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領域,卡方檢驗是最為常用的統計方法,可用於研究定類數據和定類數據的關係情況。比如研究吸菸與不吸菸的人患支氣管炎的概率是否有差別?
但如果其中一個變量是等級數據時,很多人依然習慣性地使用卡方檢驗。比如研究兩種藥物對支氣管炎的療效對比。其中療效分為四個水平(治癒、顯效、有效、無效),用卡方檢驗只能反映變量之間是否有無差異,當出現差異性時,無法進一步比較各層次的水平情況。
這種情況下,可以選擇方差非參數檢驗的秩和檢驗進行分析。或者在醫學上,還有一種非參數檢驗方法叫做Ridit分析,也可用於定類數據與定量(等級)數據之間的差異性。本文將重點介紹Ridit分析。

原理說明
Ridit分析在醫學研究中使用較為廣泛。其功能與非參數檢驗類似,但原理上有著很大的區別,Ridit的原理在於將等級數據『轉化』成連續數據即得到Ridit值,然後對比Ridit值的差異性,『轉化』時涉及兩種方式:一種是將「求和」作為參照值,另外一種是將「最大值」作為參照值。一般情況下,如果說某組數數據非常明顯的多,則使用「最大值」方式,其它情況下建議使用「求和」方式。
案例應用
1、背景
當前研究兩種藥物(分別是複方江剪刀草(1)與膽麻片(2))對於慢性氣管炎療效的差異性,其中療效分為四個水平分別是無效(1)、數好轉(2)、顯著好轉(3)、控制(4),共收集3424例數據。

上文中提到過,Ridit分析的第一步首先要選擇一個參照組,得出更登記的Ridit值。從上圖來看,收集到的樣本中,使用第一種治療方式治療的人明顯多於第二種。因此選擇「最大值」參照組方式更適合。
2、操作步驟

放入對應的分析項以及權重項,參照組選擇'最大值',點擊『開始Ridit分析』。
3、結果分析

首先分析是否呈現出顯著性(P值小於0.05或0.01),由上圖可知,治療方式對於療效呈現出顯著性(z=-4.097, p=0.000<0.05),意味著不同治療方式組別對於療效呈現出差異性。
當分析呈現出顯著性差異時,可通過平均Ridit值結合箱線圖來對比具體的差異情況。
具體分析可知:使用膽麻片治療的效果平均Ridit值(0.62)會明顯高於的複方江剪刀草的平均Ridit值(0.497)。箱線圖也可以清晰地看到第一組的Ridit值,明顯低於組別2的平均Ridit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