冠,看起來就像是雄獅頸部的鬃毛。
chameleon:[kə'miːlɪən]n.變色龍,善變的人
14. chimpanzee(黑猩猩):最接近人類的動物
英語單詞 chimpanzee(黑猩猩)於 1738 年進入英語,來自非洲安哥拉的班圖語 kivili chimpenze(假人)。與其他猩猩相比,chimpanzee(黑猩猩)在基因和外觀上更加接近人類,在生物學上被劃分至人科,而非猩猩科。古代非洲人首次見到黑猩猩時,很有可能把它們當成人類和其他物種交配的結果,所以才給它們起了這麼一個名字。事實上,黑猩猩確實和人類非常相似,它們組成嚴密的社會群體,能夠利用木條和石頭制出粗陋的工具,進行打獵和採集食物。
chimpanzee:[,tʃɪmpæn'zi] n. 黑猩猩
15. clam(蛤蜊):外殼像鉗子一樣的動物
蛤蜊是一種有殼的軟體動物,它的殼像是一把鉗子,能夠緊緊地夾住東西。因此,古蘇格蘭人將其命名為 clam。該詞來自古英語 clamm,意思是「緊握」。英語單詞 clamp(夾鉗)也來源於此。這就是為什麼單詞 clam 和 clamp 的拼寫如此相似的原因。
clam:[klæm] n.蛤蜊,沉默寡言的人,鉗子 vi.撈蛤;保持沉默,閉嘴不言
clamp:[klæmp] n.夾鉗 vt.夾緊,固定住
16. crab(螃蟹):用爪子爬行的動物
單詞 crab(螃蟹)來自原始日耳曼語,與古斯堪地那維亞語 krafla(抓、刮)、古高地德語 krapho(鉤住)同源,與英語單詞 crawl(爬行)也同源。由此可見,crab 這個名字與螃蟹的爪子及其爬行有關,可以理解為「用爪子爬行的動物」。
crab:[kræb] n. 螃蟹;蟹肉;脾氣乖戾的人
crabby:['kræbi] adj. 易怒的;脾氣壞的
crawl:[krɔl] n.v. 爬行;匍匐行進;緩慢地行進
17. crayfish(小龍蝦):像螃蟹一樣的魚
小龍蝦(crayfish)長得像蝦,但其前部長有一對大螯,看起來很像螃蟹。所以西方人稱其為「蟹」而非「蝦」。單詞 crayfish 中的 Cary 就是從 crab(螃蟹)演變而來的。後面的fish 則是 16 世紀添加上去的。
crayfish:['kre'fɪʃ] n. 小龍蝦
18. crane(鶴):叫聲高亢的鳥
鶴的叫聲很有特點,有點像烏鴉叫,聲音響亮高亢,所以漢語中專門有「鶴唳」之說。英語中表示「鶴」的單詞 crane 是個擬聲詞,其實就是模仿鶴的叫聲。
crane:[kren] n. 鶴;吊車,起重機
19. crow(烏鴉):叫聲高亢的鳥
和單詞 crane 一樣,單詞 crow 也是一個擬聲詞,原本表示公雞打鳴聲或鳥的高亢叫聲。因為烏鴉叫聲高亢,所以該詞做名詞時表示烏鴉。
crow:[kro] vi. 啼叫;報曉 n. 烏鴉;雞鳴;撬棍
20. cricket(蟋蟀):咯吱咯吱叫的小蟲
英語中表示「蟋蟀」的按次 cricket 來自古法語,前半截 crick-是模擬蟋蟀的聲音,類似單詞還有 click(單擊,嘀嗒作響、咔噠作響)和 creak(嘎吱嘎吱聲、發出咯吱咯吱聲)。後半截-et 表示(小),所以它的字面意思就是「咯吱咯吱叫的小蟲」。對應的中文「蟋蟀」也是兩個形聲字,其中的「悉」和「率」都是對聲音的模擬,如「窸窸窣窣」。
cricket:['krɪkɪt] n. 板球,板球運動;蟋蟀
click:[klɪk] vt. 點擊;使發咔噠聲 vi. 作咔噠聲 n. 單擊;滴答聲
creak:[krik] n. 嘎吱嘎吱聲 vi. 發出咯吱咯吱聲;勉強運轉 vt. 使咯吱咯吱響
21. crocodile(鱷魚):喜歡在卵石上曬太陽的爬蟲
英語單詞 crocodile 來自希臘語 krokodilos,由 kroko(卵石)+drilos(爬蟲)構成,字面意思就是「喜歡在卵石上曬太陽的爬蟲」,首先出現於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名著《歷史》中,用來表示埃及尼羅河中的鱷魚。鱷魚得此名號顯然是因為它們喜歡在卵石上曬太陽的生活習性。
crocodile: ['krɒkədaɪl] n.鱷魚
22. cuckoo(布穀鳥):咕咕叫的鳥
布穀鳥之所以被稱為「布穀鳥」,是因為它的叫聲像是「布穀~布穀~」。英語單詞 cuckoo同樣也源自這種鳥的叫聲。它來自古法語 cucu,是個擬聲詞,模擬布穀鳥的叫聲。進入英語後,拼寫方式變成了 cuckoo,但發音幾乎沒變。
cuckoo:['kʊku] n. 布穀鳥;杜鵑鳥;咕咕聲
23. cuttlefish(烏賊):像袋子一樣的魚
單詞 cuttlefish(烏賊)中的 cuttle 來自古英語和原始日耳曼語,意思是「袋子」。所以cuttlefish 的字面意思就是「像袋子一樣的魚」。烏賊之所以得此名,是因為它的軀體就像是一個皮袋子。
cuttlefish: ['kʌtlfɪʃ] n.烏賊;墨魚
24. cygnet(小天鵝):來自羅曼語系的外來詞
英語中表示「天鵝」的單詞是 swan,而表示「小天鵝」的有專門一個單詞 cygnet,這是怎麼回事?原來,swan 是地道的英語詞彙,而 cygnet 則是外來詞,是古法語 cigne(天鵝)的指小形式,而後者來自拉丁語 cygnus(天鵝)。
cygnet:['sɪɡnət] n. 小天鵝
25. dinosaur(恐龍):令人恐怖的蜥蜴
恐龍(dinosaur)這名字最早為英國科學家理察•歐文(Richard Owen)在 1842 年創造,由希臘語 deinos(恐怖的)和 sauros(蜥蜴)組合而成,字面意思就是「令人恐怖的蜥蜴」。恐龍和蜥蜴擁有相同的祖先,雖然表面上和蜥蜴相似,但實際上其生物結構卻遠比蜥蜴、蛇、龜等先進。漢字「恐龍」是日本生物學家對 dinosaur 的翻譯,後來被中國接受。實際上恐龍與中國的「龍」毫無相似之處。
dinosaur:['daɪnəsɔː] n.恐龍,過時的人或事物
saurian:['sɔrɪən] adj.蜥蜴的,蜥蜴類的 n.蜥蜴,蜥蜴類
tyrannosaurus:[tɪˌrænə'sɔ:rəs] n. 暴龍,霸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