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銀飾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銀飾不論是製作工藝還是文化內涵上都是首屈一指。麼這個歷史上長期以來顛沛流離,經濟落後的民族為什麼這麼多白銀,又為什麼這麼喜歡白銀呢。而且苗族聚居區並沒有銀礦,歷史上也不產白銀,這麼多白銀又是從哪裡來。關於苗族佩戴白銀,在明朝以前鮮有記載。明代中期以後屢見當時文人的筆記中,到了清代,各地的州縣關於苗族佩戴銀飾的記錄就更多了。如當時的都勻府八寨廳(今黔東南州丹寨縣)載:苗人以銀簪綰髮髻,或以銀鍛牛角為冠,頸戴銀項圈十根八根不等,每根線圈重達六至十餘兩,手腕戴銀手鐲四五對。松桃直隸廳廳紅苗則是:富有者以銀絲製作假髮髻,兩側形如雁翎的銀笏。耳墜大銀環幾乎及肩,頸束項圈七八隻之多。貧者雖佩戴銅飾,但亦鍍銀。都勻府則記載:首插長簪銀泡....項帶銀圈,耳垂大環。鎮遠府的黑苗則是:銀花飾首,耳垂大環,項帶銀圈,以多者為富。清末湘軍將領徐家幹在鎮壓苗族起義後駐守在臺江施洞鎮,在其著述《苗疆聞見錄》中寫道;喜嗜銀器,不論男婦,戴用耳環項圈。婦女並戴手釧,富有戴手釧五六對者。其項圈之重或多至百兩。炫富爭妍,自成風氣。
漢文獻對於苗族佩戴銀飾的記載多見於清代,明代的記錄很少,而且數量不多,基本上都是耳環,項圈之類的小構件,遠遠沒有後面的這麼誇張。換句話說苗族的白銀文化興盛在清代以後,那麼為什麼會是清代呢。這恰恰反映了苗區實現國家化和商品經濟的歷程。在還沒有商品經濟以前,原本就不是產銀區的苗族聚居地白銀流入很少,清代中期以後中央王朝大規模的改土歸流和開闢「生界」,雖然不可避免給苗族等封閉落後的民族帶來巨大的災難,但是漢族移民的大量湧入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極大的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當然了,並不是所有的苗族支系都用白銀裝飾服飾。使用白銀的苗族地區主要分布於湖南湘西地區和貴州黔東南地區,這兩地首先是物產較為豐富,而且有東西走向的河流匯入長江和珠江,基本都可以通航,孕育了非常成熟的商業文化,這種商業自然帶動了白銀的大量流入,為苗族的銀飾文化提供了物質基礎。
那麼既然是商品經濟帶來的銀飾文化,為什麼南方經濟條件差不多的諸民族沒有苗族這麼喜歡佩戴大量的白銀呢。這個與苗族自身的文化特徵有關,那麼苗族有哪些有別於其它民族的文化特徵呢。我總結出了以下幾點:
第一:民族世界觀的獨特性
關於苗族白銀文化的由來還得從苗族的金屬冶煉技術說起,苗族是最早開採使用金屬的民族,根據其古歌的記述,早期苗族生活在平坦無垠的渾水河下遊。當時的聚居地應該是有大量金屬礦藏的,後來因為各種原因西遷,離開了礦區,失去了金銀的礦源,但是在其傳說中有深深地痕跡,例如在古歌《運金運銀》中說:
唱呀唱呀唱到啦唱到運金運銀歌運金運銀來西方運來金銀百把萬運銀子來做什麼運金子來做什麼運銀子來給媽媽運金子來給媽媽銀子運來百把萬金子運來百把萬百把千兩上西方青年用銀來成家爹媽拿金來致富爹媽蓋的六柱房銀子出自哪裡呀金子出自哪裡呀銀子出自蘇巖裡金子出自尕巖裡九個水井來灌養
當然了,苗族的《運金運銀》歌對於開採黃金白銀帶有濃厚的擬人色彩,非常有趣味,接著古歌又唱道:
哪個有副好心腸匆匆跑來自東方它的喙子七長啄著巖石嗒嗒響石碎落紛紛濺大塊銀子才出來大塊金子才出來修狃有副好心腸匆匆跑來自東方它的喙子七長啄著巖石嗒嗒響巖石碎落紛紛揚銀子還是出不來金子還是出不來銀子哭呀哭的慘金子哭呀哭的慘哭著不知去哪好銀子飛到天上去金子飛到天上去銀住雷公大王家金住雷公大王家住在雷公家倉裡雷公把門來關緊
以上以上是《運金運銀》歌中的內容,在後面的古歌《打柱撐天》中也提到,大致的情節是天神們開闢天地以後又要擔心天地會合攏,於是用金銀打造了十二根柱子。把天地撐住,讓他們不再合攏。這首古歌篇幅比較短,只有400來行。那麼天地撐開後又是什麼場景呢,天地撐開後大地一片黑暗,沒有太陽,沒有月亮,沒有星星,自然也沒有人類。於是天神們又要熔鑄金礦鑄造了十二個太陽,用銀礦熔鑄了十二個月亮。但是十二個太陽和月亮同時出沒把大地烤焦了,於是天神桑扎射掉了十一個太陽和月亮.....描寫這段神話的古歌被稱為《鑄造日月》,其想像瑰麗,場景宏大,情節曲折。反應了上古先民們對於天地生成的獨特世界觀。可以說這種金銀情節是苗族文化的母體,為後來對金銀的鐘情埋下了文化情節。
其二:白銀獨特的金屬屬性
