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杉之父」羅仲春:紮根崀山六十年的草木情

2021-01-16 崀山在線

 提示點擊上方藍色'崀山在線'免費關注  

爆料或商務合作:13100396071(微信同號)

63年前,一個剛從學校畢業的熱血青年,放棄留校任教的機會,毅然向組織許下「給我十萬畝荒山,幹一番綠色事業」的豪邁誓言,隻身背上行囊,義無反顧踏上崀山這片土地,將青春年華和畢生心血傾注到植物研究領域。從青絲到白髮,他在新寧這個第二故鄉一幹就是一輩子,幾十年來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為新寧的林業發展和林農致富孜孜以求,鑄就了林業科技的歷史豐碑。今天我們將帶大家走近「銀杉之父」羅仲春,傾聽他與草木結緣六十年的傳奇人生。

羅仲春,1935年2月生於湖南省安化縣。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高級工程師。1957年從長沙林校畢業分配到新寧縣工作。曾先後擔任新寧縣萬峰林場副場長、場長,新寧縣林科所所長,新寧縣林業局副局長、總工程師等職。共發表論文66篇,專著4部,獲科研成果獎22項,尤其在銀杉的繁殖、珍稀樹種的引種馴化、新寧縣植物多樣性考察、栽培鐵皮石斛等方面有著精深研究。先後榮獲 「全國農林科技推廣先進工作者」、「湖南省勞動模範」、「湖南省優秀中青年專家」、「湖南省優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省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一個享受著國務院特殊津貼,榮譽等身、科研成果卓著的林業科學家,歷經80多年風雨人生的耄耋老人,當我們聊起他過去的銀杉往事、科考趣聞的時候,他的童真、他的笑靨,猶如窗外陽臺上朝夕相伴的鐵皮石斛小苗,那麼歡快,那麼爽朗……

羅仲春一生都在和植物打交道,用他的話說就是到了痴迷的地步。工作期間,他踏遍了新寧的山山水水,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基本摸清了新寧縣高等植物的「家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採樣研究,對崀山一草一木的習性了如指掌,看到一種植物就能清楚的說出他的特點和生長分布的地區,在他編著的《新寧植物》一書中對崀山地區的植物進行了系統的介紹。

羅仲春:「我這一生沒有其他愛好,也不打牌,也不抽菸,也不喝酒,唯一的愛好就喜歡植物,我在家裡悶久了,去山上看一下,就高興。哪些植物分布在哪裡,而且我記憶力相當好,我在哪裡採集的標本,過了三四十年,我現在還能在原地方找的到。」

在崀山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長達4年的時間裡,當時,已73歲的羅仲春還動員全家齊上陣,共收集、拍攝植物照片1663張,其他生物照片1830張,撰寫植物特徵簡介、照片說明達175萬字,編著了中國第一部丹霞地貌區生物多樣性圖譜。他的考察研究報告及生物多樣性圖譜等第一手資料,為崀山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和舜皇山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為林業、環保、農業、醫藥、旅遊、園林等多學科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參考資料,為全縣林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為了採集植物標本,他不斷深入深山考察,1979年在新寧第一次發現銀杉和資源冷杉後,他便開始從事銀杉人工繁殖技術研究。經過大量的資料查閱和基層實踐後,他終於把「喜涼、喜霧、喜肥、喜潔;怕高溫、怕漬水、怕空氣乾燥、怕蟲」的銀杉從高山遷到丘陵區「安家落戶」。1987年,他又開始了「銀杉生產性試驗研究」,在林科所的植物園內,模擬銀杉原產地的生態條件建起仿生園,大規模栽植銀杉。經20多年的努力,共培育出銀杉苗12600多株(為全國天然銀杉3266株的3.8倍),銀杉造林13.37畝,定植銀杉1112株,現在這片銀杉林為全國海拔最低、面積最大、數量最多、苗木規格最全的人工銀杉生產基地,為國家贏得了榮譽,羅仲春也被譽為「銀杉之父」。

羅仲春:「這棵銀杉82年栽的,在原產地界富山挖的野生苗,當時只有10公分的小苗,人工栽培到這裡,到今年已經是38年了,現在長成了這麼大的樹,長得很快,要是野生的要長成這個樣子,要三百年。人工栽培條件好一點,長得快一點。」

