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96歲老教授仍為英語教育孜孜耕耘:只要活著,就要工作

2020-12-05 澎湃新聞
著名外語教育專家,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陳琳 金正波 圖

「我的教學生涯中,上課和講座時,從來都是站立著。我希望我的遺骨也永遠站立著,繼續為我國的教育事業服務!」

2012年,90歲高齡的陳琳腰疾復發,在醫院做手術時,曾立下「遺囑」:「停止呼吸後,立即將角膜等取下,交給北醫三院備用;將心、肺、肝、腎等製成標本,立在實驗室供展示及教學之用。」

幸運的是他戰勝了病魔,挺了過來!但字字句句感人肺腑、令人動容,寫滿了一位老共產黨員將一切奉獻給教育事業的決心和勇氣。

陳琳是我國著名外語教育專家,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1922年出生,如今96歲高齡的他依然在英語教育領域孜孜耕耘、默默奉獻。

「今生來世都想從事教師這份職業」

「今生來世都想從事教師這份職業,因為做教師能接觸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整天和年輕人在一起,會發現自己也很年輕。」說起為什麼當老師,滿頭白髮的陳琳笑得爽朗,答得乾脆。

從1948年在南京金陵大學擔任英語助教,到1950年進入北京外國語學校(現北京外國語大學)任教至今,陳琳在外語教育事業中已耕耘70載。

熟悉陳琳的同行和學生都知道,他上課始終秉持三個「Up」:無論什麼時候,上課始終「Stand Up」;一定要有激情,聲音要大,即「Speak Up」;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自己的講課,到時間了一定要「Shut Up」。率先垂範,嚴於律己。這份始終如一的執著、激情和操守,讓他贏得了師友的信賴、學生的尊敬。

「陳老師的課總是風趣幽默,學生聽得進去,學得深入。」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教師李今朝說,他不照本宣科,總能獨闢蹊徑,即興教唱英文歌曲,外國故事娓娓道來,深受學生歡迎。

聊起陳琳老師,李今朝有說不完的故事。1988年,海南省剛設立不久,亟須外語人才。北京外國語大學決定在海南設立外語分院,陳琳帶著幾位老師初到海南,擠在窄小的教室裡開展培訓外語人才的工作。條件艱苦,但已經60多歲的陳琳從不叫累,全身心投入。白天上完課,晚上還去家訪,對學生進行義務學業輔導。

「今年是分院設立30周年,一些海南的學生專程來北京看望陳老師。」李今朝說,雖然分院只存在了幾年,陳老師卻和學生們結下了深厚情誼。

課堂之外,陳琳還積極支教。「80年代初期,陳老師帶著我們去黑龍江、新疆等邊遠地區,給當地中學英語老師培訓。」北京外國語大學退休教師張耘說,年輕老師學習熱情高,一位老師為了學好英語,把一本字典都翻爛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位當年聽過陳老師英語課的學生,如今已是國外一所著名大學的副校長。多年後,他見到陳琳教授,依然激動得熱淚盈眶,動情地說:「陳老師,是您當年的英語啟蒙成就了我今天的事業!」

「編寫教材是一件開創性工作,難度大意義也大」

陳琳不僅堅守三尺講臺,還一直致力於英語大眾化普及,為推動中國外語教育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1956年,陳琳受教育部委託,參與編寫新中國第一部全國大學英語專業通用英語教材《大學英語》,改變了此前只能從蘇聯引進英語教材的局面。陳琳說:「編寫教材是一件開創性工作,難度大意義也大。不僅要選用合適的英文作品,還要把中國故事翻譯成英文。」

「1961年,我開始主持供全國使用的英、俄、德、法、西、阿拉伯六語種的『一條龍』式教材編撰工作,涵蓋小學、初中、高中的各個階段。」 對於編寫外語教材,陳琳依然記憶猶新。1999年,他又主持國家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標準》的研製,並編寫了我國第一套依據國家《英語課程標準》的小、初、高英語教材。

「他致力於外語教材普及,為我國外語教材樹標立本……奠定了中國英語教材的基礎。」教育部在授予陳琳「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的決定中如此評價。

