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益峰
倒杖法,最先由唐朝地理師傅楊筠松提出,因其定穴有十二種方法,故又名十二杖法。
杖泛指棍棒,這裡是指古代風水師用來點穴放棺的標杆,上述倒杖十二法皆是楊筠松祖師根據山勢不同,進而根據來脈脈氣不同所採取的點穴放棺的大法。
研究地理者,要以實際為師傅,以鄉村已有的發墳為師傅,以研究現實的老墳為師傅,楊公在地理歷史上更多起到的是基礎理論的傳承的作用,很多專業的理論也有誤差,不能過於拘泥。比如後面的案例離杖,就是庸師愚蠢的行為,為頭號絕地。
伏地虎形,劉氏正三品按察使的曾祖墓,主山峻拔端正、落脈逶迤而下的山麓之地,此處脈氣不強不弱、不軟不硬,採用順杖
脈從中緩慢落下,順應龍脈來勢而立穴放棺,順杖
1、順杖
脈從中緩慢落下,宜順應龍脈來勢而立穴放棺,就是順杖。
脈緩中落用順杖,以便正受,謂之撞。穴如龍勢軟活,脈情逶迤,不籍饒減,陽來陰受,陰來陽提,直奔直送是也,要下砂逆關前案,特朝胎水,交結於前,大小橫過鎖斷,作福必大。然不可棺頭正頂其氣,恐氣衝腦散也。
仙人弓腳,劉氏後人發家上億,採用逆杖,脈氣直硬中衝,則側受穴山來脈而放棺
龍勢雄強,氣脈直硬,饒減轉跌,避煞葬吐,以旁求龍之倚穴
仙人弓腳穴,採用逆杖
2、逆杖
脈氣直硬中衝,則側受穴山來脈而放棺,為逆杖。逆者側倚受脈氣。
此杖法適合於選擇那些祖山聳拔清秀,而主山卻細嫩無脊,平淡無奇的穴位,不過它要求祖山與主山之間必須開闊無障,保持相當距離,即所謂」兩旁開睜、而不逼壓「。因為只有疏遠,才能使權充朝案的祖山不致喧賓奪主,對主山構成威脅。
脈急中衝用逆杖,以旁求龍之倚穴。如龍勢雄強,氣脈直硬,饒減轉跌,避煞葬吐,拂耳枕臂,挫急歸緩,斜倚直倚是也,要眾山拱固,眾水交結,明堂平正,四獸鹹備,作福甚速。
下水鯉魚形,李氏祖墳,脈氣短緩,氣聚山頂,縮脈受穴。巨大的石板頂上,微微開窩,出土乳結穴,李氏後人世代書香門第
氣聚山頂,縮脈受穴,縮杖
3、縮杖
脈氣短緩,氣聚山頂,縮脈受穴,宜山頂葬之,如人之百會穴也,為縮杖。此杖法多用在四周山勢過於挺拔,而來脈又不很強硬的情況下。
脈甚急,就頂扦蓋曰縮,有如柱頭之聚環頭者,謂之降煞穴,坐煞穴,寒桶漏穴是也。如四山高峻環抱,本山低纏而脈短,打開百會湊緊蓋,送拂頂鬥脈葬之,使之乘氣。要四獸齊備,並不孤露,主後跌斷復起,穴前明堂又有一泓真水者方結,否則粗氣未脫,八風交吹,必不吉也。
臥地獅子穴,來脈雄急,稍掘主土並高壘客土以扦墳,為頭號花假
近看臥地獅子穴,來脈雄急,宜稍離脈氣虛粘,在其平坦之處,並高壘客土以扦墳,為離杖。此穴為江西名師作品,花費巨大,為頭號花假之地。
遠看臥地獅子穴,雖然大勢很漂亮,葬法也是離杖,終究也是頭號絕地
側看臥地獅子穴,脈急難停、脫落平坦,採用離杖
4、離杖
來脈雄急,宜稍離脈氣虛粘,在其平坦之處,稍掘主土並高壘客土以扦墳,為離杖。