作為一名林業科技工作者,羅仲春比誰都清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寧有豐富的林業資源和得天獨厚的自然生長環境,這是一個「聚寶盆」。他將林業科研成果應用於帶動林區群眾致富,積極引導林農發展林業產業,如栽培南方紅豆杉、楠木、香榧、青錢柳、三尖杉、野生百合、七葉一支花等特色樹種,並為他們無償提供技術指導。

從2008年開始,他致力於「鐵皮石斛的原生態栽培」研究,每天堅持做實驗,一天三次記錄鐵皮石斛的生長溫度和溼度,對幾萬個鐵皮石斛樣本進行物理因子分析研究。經過幾年的持續探索,「鐵皮石斛與銅皮(細莖)石斛森林立體原生態栽培實用技術研究」技術於2011年7月9日通過湖南省科技廳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其成果居國內同類研究領先水平;2013年7月2日,羅仲春祖孫三代共同編著出版了《鐵皮石斛原生態栽培技術》一書,其成果在全縣推廣。為使農民儘快致富、產業順利發展,羅仲春經常親自上門免費為全縣鐵皮石斛種植戶進行技術指導,多年來從未間斷。

羅仲春說:「我就想通過種鐵皮石斛使林農們能夠脫貧致富,有穩定的收入,當時我們的口號是石山上長黃金,樹邊上出鈔票,現在基本上可以實現。石山上現在栽了50多萬株鐵皮石斛,成活率都在95%以上。」

雖然已到耄耋之年,但談起新寧植物,羅仲春仍然如數家珍。「新寧植物多樣性豐富,全縣共有高等植物293科1075屬3157種。每種植物都有它的價值,這就是金山銀山,開發潛力巨大。」

羅仲春是現代林業的探路人,是一位深受黨和人民尊重的林業科學家,是一位榮譽和著作等身、成果與人格熠熠生輝的長者。他一生筆耕不輟,用畢生的心智、夕陽的晚輝著寫了一摞摞觀察筆記和科考心得,把論文寫在了無限眷戀的崀山大地上,把智慧熔鑄在新寧發展的時代華章裡。

退休後的他仍然堅持深入田間地頭為科技富農竭智盡力。由於常年跋涉在潮溼陰暗的原始森林研究植物,他也落下了一身的職業病,尤其是這兩年年事已高,雙腿痛風和風溼關節炎讓他寸步難行,雖然不能去林業基地現場指導了,但是每天堅持寫植物日記這個習慣,哪怕是生病住院也從未間斷。

當記者問起為什麼要堅持寫植物日記時,羅仲春樸實的話語道出了他的心聲。

「作為一個老共產黨員,現在我還是始終記著當時向組織上的保證,誓言我還是要履行,前兩年還在下鄉,今年滿85了,現在身體不好動不了,但腦筋還清醒,所以我堅持寫日記,把一些我想要記的東西記下來,為後面的人繼續研究這些植物提供參考資料。儘量減少組織上的麻煩,能做一點貢獻就做一點。」

透過厚厚的書卷,一雙神採矍鑠的眼睛,每天都在植物的書籍裡求索徜徉,他的新書《植物生涯六十年》即將出版,對於新寧植物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羅仲春仍然在思考著。