除了嘔心瀝血編寫教材之外,他還第一次把英語課堂搬上了電視螢屏。改革開放之初,由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同時播出《廣播電視英語課程》。陳琳擔任該節目的主講人,從1978年直至1983年,先後講授了5年。

「節目滿足當時改革開放新形勢發展和全國人民對外語學習的需求,一經播出,在全國掀起了英語學習的熱潮。」張耘記得,陳琳在螢屏前講課風趣幽默,成了一位名氣不小的「明星」。

此外,陳琳還為申辦2008年北京奧運、公共場所英語標識制定作出貢獻:擔任2008年第二十九屆奧運會中國奧組委外語顧問,成為北京市年齡最大的志願者之一;參與編寫《北京市地方標準〈組織機構、職務職稱英文譯法通則〉》《北京市地方標準〈公共場所雙語標識英文譯法〉》等規範性文件,為北京市公共場所英語標識提供了標準。

「只要活著,就要工作」

「最近,主要忙於主持修訂一套外研社出版的高中英語教材。」陳琳聲音洪亮地說,擔任這套教材的總主編,責任很大,爭取按照新課程標準把教材修訂好。

陳琳老師家中的書桌放著各類報紙、教材和外文書籍,每天都會伏案工作一會兒。他常常自嘲,自己是「退而不休」。

在離休後的幾十年裡,陳琳反而更加忙碌。他有一個特製的「月曆」,將每一天都安排了詳細的工作內容,小字密密麻麻,但一目了然。前些年,他常常是上午剛從外地回來,中午有一場外語講座,晚上可能還得參加學術會議,有時候直至深夜才能回家休息,次日清晨就要起床,開始新一天的忙碌。

雖然年事已高,但陳琳仍然筆耕不輟,近年來連續在報刊撰文,闡述其外語教育改革思想。2009年,陳琳撰寫《從戰略高度以科學發展觀規劃我國外語教育》一文,建言很有現實針對性;2017年,《新時代需要科學、系統、完整的語言政策》提出踐行「一帶一路」倡議,急需一套科學、系統、完整的語言政策……「只要活著,就要工作。我要爭當百歲教書匠!」陳琳說。

1997年,獲得全國科教興國貢獻獎;2009年,被選為「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風雲人物」;2018年,獲得「全國優秀教師」稱號等。「在我眼中他是永遠年輕的拼命三郎,是永不止步、德高望重的教育專家。」張耘從心底裡佩服陳琳。

濃厚的家國情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陳琳要將一生都奉獻給外語教育事業。「是黨的教育使我成為一名人民教師,使我有機會在教育戰線上貢獻力量。」他謙虛地說。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他的信條。從教七十載,甘當人梯,甘當鋪路石,對祖國外語教育事業的熱愛,陳琳矢志不渝!

