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七十不製衣。
這句俗諺在清代廷枚的《古諺閒談》中有所記載,清代之前流傳許久。
意思與字面看起來也一樣。
人到五十歲就別想著造房子了,到了六十歲別想著種樹了,而七十歲不適合再做衣服。
五十不造屋。
過去與現在不同,過去尤其是農村地區,家家戶戶的房屋幾乎都是自己家裡人親自動手去修建的,條件好點的可能會請人來幫個忙而已。
造房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僅僅是花錢,更加費工費神。
五十歲,已經半百的年齡,以前的普遍平均壽命就不是很長,能夠活到五十歲其實也沒有那麼常見,有是有,但比較少。
而且到了五十歲的時候,身體已經不太好了。
造房子這種事情,不僅費神而且消耗體力,在過去對於五十歲的人來說,實在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沒必要去做。
再者,五十歲的時候應該已經兒孫滿堂,就算造房子也用不著親自動手,兒孫按理應該去贍養家裡的老人了。
六十不種樹。
有句老話叫做,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自己這一代栽樹,其實不太能得到什麼好處,主要還是造福後代,所以古代將享受祖輩恩惠的稱作「恩蔭」。
種樹的確是有利於子孫的好事,但也要量力而行,種樹看著簡單,其實不然。
在種樹的時候,不僅要去挖土、鬆土、施肥等等,還要隨時小心呵護,這樣才能夠保證種下去的樹苗可以存活下來,一點不能放鬆。
而種樹需要上山,需要頻繁彎腰,這對於六十歲的人來說是很難的事情。
老年人的身體本來就不好,尤其是骨頭都已經脆了,稍有不慎就可能扭到腰,造成骨骼的各種損傷,也很不容易復原。
如果種樹的話,最好還是趁著年輕的時候,等到六十歲再去種樹,其實對自己是個很大的麻煩事了,最好不要。
七十不製衣。
家裡有老人的應該都見過老人做衣服或者縫補的時候。
老人家上了年紀之後,穿針引線是很麻煩的事情,因為那時候視力衰退,尤其是老花眼,也就是遠視眼,近處的事物根本看不清楚。
過去沒有電燈的時代,只能靠著燭火油燈照明,白天是沒什麼工夫縫補的,只有晚上,但晚上原本視線就不好,挑燈縫補更糟糕。
七十歲的年紀,要是還去做縫補針線活,不僅傷眼睛,而且還很容易傷到自己,所以到了這個年紀也不必要再去做這些。
就算是現在,七十歲其實也是高壽了,就更別說是過去,這個年紀自當有兒孫們來孝敬,家裡的老人辛勞了一輩子,也不需要再去勞神。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作為後人,更該體貼孝敬長輩。
無論是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還是七十不製衣,都是說年紀增長之後,身體每況愈下,家裡的子嗣後人更該照顧老人,不能讓他們過多操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