▍圖文來源:崀山之聲   融媒體中心記者:李琦

▍商務合作:13100396071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新寧人【找信息】【發信息】,點擊「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科學不容戲謔:網友辱罵已故的中國氫彈之父于敏,被拘留15日!
    文/某凡科學不容戲謔:網友辱罵已故的中國氫彈之父于敏,被拘留15日!2019年1月16日,中國的氫彈之父于敏去世,引發了國內上下一陣人民的悲痛。對於國家而言,中國損失了一個偉大的科學家,而對於普通百姓而言,人們損失了一個民族領袖、國之棟梁。
  • 銀杉,植物界的大熊貓,一種古老的稀世植物
    2020-11-23 16:55:42 來源: 波波影視劇 舉報   銀杉
  • 崀山上了南航飛機
    當代商報訊:(通訊員 楊堅 楊磊 融媒體記者 譚宗佑 唐偉 陸紅東 )「真沒想到,在南骯的飛機上,能看到我們崀山美麗風光的視頻,太自豪啦!」8月11日上午,到北京休年假的新寧縣某機關幹部小羅一下飛機,就掏出手機,給單位最好的同事報喜。
  • 銀杉記憶之一:遙遠有多遠
    生命中揮之不去的痛苦,曾經遭遇的刻骨銘心的愛戀,陪伴他度過三十九年。那是一場什麼樣的愛,如此扎心?!仿佛活生生的事實,證明一個人生真諦:人世間的真愛是用淚水澆灌的黃蓮,苦不堪言!假如他沒從軍,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不會抽調他去支援、協助地方,他就不知道廷坪鄉山坡上的千年銀杉,就不會認識珍,就沒有後來悲憫的故事。但是,這一切都是千真萬確!
  • 湖南的丹霞地貌絕景不僅僅只有崀山,還有……
    在湖南,說起丹霞可能首先就會想起邵陽新寧崀山... 可是在湖南大地上狂奔的色彩,該何處尋? 新寧崀山 國家5A級旅遊風景名勝區,湖南丹霞地貌的代表,同時也是湖南的一張旅遊名片
  • 十萬個為什麼 |為什麼銀杉是植物界大熊貓?
    為什麼說銀杉是植物界的大熊貓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我們國家的國寶是什麼嗎?沒錯,是大熊貓!但是在植物界,也有一種植物像大熊貓一樣珍貴。它就是銀杉,被稱為「植物界的大熊貓」。今天阿成叔叔就給小朋友們講講銀杉的小知識!
  • 魯博:紮根大山的鐵路情
    魯博:紮根大山的鐵路情 央視網消息 濟南鐵路局青島電務段東風車間源遷信號工區地處辛泰線中部、魯中南山區腹地。知心魯工長2004 年,魯博來到源遷工區擔任工長。長年在山區工作,年紀大一點的人還能耐住寂寞,但對年輕人來講,做到這一點就很難了。幹得久一點,好多年輕人都萌生了調離的想法。面對此情景,魯博首先從自己嚴起,雖然離博山的家不遠,但他吃住在工區,每周回去一次。
  • 草木有情:植物的智慧
    草木不但不無情,它們更具有異常靈敏的感覺,科學家已經發現,植物擁有700多種不同的感受器,能接收壓力、化學、溫度、光線等的刺激,而且普遍要比我們更敏感。比如說,植物不但能探測到我們無法看到的紫外線與紅外線,還能感應到人眼渾然不覺的極弱光線。植物觸覺的靈敏程度也非同一般,不僅可以對似有似無的撫摸做出反應,而且只要枝幹或根系稍有傾斜,就能立刻察覺。
  • 湖南中青年畫家崀山寫生 展示鐵皮石斛生存環境(圖)
    (連綿起伏的崀山橫跨廣西、湖南邊境。)  (優美的田園風光和雄偉的丹霞地貌集合在一起,這就是世界自然遺產——崀山。)(嚮導劉先生站在崀山駱駝峰頂介紹鐵皮石斛的生長環境。)  紅網新寧9月3日訊(記者 喻向陽)從今日至9月5日,由國內著名山水油畫家陳和西領銜的10多位湖南頂尖中青年畫家團隊,赴世界自然遺產崀山,以崀山「仙草」——鐵皮石斛為主題進行藝術創作。
  • 「蘭本堂」湖南省首屆崀山鐵皮石斛美食節落幕
    7月30日下午,由湖南省第一紙媒攜手省餐飲行業協會及湖南崀霞實業有限公司共同發起並舉辦的「蘭本堂」湖南省首屆崀山鐵皮石斛美食節在小天鵝國際公館舉行頒獎儀式。這次美食節共評出十二道金牌石斛美食。    「桂林山水甲天下,崀山自古賽桂林。」
  • 人生:人到六十,應當明白「放下」的意義
    這世上沒有什麼事情能夠讓人感到心滿意足,不求十全十美,只願與初心不相悖,每一場困難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人只有成長了,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到生命之美。 有些東西,放與不放都意義不大,它們的結局取決於客觀事實而不是主觀情感,接受事實是對生活最好的尊重。