在古代,特別是發現新大陸以後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帶動了中國貨幣的白銀化。從明代中期以後到解放前白銀始終作為硬通貨存在。也恰恰在這段時間,由於中國內地人口暴漲,大量的流民,軍屯,民屯湧入苗區。自然造成了嚴重的土客衝突,在這種衝突之下原本勢單力薄的苗族無力招架,或是遠走他鄉,或是隨時被圍剿。再加上傳統建築吊腳樓都是純木結構,上百戶連在一起,一旦失火就可能火燒連營,幾代人積累的財物毀於一旦。在這種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心理下,往往把自己的財產轉化成白銀,在非常緊急的情況下方便攜帶出逃。而且白銀不但在各個地方都是硬通貨,關鍵是非常穩定的金屬,放火,防水,防蟲,體積小,價值量大,方便攜帶。儲蓄白銀成了苗族因對各種突發災難的強有力保障。特別是到了民國時期,社會動蕩,儲蓄白銀和埋藏銀製品成了風尚,現在在苗區還有各種發現藏銀地點和沉銀河段的奇聞異事。
其三:白銀的文化屬性
苗族對白銀的崇拜體現在各個方面,除了崇拜其代表財富之外同時也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苗族認為白銀可以治病。凡是體弱多病的小孩不論男女其父母或者其舅舅都要給打造銀手鐲或者銀項圈佩戴身上作為健康成長長命百歲的寄託,一直佩戴到老去世為止。如果銀飾光亮潔白則表示此人身體健康,如果暗淡無光則表明此人病魔纏身。其二,白銀可以闢邪。苗族居住的地方大多是雲霧繚繞,毒蛇猛獸,瘴氣橫生的山區。外出幹農活免不了要喝水,但是山上的有些泉水有大量的寄生蟲或者細菌,這些不乾淨的泉水人喝了很容易生病。在醫療衛生落後的社會裡細菌或者寄生蟲感染可能要命,但是苗族人相信在山上喝水是遭到了惡鬼纏身,必須要拿身上佩戴的銀器泡在泉水中再喝可以闢邪消災。小編我一般都不信這玩意,以為就是封建迷信而已,直到前幾年看了一篇文章,說的是公元300多年前,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東徵。軍隊遭到痢疾感染,大量的士兵被感染身亡,但是軍官們卻安然無恙,當時的軍醫調查發現軍官的餐具多為銀質,而士兵的餐具時錫制的。白銀不但有強大的殺菌功效,還能促進傷口的癒合。原來苗族人也發現了白銀的這個神奇的功效。
苗族銀飾紋樣內涵
經過幾百年的不斷發展和銀匠們的不斷研發創新。苗族銀飾不論是工藝水平還是藝術手法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很多花紋圖案明顯帶有強烈的漢文化風格,但是有的造型和圖案則維持了濃鬱的民族特徵。甚至把神話傳說,歷史故事融入到銀飾當中,使得苗族的銀飾文化得到了升華和發展。
上圖為苗族銀飾上的經典傳統圖案,「駿馬飛渡」圖案,表現祖先徵戰沙場的情形。這套圖案從現在出土的遺物和老照片中可以知道在清末就已經成型。應該來源於鹹同起義時期苗軍騎兵形象。
從上圖可以知道,苗族已經把銀器的加工發揮到極致。做到精巧細緻,極致的華美。魚在苗族心目中有美好的寓意,特別是結婚必須要用到魚,因為魚產卵撫育的後代非常多。用魚寄託多子多福的理想。
上圖很明顯是借鑑了漢族的龍紋,在苗族的銀飾中,不但衣服前面貼上銀片,後面也是銀片,甚至衣角衣帶都要貼上銀片。以多為美,以大為美。
上圖中中間的項圈是典型的漢族圖案,「雙龍戲珠」,這款項鍊從目前的老照片和實物上推斷產生時間並不長,大概是民國以後出現。下面的掛墜是蝴蝶,蝴蝶紋樣在苗族的圖案中應用得最多。最初來源於神話傳說《蝴蝶媽媽》
最左邊的手鐲採用了拉絲工藝,這個款式產生的時間不長。中間的那兩種款式歷史就久遠得多了,大概在明代就已經出現。
上圖的這款耳環歷史非常久遠,造型是一個蜻蜓的外觀。苗語叫「榜香尤」傳說古時候瘴氣橫生,苗族村寨曾遭毒蚊攻擊,一位名"榜香"的婦女,不忍人類慘遭此大難,化身成了一個蜻蜓,吃光了毒蚊,挽救了一方生靈。當然了,苗族的銀飾造型非常繁多,各地均是不一樣。隨著苗族經濟水平的提高,對白銀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各地銀匠們推陳出新創造了很多精美新穎的款式,不勝枚舉。現在不但對白銀追求火熱,在黔東南凱裡市黃平縣等經濟條件比較好的苗族聚居區開始興起了佩戴黃金的熱潮,在不久的將來又會掀起一股黃金熱,但不論採用什麼金屬都是內心深處深深的民族文化情結。
但是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很多銀飾製品參差不齊。市場管理混亂,特別是在旅遊景區中出售的幾十元,幾百元一件的所謂:「苗銀」都是商家們炒作出來的,用的是白銅或者銅鍍銀,鍍鋅。在苗族文化裡面沒有「苗銀」的說法,苗族銀飾指的就是白銀。並沒有用假銀說成苗銀。現在的各地旅遊開發火熱,很多地方商家為了吸引遊客或者創造新的遊玩景點,紛紛設立民族博物館民俗館,民族表演區,經常偽造民族文物,把苗族的銀飾說成其它民族的銀飾。這種現象在重慶,張家界等土家族地區屢見不鮮,實際上都是從黔東南苗族聚居地進的貨,這種仿製品都是用其他廉價金屬代替,做工粗糙,色澤暗淡,是對苗族銀飾的文化的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