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籍摘要:
《雷公炮製藥性解》李中梓:「味甘、微苦,性平,無毒,入肺經。主目疾,退翳膜,消積塊,益肝臟。去節,水潤焙用。」
木賊之名,以其能伐木也。肝為木,故宜入焉,夫目得血而能視,借之以伐肝邪,則血生而目疾愈矣。
《玉楸藥解》黃元御:「味苦,微溫,入足厥陰肝經。明目退翳,清風止崩。
木賊草磨翳清障,除漏止崩。解肌發汗,與麻黃同性。」
《嘉祐本草》: 「主目疾,退翳膜。又消積塊,益肝膽,明目,療腸風,止痢及婦人月水不斷,崩中赤白。」
《本草綱目》:「木賊,與麻黃同形同性,故亦能發汗解肌,升散火鬱風溼,治眼目諸血疾也。」「解肌,止淚止血,祛風溼、疝痛,大腸脫肛。」
《本經逢原》:「木賊專主眼目風熱,暴翳,止淚,取其發散肝膽風邪。久翳及血虛者非宜,多服令人目腫。」
《本草求真》:「形質有類麻黃,升散亦頗相似,但此氣不辛熱,且入足少陽膽、足厥陰肝,能於二經血分驅散風熱,使血上通於目,故為去翳明目要劑。」
《本草正》:「發汗,解肌。治傷寒,瘧疾。去風溼,散火邪。」
《馮氏錦囊秘錄》:「木賊草,入肝膽,退目翳暴生,消積塊,兼發汗疏邪。但目疾暴赤腫痛,由於怒氣、暑熱者非其所宜,久服損肝。」
「主治(痘疹合參) 專益肝膽,去翳明目,治痘後目疾,宜去節,以酒潤溼,火上烘用。」
按:谷精去星障,木賊去翳障,其功在菊花之上,蓋菊花和血藥止能調養眼目,而其除星去翳則不及也。
《藥性歌括四百味》:「木賊味甘,疏肝退翳。能止月經,更消積聚。」
《得配本草》:「甘、微苦,微溫。入足厥陰經血分。散肝木之風溼,升血中之鬱火,解肌發汗,去目翳,療腸風。」
《本草備要》: 「輕,發汗,退目翳。」
「溫,微甘、苦。中空輕揚,與麻黃同形性;亦能發汗解肌,升散火鬱風溼,入足厥陰,少陽血分。益肝膽。治目疾,退翳膜(翳乃肝邪鬱遏,不能上通於目),及疝痛脫肛,腸風痔 ,赤痢崩中諸血病。」
《本草衍義》:「細剉,微微炒,搗為末,沸湯點二錢,食前服,治小腸膀胱氣,緩緩服必效。」
二、現代研究:
1、成分:主含山柰素、山柰酚-3,7-雙葡萄糖苷、琥珀酸、延胡索酸、阿魏酸、犬問荊鹼、菸鹼等,尚含揮髮油等成分。《中國藥典》規定:含山柰素不得少於0.20%。
2、作用:本品有抗菌、擴張血管、增加冠脈血流量、抗凝血、降低血壓、降血脂、降血糖、鎮靜等。
3、藥理:具有持久性的降壓作用;有明顯增強戊巴比妥鈉的中樞抑制作用。可提高電擊驚厥的閾值,制止癲癇樣發作;能顯著降低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對實驗性高脂血症有防治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縮短血凝及出血時間;在體外有廣泛的抑菌作用,並有抗病毒活性。抗瘧。木賊有擴張外周血管作用和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作用;所含脂肪酸及酯有鎮痛作用;醇提物低濃度興奮迴腸,高濃度抑制。
4、臨床報導:木賊流浸膏日服2次,每次10毫升(每日量相當生藥100克),治療矽肺36例,其咳嗽、咳痰、氣喘、胸痛、心悸均有不同程度的減輕或消失。但X線胸片、心電圖及肺功能無明顯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