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動物身體顏色有個很大的作用就是偽裝。顏色和周圍的環境越貼合,就越有利於動物的生存。不過,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大部分的哺乳動物都是棕色、灰色等,即使在綠色的草原上,也並沒有綠色的哺乳動物。
相比較很多昆蟲依靠綠色的外表隱藏在環境中,哺乳動物確實顯得有些另類。這種鮮明的顏色對比不是很容易被天敵發現,為何哺乳動物沒有進化出綠色的外表?
我們可以肯定地是,哺乳動物能夠進化至今,並且能在生態中佔據一定的位置,它們身體的顏色顯然是適應環境的。那又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了沒有綠色的哺乳動物呢?
生物體的綠色色素來源大致有這兩種。一種是自己合成綠色色素,另一種是利用光的衍射,讓不同的顏色疊加在生物體表產生綠色的效果。在某些昆蟲和腔腸類中,自身合成綠色色素,就是它們常用的辦法,比如我們常見的螳螂、毛毛蟲等。
不過,哺乳動物自己卻不能合成綠色素。它們毛髮中的色素只有真黑素和褐黑素兩種,前者表現為黑色,後者表現為棕色或橙色。加上白化的基因,不如動物的毛髮大致也只能有黑、白、棕這3種顏色在調配了,比如灰色、褐色、茶色等。當然,綠色顯然是不會出現的。
在另一些動物身上,它們本身也並不會產生綠色素,但是卻能夠利用光的衍射作用,在其他動物的視覺細胞中反映出綠色。青蛙就是其中的代表。青蛙的體表色素為黃色,然而它特殊的結構卻能衍射藍光,兩者疊加就會產生綠色。
這種方式雖然巧妙,但對於哺乳動物來說卻先天不足。相比較鱗片或裸露的皮膚,哺乳動物的毛髮只有一層粗糙的毛鱗片,很難形成精細的微觀結構,對於可見光的幹涉和衍射能力不足,因此也失去了製造藍色的機會。
如果非要找出一種綠色的哺乳動物,那可能只有樹懶了。而它綠色的外表更多地其實還是歸功於微小的藻類。樹懶動作遲緩,常常數小時保持不動,因此才給了一些綠藻在其毛髮上安家的可能,也讓樹懶成為了一種特殊的綠色哺乳動物。
其實,現在哺乳動物身上的這種毛髮顏色正是它們的保護色,而根本不是所謂的綠色。這還要從不同動物的色覺細胞談起。色覺是由視錐細胞產生的,有幾種視錐細胞,就能看到幾種顏色。
人類的眼睛能夠感受到紅、綠、藍三種顏色,因此我們看到的花花世界都是由這三種顏色混合而來。而對於那些捕捉食草動物的生物,它們只能感受到兩種顏色,是典型的紅綠色盲。根本不能把綠色和其它顏色分辨開來。
但其實捕捉那些食草動物的獅子、獵豹、狐狸們都是天生的色盲。人的眼睛可以感受到紅綠藍三種顏色,其他哺乳動物卻只能感受到其中的綠色和藍色。這說明大多數哺乳動物看到的世界和人類眼中的世界並不一樣,它們並不能把綠色和其它顏色分辨開來。
在其他哺乳動物眼中,真實的場景可能是下圖這樣,這看起來是妥妥的保護色了吧。
總而言之,綠色對於哺乳動物來說並沒有絕對的進化優勢,人類只是利用自己的世界去揣摩其他哺乳動物眼中的世界罷了。適應自然的其實就是最好的~
往期回顧:
同樣都是大型貓科動物,為何獅子是群居,老虎卻是獨居?
非洲大蝸牛多可怕?物種入侵的另類,水泥都能吃,國人也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