脫離來脈,遠處受穴。此法常用於龍脈頓跌,而龍砂、虎砂又遠離主山的情況下,如此點穴據說是因為脈急難停、脫落平坦,如蠶之脫繭、蟬之脫殼,形體雖在此而生氣別脫出於外也。其實真正的原因則在於主山立陡、龍虎遠衛,因而若離開來脈相當距離選擇穴位,既可收到綴杖效果,使主山不致壓抑,又可平衡其周邊關係,使穴位不至於過份臣服於後山而相對疏遠了左龍右虎與朝砂、案砂。
脈甚急就龍虛粘曰離,有如懸筆之垂珠滴者,謂之脫煞穴,拋穴,接穴,太陽影光穴,懸棺長鬣封是也。如龍勢雄猛,卸落平洋,結成盤珠,鋪氈展席,宜遙對來脈,壘土浮扦,高大為墳,便知聚氣須用客土堆成,要有微窩或草蛇灰線者方結,否則旺氣未平,必主災禍。
黃牛飲水穴,採用的是沒杖。任氏後人為從二品都察院副御史,陰來陽受、龍勢雄急、急落開窩、氣沉窩底,脈既深沉而來,則穴必深藏而受。
黃牛飲水穴,氣脈沉下而微茫,宜深挖金井葬之,沒杖
5、沒杖
氣脈沉下而微茫,宜深挖金井葬之,為沒杖。
形俯面飽用沒杖,如肥乳頑金,氣脈微茫,乘其所止,開金取水,闊理臺道,端正沉葬,謂之葬煞穴,卻不可錯認頑硬天罡以誤人。
陰來陽受、龍勢雄急、急落開窩、氣沉窩底,脈既深沉而來,則穴必深藏而受,故名沒杖。
所謂」陰來「是指山無凸形,多呈凹狀,猶如單人沙發,此穴多見之於山間小盆地,將穴位選在」窩底「即盆地的最低處,雖然不無壓抑之嫌,但在盆地過小,因而也難以使用綴杖、離杖的情況下,也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
6、穿杖
來脈短促,脈勢旁來,宜斜就來脈之勢而立穴放棺,如線穿針眼之狀,謂之穿杖。
形仰口小用穿杖,如瘦體削木,氣脈淺促,串其所來,取宛宛之中,鑿空穿入,側撞斜插,橫撞深插,謂之被煞穴,卻不可錯認欹斜掃蕩以誤人。
飛鷹打蛇,饒氏四品錦衣衛的祖墳,脈勢橫來而散漫,貼山脊實倚,重插,深插
飛鷹打蛇穴,葬得太深,所以後來穴後挖的水渠,對它毫無影響
山勢長而橫來,脈勢橫來而散漫,採用鬥杖
7、鬥杖
如山勢長而橫來,則脈勢橫來而散漫,宜把棺木貫腰架折,貼山脊實倚,重插,深插,此謂之鬥杖之法。
鬥杖,也叫犯杖,傷犯來脈,鑿山受穴。
山長橫體用鬥杖,如鬥斧眼,龍勢延袤,借堂收納,於後樂端正之中,前朝登對之所,貫腰架折,貼脊實倚,重插,深插,謂之馭煞,而拿扯牽弓,腕藍扳鞍之穴。
金蛇掛樹穴,嶽氏正五品知府的祖墳,採用截杖,三個長崗形山脈下延,準備定穴在中間山脈,但中間山脈盡頭又比兩邊山脈長,這樣龍虎砂就包不住,故把前面裁掉穴位退回龍虎之內
金蛇掛樹穴,截去穴前多餘之氣即吐出之舌,以受穴位
金蛇掛樹穴,立穴宜截去其多餘之氣,於舌根正中騎脊立穴
8、截杖
脈氣餘勢未住,上之點穴則脈急,下之點穴則脈弱,宜於脈氣緩急剛柔適中之處點穴,即是 截杖法。
山長直體用截杖,如騎馬脊,如氣脈不住,直卸前去,於稍停弱緩之處,四證有情之所,求覓微窩,隨脈騎截,依法造作,謂之攔煞,即直截橫截,騎龍斬關之穴是也。
截去穴前多餘之氣即吐出之舌,以受穴位。此種穴形的特徵是來脈兩水夾山、一水橫攔,呈長崗之形,左右雖為夾拱,卻難包其長吐之舌,故立穴宜截去其多餘之氣,於舌根正中騎脊立穴,這樣龍虎砂就包不住,故把前面裁掉穴位退回龍虎之內也。
明代十三陵之首的長陵,就用的是截杖。
