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藍色'崀山在線'免費關注
爆料或商務合作:13100396071(微信同號)
63年前,一個剛從學校畢業的熱血青年,放棄留校任教的機會,毅然向組織許下「給我十萬畝荒山,幹一番綠色事業」的豪邁誓言,隻身背上行囊,義無反顧踏上崀山這片土地,將青春年華和畢生心血傾注到植物研究領域。從青絲到白髮,他在新寧這個第二故鄉一幹就是一輩子,幾十年來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為新寧的林業發展和林農致富孜孜以求,鑄就了林業科技的歷史豐碑。今天我們將帶大家走近「銀杉之父」羅仲春,傾聽他與草木結緣六十年的傳奇人生。
羅仲春,1935年2月生於湖南省安化縣。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高級工程師。1957年從長沙林校畢業分配到新寧縣工作。曾先後擔任新寧縣萬峰林場副場長、場長,新寧縣林科所所長,新寧縣林業局副局長、總工程師等職。共發表論文66篇,專著4部,獲科研成果獎22項,尤其在銀杉的繁殖、珍稀樹種的引種馴化、新寧縣植物多樣性考察、栽培鐵皮石斛等方面有著精深研究。先後榮獲 「全國農林科技推廣先進工作者」、「湖南省勞動模範」、「湖南省優秀中青年專家」、「湖南省優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省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一個享受著國務院特殊津貼,榮譽等身、科研成果卓著的林業科學家,歷經80多年風雨人生的耄耋老人,當我們聊起他過去的銀杉往事、科考趣聞的時候,他的童真、他的笑靨,猶如窗外陽臺上朝夕相伴的鐵皮石斛小苗,那麼歡快,那麼爽朗……
羅仲春一生都在和植物打交道,用他的話說就是到了痴迷的地步。工作期間,他踏遍了新寧的山山水水,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基本摸清了新寧縣高等植物的「家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採樣研究,對崀山一草一木的習性了如指掌,看到一種植物就能清楚的說出他的特點和生長分布的地區,在他編著的《新寧植物》一書中對崀山地區的植物進行了系統的介紹。
羅仲春:「我這一生沒有其他愛好,也不打牌,也不抽菸,也不喝酒,唯一的愛好就喜歡植物,我在家裡悶久了,去山上看一下,就高興。哪些植物分布在哪裡,而且我記憶力相當好,我在哪裡採集的標本,過了三四十年,我現在還能在原地方找的到。」
在崀山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長達4年的時間裡,當時,已73歲的羅仲春還動員全家齊上陣,共收集、拍攝植物照片1663張,其他生物照片1830張,撰寫植物特徵簡介、照片說明達175萬字,編著了中國第一部丹霞地貌區生物多樣性圖譜。他的考察研究報告及生物多樣性圖譜等第一手資料,為崀山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和舜皇山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為林業、環保、農業、醫藥、旅遊、園林等多學科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參考資料,為全縣林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為了採集植物標本,他不斷深入深山考察,1979年在新寧第一次發現銀杉和資源冷杉後,他便開始從事銀杉人工繁殖技術研究。經過大量的資料查閱和基層實踐後,他終於把「喜涼、喜霧、喜肥、喜潔;怕高溫、怕漬水、怕空氣乾燥、怕蟲」的銀杉從高山遷到丘陵區「安家落戶」。1987年,他又開始了「銀杉生產性試驗研究」,在林科所的植物園內,模擬銀杉原產地的生態條件建起仿生園,大規模栽植銀杉。經20多年的努力,共培育出銀杉苗12600多株(為全國天然銀杉3266株的3.8倍),銀杉造林13.37畝,定植銀杉1112株,現在這片銀杉林為全國海拔最低、面積最大、數量最多、苗木規格最全的人工銀杉生產基地,為國家贏得了榮譽,羅仲春也被譽為「銀杉之父」。
羅仲春:「這棵銀杉82年栽的,在原產地界富山挖的野生苗,當時只有10公分的小苗,人工栽培到這裡,到今年已經是38年了,現在長成了這麼大的樹,長得很快,要是野生的要長成這個樣子,要三百年。人工栽培條件好一點,長得快一點。」
作為一名林業科技工作者,羅仲春比誰都清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寧有豐富的林業資源和得天獨厚的自然生長環境,這是一個「聚寶盆」。他將林業科研成果應用於帶動林區群眾致富,積極引導林農發展林業產業,如栽培南方紅豆杉、楠木、香榧、青錢柳、三尖杉、野生百合、七葉一支花等特色樹種,並為他們無償提供技術指導。
從2008年開始,他致力於「鐵皮石斛的原生態栽培」研究,每天堅持做實驗,一天三次記錄鐵皮石斛的生長溫度和溼度,對幾萬個鐵皮石斛樣本進行物理因子分析研究。經過幾年的持續探索,「鐵皮石斛與銅皮(細莖)石斛森林立體原生態栽培實用技術研究」技術於2011年7月9日通過湖南省科技廳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其成果居國內同類研究領先水平;2013年7月2日,羅仲春祖孫三代共同編著出版了《鐵皮石斛原生態栽培技術》一書,其成果在全縣推廣。為使農民儘快致富、產業順利發展,羅仲春經常親自上門免費為全縣鐵皮石斛種植戶進行技術指導,多年來從未間斷。
羅仲春說:「我就想通過種鐵皮石斛使林農們能夠脫貧致富,有穩定的收入,當時我們的口號是石山上長黃金,樹邊上出鈔票,現在基本上可以實現。石山上現在栽了50多萬株鐵皮石斛,成活率都在95%以上。」
雖然已到耄耋之年,但談起新寧植物,羅仲春仍然如數家珍。「新寧植物多樣性豐富,全縣共有高等植物293科1075屬3157種。每種植物都有它的價值,這就是金山銀山,開發潛力巨大。」
羅仲春是現代林業的探路人,是一位深受黨和人民尊重的林業科學家,是一位榮譽和著作等身、成果與人格熠熠生輝的長者。他一生筆耕不輟,用畢生的心智、夕陽的晚輝著寫了一摞摞觀察筆記和科考心得,把論文寫在了無限眷戀的崀山大地上,把智慧熔鑄在新寧發展的時代華章裡。
退休後的他仍然堅持深入田間地頭為科技富農竭智盡力。由於常年跋涉在潮溼陰暗的原始森林研究植物,他也落下了一身的職業病,尤其是這兩年年事已高,雙腿痛風和風溼關節炎讓他寸步難行,雖然不能去林業基地現場指導了,但是每天堅持寫植物日記這個習慣,哪怕是生病住院也從未間斷。
當記者問起為什麼要堅持寫植物日記時,羅仲春樸實的話語道出了他的心聲。
「作為一個老共產黨員,現在我還是始終記著當時向組織上的保證,誓言我還是要履行,前兩年還在下鄉,今年滿85了,現在身體不好動不了,但腦筋還清醒,所以我堅持寫日記,把一些我想要記的東西記下來,為後面的人繼續研究這些植物提供參考資料。儘量減少組織上的麻煩,能做一點貢獻就做一點。」
透過厚厚的書卷,一雙神採矍鑠的眼睛,每天都在植物的書籍裡求索徜徉,他的新書《植物生涯六十年》即將出版,對於新寧植物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羅仲春仍然在思考著。
▍圖文來源:崀山之聲 融媒體中心記者:李琦
▍商務合作:13100396071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新寧人【找信息】【發信息】,點擊「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