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研究人的創造思維的會議上,日本創造學家村上信雄走上主席臺,拿出一個曲別針,提出一個問題:「這些曲別針有多少用途?」
當時在場的一位中國學者說,有30多種。而村上信雄自己證明有300多種,大家為他熱烈鼓掌。
這時臺下有人遞上來一個條子,條上寫道:「我明天將發表一個觀點,證明這個曲別針可以有億萬用途。」這個人叫許國泰,他提出的方案後來被稱為「魔球現象」。
根據他的論證,曲別針由於相同的質量,可以做各種法碼;作為一個金屬物,可以和各種酸類及其他的化學物質產生不知多少種反應;曲別針可以變成1、2、3、4、5、6、7、8、9和加減乘除符號,可以變成英文、拉丁文、俄文字母,甚至天下所有語言能夠表達的東西都可以用曲別針表示……
許多人之所以沒有想到曲別針如此多的用途,是因為在他們的視野和心理上存在局限,受到某種物體的通常用途的束縛。
在生活中,一個人對某種物體的通常用途越熟悉,就越難發現這種物體在其他方面的新功能。比如:發卡是女同學用來卡頭髮的,所以有些人想不到它可以充當螺絲刀擰螺絲釘;尺子是用來測量物體長度的,有些人則想不到它還可以做教鞭和指揮棒;有些人手中有尺子則能測量物體的長度,沒有尺子則完不成任務,等等。這些都是受物體的一般固定功能所限,不能變化思考的結果。
功能固著心理使人在遇到特殊情況,而常規工具又不足的情況下,難以解決問題。而克服功能固著心理,能消除一個人對物體用途方面的呆板、機械的認識,對物體的用途認識更豐富、更全面,思維變得更靈活和敏捷。
比如,有時你要搬動一個家具,需要測量一下屋裡某個部分的空間是否能容得下它,但是手頭沒有尺子,這時你可以利用其他的東西當尺子用,比如一根繩子、帶子或一個畫框進行測量。還比如,頭上撞了個包,你知道用冰水袋敷可以更快消腫,而最簡單的方法是:買一塊雪糕,把雪糕袋敷在腦袋上。還比如,凡士林是用來滋潤皮膚的,但因其有油性,如果門鈕鏽了,開關門吱吱作響,可以在上面抹點凡士林潤滑一下。
在生產中,有時也需要克服功能固著心理來解決問題。
有一次,德國化學家李比希去英國考察,到一家工廠參觀繪畫顏料「柏林藍」的配製過程。他看見工人們先用藥水煮動物的血和皮,調製成「柏林藍」的原料,然後把原料溶液放在鐵鍋裡煮,並用鐵棍長時間攪拌,邊攪邊把鐵鍋搗得卡卡響。對此他感到很奇怪。
一個工頭向他解釋道:「攪拌鍋裡的溶液時,一定要用鐵棍攪,而且發出的聲音越大,『柏林藍』的質量越好。」
李比希想了想,笑道:「不需要這樣攪,只要在『柏林藍』原料裡加點含鐵的化合物就行了。用鐵棍使勁磨蹭,無非是把鍋上的鐵屑蹭下來,使它與原料化合成『柏林藍』。這樣雖然也行,但是太浪費時間啦!」
只想到鐵棍的攪拌作用,而想不到鐵屑所產生的化學作用,也是功能固著心理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