  • 「網約湘遊·五一去哪兒」新寧崀山vlog:探訪湖南的丹霞地貌
    藍天映襯下,崀山就是最明亮的一抹赤紅,不斷衝擊你的視覺體驗,讓你驚訝、讚嘆,進而仰望。我們一起愉快的玩耍吧崀山旅遊交通指南飛機:乘飛機到邵陽武岡機場或桂林兩江機場,可轉至新寧崀山。上海浦東機場、昆明長水機場可直達邵陽武岡機場。
  • 洩露天機之法和情
    自古以來,人類追尋天地之法而忽視了天地的情,認為天地無情!比如,二千多年前,道祖老子把宇宙歸結為道,提出道生萬物的思想;佛祖釋迦牟尼把世界歸結為心,提出心造萬物的思想。他們認為宇宙有法而無情且不懂真情的規律和運化之門以至於把情當做了修行的障礙,故而主張「斷絕情念」,追求「空無」的境界。殊不知,「情」與「法」同為宇宙本元,它同樣是修行之門、造化之力,它是宇宙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只要掌握情的規則並正確運用,即可達到法一樣的效果。
  • 山性即我性 山情即我情——大愚《創世之柱》中的和諧之美
    書畫藝術的最高境界是技進乎道,即不再受種種「藝術」概念的限制,不再株守於特定的線條、色彩、工具甚至規則,而是一切都要服從於內在需要的表達,內在需要是心靈於自然、真理的化合,是造化在心,在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中繪就天地之美的大和諧。
  • 《詩經》中的鳥獸草木:被淡忘的千年之美
    後世將之概括為「興觀群怨」,來闡釋《詩經》的社會現實意義。興,就是以具體的文學藝術形象來引起人的感情波動;觀,即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群,是指通過情感交流來加強凝聚力;怨,則是幹預、批判現實。孔子還指出了閱讀《詩經》的一個好處:「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我覺得這一點尤為令人動容,因為這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在那時,人與自然之間的界限還遠不像如今這樣明顯。
  • 雅禮二進星沙,54個班,22年開學!銀杉國際實驗預計年前完成招標!
    01 | 長沙市雅禮田漢實驗學校昨日上午(10月28日),長沙縣人民政府、長沙市雅禮實驗中學與長沙華實領峰置業有限公司在長沙縣政務中心成功籤署「長沙市雅禮田漢實驗學校」三方合作辦學協議,協議確定學校落址長沙縣田漢藝術小鎮,並由長沙院子進行配建,為一所九年一貫制公辦教育學校
  • 陳帥鋒:百山祖之山水及其草木
    山,幾乎都差不多,卻又幾乎完全不同。差不多,不外乎石、土、泥、水加草木蟲禽獸組合而成;完全不同,是因為石為骨,泥為肉而水為血脈,草木為容顏,其異亦如面。「高人」看山不是山,是不觀草木而觀地脈。但我輩開門見山,撲面而來的卻是草木,看山依舊是山,且此山非彼山。而山之靈性,往往在草木,自《山海經》以降的中夏文化,講到某山,自然而然少不了講有何奇花異木。
  • 失敗是成功之母,誰是成功之父?
    電 報 之 父 塞繆爾·莫爾斯 電報之父塞繆爾·莫爾斯,其實是搞美術的。1837年,跨界成功的莫爾斯自學成才,發明了電報和摩斯電碼。 1844年,莫爾斯(激動的心,顫抖的手)用電報機發出了世界上第一條電報: 上帝創造了何等奇蹟!(What hath God wrought!
  • 在基層尋找成長進步之「情」
    「根在基層,走進一線」的調研實踐活動正是這個及時的「加油站」,讓我尋找到那些「情」,激發了內心深處的小火苗,不再迷茫,感動多點,理想多點,堅持多點,努力多點。而這些就是那些「情」:  激情  黃河水利委員會焦作市河務局退休老楊局長曾經參與1982年的沁河楊莊改道工程,對該工程有著極深的感情,而如今整整30年過去了,在介紹楊莊改道工程時,70多歲的老局長依然中氣十足,激情四射,那介紹的詞語好像一段激情的黃河歌曲迴蕩在我們的心中。
  • 脫口秀日報|22日將出現雙星抱月現象;3000銀杉與三兄弟30年守護
    (新華社)小編點評:今年的特殊天象有很多,生活工作之餘帶著孩子抽出時間了解宇宙,可以增長知識和啟發好奇心,沒準,下一個愛因斯坦就從中出現。重慶李光華三兄弟從1980年起,39年來接力守護3000多株銀杉。他們說,只要走得動,就一直走下去。(人民日報)小編點評:稀有植物保護特別辛苦,如果能用人工智慧實現全程監管,肯定能省去很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