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俗語文化和民俗文化一直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即俗語之中包含著祖先民俗的智慧,而民俗文化經過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演變又能夠為俗語寶庫之中增加新的元素。在過去農村老一輩之中一直盛傳說:遇到七十歲或者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來家中做客,不要讓他在家中過夜,遇到八十歲或者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來家中做客,吃飯的時候不要給他準備。那這裡面到底有什麼講究呢?
七十不留宿的來歷
中國民間有一句俗語說,五十歲活年年,六十歲活月月,七十歲活天天,八十歲活時時。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老人在五十歲以後就沒有多少時間可活了,基本上可以按年算了,六十歲以後就只能按月活了,七十歲就去世就真的是指日可待了,而八十歲的老人在古達社會本來就不多,很有可能隨時去世。
這是因為在中國古代社會生產力不發達,那個時候經常打仗,各種天災人禍,疾病也是頻頻發生,所以古代老百姓的壽命根本就不長,平均壽命就是四五十歲,和現在的七八十歲平均年紀根本就不能比。所以在那個時候流傳出了許多諺語說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
七十不留宿指的是在那個生產力不發達的時候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上了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不允許被留在別人家過夜。因為上了七十歲的老人身體一般都不好,而古代社會的醫療條件又是十分的有限,萬一這個老人身體之中有什麼疾病,或者突然去世的話那這個責任誰來負,你說不是你害死的,可是死在你家裡,你就真的能擺脫干係嗎?
在古代那種以孝道和尊敬老人傳家的時代,大臣之中超過七十歲的都可以拿著拐杖上殿了,而民間七十歲的老人雖然沒有這麼好的待遇,但也是每給基層官府保護的對象,因為長壽老人一直是被統治者看成是國家盛世的一個標準,一個超過七十歲的長壽老人不明不白的死在你的家裡,肯定會受到老人家庭和官府以及社會的追責,所以在過去的農村之中,一般很少有人會讓超過七十歲的老人留在自己的家中過夜。其實是保護自己的一個體現,感情深是另外一個方面,但這個責任卻是中國小農家庭所承受不起的。
八十不留飯的現實原因
八十不留飯指的是達到八十歲的老人去同村或者別人家做客可以。但主人家一般在吃飯的時間都不會給他留飯,這裡面一方面是因為古代那個時候糧食十分緊張,本來一家人吃飯就已經是極限了,如果這次給這個老人供飯了的話,那以後其他不能從事勞動的老人再來自己家玩耍吃飯,自己的家庭能夠承受得起嗎?
肯定是不能的,每給他們免費供一次飯,就意味著自己家裡要挨一次餓。而另外一個方面也是催促這個八十歲的老人快點離開的暗示,古代社會之中一向就有著吃飯送客的習慣,因為不留飯的話,就是暗示你快點離開,八十歲雖然是古代社會的壽星,可是活了這麼久,難免身體之中沒有什麼突發性疾病,主人家可以接受你來走親訪友,但接受不了你長時間玩耍而突然在自己家中去世,這樣的事情在過去的一些農村之中經常發生,就是因為弄不清老人的死因而使得兩個家庭之間反目成仇的事情數不勝數。
老人七八十歲以後早就已經失去了勞動能力,在哪個生產力不發達的時代,一些有孝心的家庭還會感念養育之恩而供養老人,但更多的是子女之間互相推卸對老人的養老,他大家都覺得沒有勞動能力的老人就是一個負擔,在活著的時候子女互相推卸養老的責任,可是如果老人突然死在某一個人的家裡,那他們又會變換一副嘴臉,恨不得從這個家中多勒索一些錢財。所以到農村之中形成了部給八十歲老人留飯的規矩,實際上是中國農民對於生活經驗的總結啊!所以每次有這種事情發生的時候,老一輩的人都會把這件事情說上很久,就是為了讓我們記得更深刻。
總結
現在的我們早已經過上了小康生活,農村之中的絕大多數人再也不用為吃不吃得飽飯而擔心了。而老年人的地位在社會之中也越來越高,整個中國的人均年紀已經到了七十多歲,現在的長壽都是以九十歲和八十歲開始起步了,整個社會的醫療條件再也不是過去能比擬的了,城市之中到處都是乾淨衛生的社區醫院,農村之中也有著基本保障的村衛生所。
老年人的娛樂設備也多了很多,各種突發狀況也能夠通過一個120解決,所以作為廣大農村之中農村人,我們也得移風易俗,不能再拿過去那種「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的待客習慣來接客了。這樣只會被人罵小氣,但對於身體不好,有危急疾病的老人我們也不能大意。必須妥善對待,這才是為人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