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在與毒品鬥爭,還是在努力擺脫孤獨?
《毒。誡》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與毒品有關的浪子回頭的故事。劉青雲飾演茅躉華,與自己的兩個小弟,林家棟飾演的喇叭和張晉飾演的貓仔都是九龍城的混混,同時也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毒癮。
最近剛好看了一個TED關於毒品的演講,結合電影給大家分享一下現在世界關於毒癮的不同看法。
每一個人吸毒的原因都是不同的,電影中沒有明確的講述為什麼茅躉華與自己的兩個小弟在混社會的過程中會染上毒癮。但是他們與古天樂飾演的哈雷形成了對比,哈雷也是九龍城寨中的一個老大,同樣幹著黃賭毒的勾當,卻沒有染上吸毒的惡習。
不管在什麼國家,混混都是被社會看低的一個行當。茅躉華一夥吸毒的原因應該源自於此,在一個被社會排擠的群體中,他們特別容易染上不良的嗜好。這些群體都有著一個共同境遇,那就是孤獨。你可能會問,如果真是那樣,為什麼有很多混社會的人士並沒有吸毒?
吸毒只是他們不良嗜好的一種,有可能是為了逃避現實,畢竟沒有人比他們更了解自己被社會看待的眼光;也有可能為了緩解壓力,整日的打打殺殺、天天提心弔膽。為了讓這些不愉快的時間過得更快,他們一部分選擇了吸毒,還有一部分人選擇了嫖娼、賭博、嗜酒成性,或者就是暴力成癮、天天打架。影片中的哈雷雖然不吸毒,但是對女人似乎有特別的追求。如果有人告訴你自己身邊一個帶有黑社會色彩人士,沒有任何的不良嗜好,每天餵馬、劈柴、週遊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你也絕對不會相信。
在影片中吸毒人數較少的群體是警察、醫生、老師等擁有著尋常職業的群體,對於他們來說,工作、親人、愛人、朋友才是生命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不管這些在他們心中佔了多少分量,至少心中的天平已經讓他們遠離了毒品。換句話說就是他們無法承受生活狀態的慰寄不需要從毒品中得來。
茅躉華因販賣毒品等罪名被關進了監獄,出獄後的他受到了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看到吸毒者在自己面前死去,也看到了曾經的吸毒者加入了戒毒組織在幫助他人。對於茅躉華來說,看到了生命的不同行進方向,以前打打殺殺的生活不一定就是自己的宿命,人是可以選擇的。
茅躉華不僅自己前去戒毒,還拉上了自己的好兄弟喇叭與貓仔,並且投身於幫助吸毒者戒毒的公益事業之中。他們都成功的擺脫了毒癮,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貓仔雖然得了癌症,但是戒毒後的這段時間對他來說十分珍貴,如同重生了一般。
我們從小學就開始不同程度的抵製毒品的學習,記得那時候學校會組織我們去當地的廣場,支起來很多帳篷,在裡面繪聲繪色的播放著抵製毒品的宣傳片,或者那些吸毒者的慘狀、對自己後代的影響。一個非常關鍵的概念在我們心中扎了根,那就是毒品是戒不掉的。
對於毒品的危害沒有人會質疑,長期的吸食毒品會導致免疫系統喪失功能,還會對身體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可是毒品被戒掉並不是不可能。在這裡指的是大多數人,總會有那些冥頑不靈之輩。
如果連續半個月,每天吸食毒品兩到三次,生理上造成了依賴,在以往的經驗中便會成為終身性的毒癮。但是有很多因為嚴重疾病經歷過手術的患者,在術後為了緩解傷痛,需要每天注射多次嗎啡,並且可能持續一個月之久,他們出院後並沒有產生藥物的依賴。要知道毒販子怎麼也會在毒品裡摻點雜質,醫院用的可都是最純的。
人們對於毒品戒不掉的認識源自於70年代的一個老鼠實驗。準備一個籠子,將老鼠放在裡面,準備的水源有兩處,分別時摻有毒品的水與乾淨的水,老鼠在這種情況下只喝摻有毒品的水。經過反覆試驗,人們開始認為毒癮是一種依賴性的癌症。
這個實驗在現在被一個加拿大的心理學家布魯斯.亞歷山大所懷疑,他認為老鼠只喝帶有毒品的水源是因為密閉的環境。老鼠與人類一樣,也屬於群居類的動物,長時間的孤獨也會讓他們選擇在健康與慰寄中選擇後者。之後這位學者搞了一群老鼠,弄得有山有水、環境適宜、糧食充足,水源同樣是乾淨的水與摻有毒品的水,一段時間後沒有一隻老鼠對摻有毒品的水上癮,只有1%被其他老鼠隔離的老鼠才會去引用毒水。
《毒。誡》的導演不知道是否了解這個實驗,在片中茅躉華最開始吸毒也是因為自己在社會中扮演者被孤立的角色。出獄後他接觸了戒毒救助組織,在找到能夠接納自己的團體之後,茅躉華本有機會離開戒毒中心,但是那份嚮往美好生活的態度讓他選擇了堅持。毒品作為一種精神類的藥物,能夠控制住它也只有人們的意志。
很多人也許會問,一部電影加上老鼠的實驗,是不足以作為毒品可以被戒掉的證據。還有一個與老鼠試驗有著同樣背景的人類經歷,那就是越戰。在越南戰場上的美國士兵就像是在牢籠裡被孤立的老鼠,當時90%的士兵都有不同程度的毒品濫用。但是當他們回到美國,經過跟蹤調查95%的停止了吸食毒品,沒有特意去戒掉,就是單純的不吸了。
電影中的茅躉華在投身於戒毒中心工作之後,同時還幫助了哈雷的弟弟戒毒,這個戒毒的群體在茅躉華的幫助下影響力越來越大,幫助了更多的人戒掉了毒癮,給他們找到了工作、重新被社會所接納。
在戒毒活動中,利用關心和接納的方式取得成果最好的地區當屬葡萄牙了。在二戰後,葡萄牙有10%的人都在不同程度的吸食毒品,大麻、病毒、海洛因、嗎啡等等等等。在早期的對策中,葡萄牙首先選擇的是孤立與懲罰的政策,雖然吸毒的人群沒有增長,但是絲毫沒有下降。直到一個首相出現,將使用毒品合法化,並且將所有當時用來懲罰與孤立的資金投入到了關心與接納吸毒者的工作中,15年之後,葡萄牙的吸毒人數下降了50%,並且還在持續下降。
電影中茅躉華的兩個兄弟,喇叭戒毒後去了電視臺工作,並且愛上了這份工作、做得越來越好;貓仔戒毒後寧願去醫院成為幫病人換洗尿布的護工,也不願意回到之前打打殺殺、吸毒成癮的生活。與美國戰後的士兵和葡萄牙的吸毒人群一樣,他們只要有更好的選擇,絕大多數人都不會讓毒品侵蝕自己的生命和家人朋友的信任。
在我個人眼中,最值得我們關切的是那些未成年人,因為好奇、無知,或者被他人利用、陷害染上毒品。如果法律規定了未成年人不得適用死刑,那麼也不要在社會上對他們的心理做出終結性的懲罰。每當我們看到吸毒者,自己反思永遠不要沾染這些東西的時候,就應當明白,有些吸毒者也不願意自己生活在這種境遇之中。
一個成熟完善的社會並不是將不好人群孤立、將他們趕出去,而是用包容和關心去把他們拉回正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