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設計創意到科技智能,從嚴謹學術到百變商業,跨界可以擦出怎樣的火花?11月27日,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攜手特贊,共同開啟了「特贊開放日」活動。這是一次跨界探討,更是一場設計與科技的頭腦盛宴。特贊創始人、CEO範凌,藝術學院黨委書記趙菡,以及來自特贊、藝術學院與信息學院的200餘位師生共同參加了此次活動。
特贊創始人及CEO範凌從特贊的創業故事出發,分享了特贊是如何用科技賦能商業和社會的想像力。「每次技術的革命,都會帶來一次設計的機會。設計這個詞從無到有,事實上是來自於生產。」從四次工業革命出發,範凌講述了每次技術變革所帶來的不同創新。談到藝術與技術之間的關係,他講到,所謂科技賦能想像力,不是科技取代想像力,而是科技賦能想像力。基於此,特贊開啟了一個數位化的創意的基建,將創意的能力聚合成一個平臺,最終將創意內容在雲端流轉起來。
科技和想像力還有哪些碰撞?信息學院林家駿教授與範凌圍繞設計智能,對它的概念、人才培養、技術發展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兩位專家鼓勵大家在追求經濟上的報酬的同時,也要兼顧國家的發展,要做有經濟效益、有情懷的設計。
特贊技術VP胡修涵以「設計中的科技」為題,從技術的視角出發,向同學們講述了如何把數據與內容技術相結合,比如特贊正在做的一些嘗試,自己畫好一個手繪草稿,找到對應的風格或元素,讓人工智慧把手稿真正變成一個完整的創意。「任何人工智慧都應該以人為本,解決與人協作的問題,這樣的人工智慧研究是非常有價值的。」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會對人類和人工智慧的關係有更多思考,我們該如何更好地適應這個時代呢?藝術學院蔣葦老師與胡修涵共同探討了設計師與人工智慧之間的關係。一方面,設計師可以把重複性高、低水平的工作用人工智慧或機器來代替;另一方面,對於設計師來說,這也相當於將創意部分「提純」,更強調純粹的創造力了。人工智慧的發展,並不能替代創造力,「創意的生命力永遠存在創作者心中」。
特贊設計人工智慧實驗室的成員陸美希從DAM、創意方平臺、智能生成三個方面,講述了實驗室是如何進行數字資產管理、聯結客戶與創意方、營銷投放素材的。實驗室成員卓京港講述了如何通過真正的人工智慧算法替代設計模板,以及正在做的用人工智慧方法替代創意的探索。
「創意的能量在當下的環境裡,正在以核爆的級數被放大。」想像力實驗室負責人屠軼明以「數據驅動的創意」為題,分享了如何去創作未來。除了創作觀,屠軼明特別強調了數據觀——用數據匹配創意資源、用數據管理創意內容、用數據放大創意規模。
創意和數位化的共同進化將是持續糾纏和持續探索的話題。信息學院周家樂老師、藝術學院蔣正清老師和屠軼明在圓桌討論中,深入探討了如何讓數據在助力想像力的同時,避免數據禁錮住想像力。
特贊產品總監姜明蕾講解了to C 產品(to consumer)與to B 產品(to business)的區別。她談到,「to C 產品兼具個性化用戶體驗、情感化的設計等特點,對to B 產品而言,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幫助用戶提高效率,更好地工作。因此,需要以任務為中心,運用模塊化設計,精簡產品任務,做到協作鏈路透明清晰。」她建議同學們,做產品設計需要具有同理心,敢於挖掘本質並且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科技與設計相互交叉的結果正是通過最終的產品來呈現的。藝術學院章彰老師與姜明蕾共同探討了更多關於產品設計的內涵,「產品設計的內涵就像是一個金字塔,最基礎是美觀上的滿足感,往上就是商業性的體現,越往上產品所承載的社會價值或社會因素就會越來越多。」
「職業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活動最後,特贊的三位產品經理分享了自己的擇業觀和就業觀,幫助同學們在未來的發展中制定更適合自己的職業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