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魚體長在30至40釐米之間(平均35釐米),成年後的平均體重為1.58公斤。儘管該物種有很多變種,但野生型為深綠色/棕色,側面帶有橙色,紅色和黃色的不同標記。它們在背鰭底部有特徵性的卵泡,呈黑色,橙色和紅色輪廓,在肛門鰭底部具有較淺的垂直標記。扇狀鰭片呈淺色,邊緣呈淺色。眼睛是黑色的,輪廓是紅色,嘴唇厚而有肉質感,它們具有麗魚科魚的特徵,在鼻子的兩側各有一個鼻孔,並具有咽頜。
地圖魚飼養容易,對水質要求不高,捕食敏捷,喜食動物性活餌,也可投餵人工飼料,食量和排洩量較大,飼養時應注意保持其水質乾淨,脾氣也不太好,常與招財鸚鵡七星等混養。
地圖魚原產於南美洲,遍布整個亞馬遜河和奧裡諾科河以及支流。這些流域由阿根廷,巴西,哥倫比亞,巴拉圭,秘魯,烏拉圭和委內瑞拉組成。在蘇利南和法屬蓋亞那的部分地區也發現了地圖魚。
它們的棲息地位於淺,平靜,淡水的河流或盆地中。居住環境的水的pH值(6-8),硬度適中,熱帶溫度為22-25攝氏度。由於它們主要是底棲動物和飼養者,因此它們生活在底泥或沙質的地區。
該物種有許多變種,已經繁育並引入了南亞,北美洲和中美洲以及非洲。地圖魚已經在佛羅裡達用作食用魚,並且是常見的水族館魚。
地圖魚是一夫一妻制的物種,在14個月大左右時性成熟。由於具有性別單一性,因此在產卵之前出現繁殖管時,很容易區分雄性和雌性。雌性的管子短而寬,尖端平坦,而雄性的管子又長又細,彎曲和尖銳。雙方將在產卵管出現後的48小時內產卵。
當雙方準備好產卵時,它們的顏色會變深,並開始與側面振動/晃動以及張開的腮一起運動,並從鰭中散開(谷歌翻譯,沒養過地圖魚理解不了)。在產卵之前,雄性和雌性都會擦去所有碎片來清理現場,通常是在巖石的平坦表面上。清潔過程可能需要數天甚至數周。
雌性通過多次越過巖石產下第一個卵,然後雄性越過卵。這個過程持續約3個小時,在大約15.4釐米的區域中形成一排排卵。
當地圖魚達到性/性腺成熟時,它們大約14個月大,長15.24-25.4cm。一年內,有3-4個生殖周期,每個周期生產約300-3,000個卵。卵的數量取決於雌性的大小。較小的雌性產卵300-500卵,而較大的雌性卵產卵約2500-3,000。單個地圖魚的活躍繁殖期約為9-10年。
雄性和雌性都清潔產卵的場地。產卵取決於溫度,發生在溫度高於25攝氏度的較溫暖月份。卵易碎,淺色,橢圓形,沉底粘在石頭表面。它們卵黃較大,卵白質空間較小。在大多數非遷徙物種中都發現了地圖魚卵的特徵。地圖魚帶幼魚差不多持續一年時間,一些魚將繼續彼此繁殖。
地圖魚幼魚顯然受到父母的照顧。雄性和雌性一起清潔產卵的地方,並在孵化前後護卵。雌魚對著魚卵煽動魚鰭,以防止積聚雜物,然後將它們張口,用抗菌粘液覆蓋它們。父母不吃未受精的卵。2-3天之內卵會孵化,但會因分泌物而粘在巖石表面。一兩天後,父母將重新排列胚胎並將它們移入沙窩中。在接下來的5-7天之內,它們將被第二次或第三次移動。即使他們能夠自由遊泳,幼魚還是會緊緊跟隨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