(原題為:《三尺講臺 家國情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E PLUS北外壹佳英語:打造英語教育生態圈 讓學習真正發生
    「很多家長覺得,英語學習有個萬能的『神奇藥丸』,可以一招制勝。」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E PLUS北外壹佳英語首席學術官曹文看來,單靠教材,或者外教、學校就能讓孩子把英語學成,是不現實的。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E PLUS北外壹佳英語首席學術官曹文「就像一棵小樹苗要長大,光是自己強壯還不夠,還要有好的土壤、有陽光、有水、有空氣……所有要素作用在一起,它才能真正地長成參天大樹。」曹文打了個比方。
  • 點燃興趣、提升能力,E PLUS北外壹佳英語為孩子打開新世界
    10歲開始閱讀英文原版小說、14歲第一次考雅思拿到8.0分、18歲入讀劍橋大學,從小到大,肖博文一直是「別人家的孩子」。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曹文和兒子肖博文再過半年,肖博文就要從劍橋大學本科畢業了。在他的成長過程中,英語學習一直佔據著不可或缺的位置。肖博文坦言,學英語不僅讓自己獲得了另外一種思維方式,更為他打開了一個嶄新世界。
  • 北外教授:讀懂「經濟學人」說明英語很牛?
    不過,大概因為這次考試,經濟學人和英語達人聯繫起來了。 最近一條微博說,國內英語教育界流傳一個說法,即讀懂「經濟學人」和「金融時報」的文章說明你的英語很牛,並歡迎大家討論。我的評論說:這個話題有三個問題:一是,英語牛不牛的標準是什麼?二是,我在北外幾十年沒有聽說這個說法,北外也算是國內英語教育界一部分吧,此說法似乎不能成立。
  • 北外50年代英語課文朗讀,字正腔圓有年代感
    北外校史館現存的珍貴錄音讓我們窺見當年英語課堂的樣子。上世紀60年代,北外學生一起進行聽力學習 (北外校史館 供圖)這批珍貴的黑膠留聲片錄製於1958年。在「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思想的指導下,高等教育呈現出特殊的形態。
  • E PLUS北外壹佳英語:引領不迎合,讓孩子「有規劃大不同」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集團總經理、外研社副社長、E PLUS北外壹佳英語督學範曉虹一直很清醒,「一定要明白我們希望培養的是什麼樣的孩子。」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集團總經理、E PLUS北外壹佳英語督學範曉虹2010年7月,北京外國語大學和外研社共同創立E PLUS北外壹佳英語(原北外青少英語)。
  • 96歲老教授獲百萬大獎:「有高興也有憂愁」
    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其中「生命科學獎」頒發給了兩位耄耋老人:88歲高齡的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和96歲高齡的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教授王振義。我們的標準是看論文,不看他的實際工作能力。年輕的人才為了論文而工作,發表了高級別的論文就認為自己了不起,這樣是做不出工作來的。」王振義坦言。
  • 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公布,96歲獲獎老教授:有高興也有憂愁
    96歲老教授王振義:我們年紀輕的人跟上來的不夠獲得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的是兩位耄耋老人:88歲高齡的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和96歲高齡的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教授王振義。我們的標準是看論文,不看他的實際工作能力。年輕的人才為了論文而工作,發表了高級別的論文就認為自己了不起,這樣是做不出工作來的。」王振義坦言。以下是王振義在接受新聞發布會現場連線時的即興發言(節選):我的心情,好的壞的都有。好的就是覺得我們國家重視科學,做的研究工作只要對人民有益處,就受到表揚和獎勵,我作為一個受獎者當然非常高興。
  • 北京外國語大學2019春漢語教育&英語教育課程研修班開學典禮
    北京外國語大學網絡與繼續教育學院會議開始,北京外國語大學網絡與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唐錦蘭教授與現場學生進行問答互動,她給出兩個數字讓學生猜其含義,一個是「400」,一個是「98」,同學們眾說紛紜,大膽猜測,最後唐錦蘭教授為同學們講解這兩個數字的深刻含義
  • 學科專業PK|外國語言文學—北外VS上外(上篇)
    畢業生將具有紮實的英語語言技能和英語交際能力,具有以上一個或兩個領域系統的知識結構,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力、擇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往屆畢業生有高級外交官、媒體主持人、企事業單位高管、高校教授、研究人員、校長和聯合國高級翻譯。  學院在中國新華社、《中國日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外研社等單位建立實習基地,學生可以在實踐中增長知識,增加經歷和工作能力。