曲尺鉗錘穴,採用對杖,許氏世代出能工巧匠。龍山來勢直昂而突然低跌
杖頭對準前後左右,取其四勢,登對而中心受穴,在龍真穴正、四勢平和
近看曲尺鉗錘穴
9、對杖
龍山來勢直昂而突然低跌,脈氣上剛而下柔,宜在山勢高低相接的折中之處立穴放棺,此謂之對仗之法。宜與截杖法區別,此山勢特點不同。
將杖頭對準前後左右,取其四勢,登對而中心受穴,在龍真穴正、四勢平和,可是落脈卻沒有」窩、鉗、乳、突「這些明顯的地貌特徵可資選擇的山間小盆地,用沒杖等法比較困難,只好對前後左右,以」天心十道「之法定穴,故名對杖。
上剛下柔,就剛柔交接處對脈中扦,故曰對。蓋居高則峻急,處卑則微軟,乃於高低相伐之所,乾濕暫判之間,平分緩急,剛柔相濟,中正對撞,隨勢裁成,使其得宜,謂之中聚撞穴。要左右相登,並無凹陷,穴情明白,生氣呈露方結,不然上洩下陡,難免土蟻之患。
仙人大坐形,龍山之勢強健,脈氣勁急,宜於山麓低緩處頂脈而粘,採用綴杖,元氏五品祖墳,父子三人登科
山勢強脈急,就山麓低緩處頂脈實粘,為綴杖
10、綴杖
龍山之勢強健,脈氣勁急,宜於山麓低緩處頂脈而粘,故曰綴杖。由於這種杖法有似綴扣於衣,故名綴杖
山勢強脈急,就山麓低緩處頂脈實粘,故曰綴。當脈則大鬥,脫脈則犯冷,乃於息氣已脫之前,勁氣既闌之後,稍離三尺,緩其悍急,使其衝和,謂之脫煞粘穴。要四獸皆低,並不凌壓,真氣滴落,眾水有情方結,不然脫氣失脈,難免泥水之患。
仰臥仙人穴,為頭號絕地。來脈剛險,脫脈而就局之葬法也,不宜掘主土,只宜脫脈而高壘客土葬之。此地過於造作,無穴造穴,這是無稽之談。後來東家很快醒悟,當地發家的墓地沒有這個模式的。
山勢剛急,落脈又險,堆頓高壘,積客土以受生氣,此地無穴,為頭號絕地。
11、頓杖
此脫脈而就局之葬法也,不宜掘主土,只宜脫脈而高壘客土葬之可也,注意與離杖法加以區別。離杖稍掘主土也,並落穴多在平洋之地。
頓者,堆頓高壘,積客土以受生氣,培假山以配局,指來脈剛險,另堆客土配局立穴放棺之法也。山勢剛急,落脈又險,如勉強就腳鬥煞衝撞而葬,必犯急射之兇,葬後人財兩耗,不吉也,宜用頓杖之法可免其兇。
頭號絕地,飛鷹打蛇,為江南某名師的作品。採用開杖,脈氣直硬剛險而帶煞氣,稍偏離來脈,而旁邊點穴放棺之法,實為無稽之談。
山脊如刃、如勢直衝、當頭有殺,宜稍偏離來脈點穴放棺,無論如何,也是頭號絕地。
閃開山脊線(即脈氣),在其兩側點穴,雖然造法很漂亮,實際上是害人的。縱觀太行山發家的墓地,上萬個,沒有見到一個這樣的樣子。這種新創的模式,只能拿東家做實驗,十有八九,很難成功,多是頭號絕地。
12、開杖
脈氣直硬剛險而帶煞氣,山脊如刃、如勢直衝、當頭有殺,宜稍偏離來脈,而旁邊點穴放棺之法,謂之開杖。而逆杖之法,則是龍勢聳拔,氣峻雄急 則斜倚脈而放棺之法。閃開山脊線(即脈氣),在其兩側點穴,為直來取斜的原理。
開者,龍勢直衝當頭,有煞對頂,中分其脈,兩邊受穴,分開一脈而作兩穴,脫中煞而傍脈倚穴者也。如果穴場山脈直硬,則龍脈氣硬,宜稍離脈氣而放棺也。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