  • E PLUS北外壹佳英語範曉虹:唯有創新可以贏得未來
    在活動現場,E PLUS北外壹佳英語督學範曉虹女士接受了網易專訪。網易教育:各位網友大家好,關注網易教育、關注網易教育「金翼獎」!現在做客訪談間的是E PLUS北外壹佳英語督學範曉虹女士。範老師您好,請跟網易的網友打個招呼。範曉虹:主持人好,各位網易的朋友大家好!
  • 「北外附」的芳華歲月,一代特招的外語幼童
    據北外附校顧問陳琳教授回憶,新中國成立初期是俄語「一統天下」的時期。上世紀60年代初,在一個小型外語教育工作會議上,周恩來指出,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全國學俄語的狀況不能繼續下去了。英語是全球使用範圍最廣的語言,今後很長時期還是要以學習英語為主,發展包括六種聯合國官方語言在內的多語種。而且,外語教學要從兒童抓起,「多語種、高質量、一條龍」。
  • 「北外網課杯」英語口語大賽圓滿落下帷幕,決賽選手賽後感言合集
    2018「北外網課杯」英語口語大賽在9月13日圓滿閉幕,九位選手經過即興演講和才藝表演兩輪比拼角逐最後殊榮,他們鬥志昂揚,現場高潮迭起、精彩不斷。即興演講選手們各有側重,表達流利儀態自信大方;才藝環節也是驚喜連連,他們帶來了朗誦、歌曲、電影配音等豐富多彩的英語才藝展示,多維度體現出了選手自身的英語口語實力。
  • 英語學習頑疾怎麼破?來看看教育名師的「神奇藥丸」
    孩子5歲,學哪個英語教材好?孩子語法不行,上什麼班合適?孩子也學了有兩年英語了,怎麼感覺沒進步呢?孩子需要參加劍橋英語的考試嗎?……很多家長都在孩子的英語學習過程中曾經或正在被這樣的問題困擾,面對如此紛雜的英語學習「頑疾」,到底有沒有「包治百病」的「神奇藥丸」呢?
  • 【新春走基層】90歲老人堅持認真活著 每日聽英語獨立買菜做飯
    【新春走基層】90歲老人堅持認真活著 每日聽英語獨立買菜做飯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天增歲月人增壽,每個人都有變老的一天政府和社會該為他們做些什麼?今天起,新聞頻道《新春走基層》系列報導推出《吾老吾幼》第一季《小區養老記》。
  • 男生30歲不會開車難找雙北外工作?吸熱論 他嘆:還要學手排
    ▲原PO好奇,不會開車是不是比較難找工作。(示意圖/Pixabay)網搜小組/鄺鬱庭報導很多人都認為,在雙北生活的話,不一定要學會開車這個技能,但若是雙北外,基本上就要靠汽機車代步才會比較方便。就有網友在PTT的Gossiping板上問卦「30歲男生不會開車,難找工作的八卦?」
  • 李克強記者會翻譯17歲就能審校英語書
    昨天,在電視上看到孫寧,南京外國語學校校長、英語特級教師董正璟連誇:發音真漂亮!老師們回憶,中學時代的孫寧,為人樸實,是整個年級的「主心骨」,拿遍了各項英語大賽的最高獎。17歲時,孫寧立下為外交事業做貢獻的志向,並堅持至今。  17歲就能審校英語書  南外的學生,都是英語高手,但孫寧是最拔尖的。17歲的孫寧,就可以為英文故事集審校了。
  • 96歲老教授:為什麼不把獎發給年輕人
    我96歲了為什麼不發給年輕人?當得知自己獲獎後,王振義在電話中說:「我的心情,好的壞的都有,好的呢,覺得我們國家重視科學,重視研究工作,這樣對人民有益處。當然,我作為一個受獎者非常高興,但另一個方面,我非常憂愁,就覺得這個獎為什麼給年紀大的人,我96歲了,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
  • 少兒英語培訓:需求和產業
    1984年10月7日,上海徐匯區新樂居委會為轄區的孩子開辦幼兒英語班小學二年級學生的煩惱周五下午,又到了格格去北外青少年英語培訓機構學英語的時間。格格今年7歲,就讀於朝陽區某小學二年級。從去年開始,格格開始了每周一次的北外青少年英語培訓。「當時想的是,上小學了,開始培養一下英語。因為有這個條件,也是為了以後送出去開始做準備。」爸爸張宇(化名)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說,「6歲開始學習第二語言是我們認為比較合適的年齡。當然,有的報導說越早越好,但是我們還是傾向於孩子掌握拼音以後再學英語,這樣不容易混亂。」
  • 96歲老教授發問:為什麼不發給年輕人?
    當得知自己獲獎後,王振義在電話中說:「我的心情,好的壞的都有,好的呢,覺得我們國家重視科學,重視研究工作,這樣對人民有益處。當然,我作為一個受獎者非常高興,但另一個方面,我非常憂愁,就覺得這個獎為什麼給年紀大的人,我96歲了,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你為什麼不獎勵年輕的人呢?我們年紀輕的人難道沒有科學家嗎?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吉野彰:活著就要繼續研究
    圖源:諾貝爾獎官方推特中新網10月10日電據日本共同社報導,當地時間10月10日,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旭化成公司名譽研究員、名城大學教授吉野彰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要向97歲高齡仍堅持科研的共同獲獎者、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教授古迪納夫學習,「只要還活著就要繼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