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的照片:從木星照片牆中尋找兩級偏振光,深層探秘原理

2020-12-04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木星照片牆

偏振光

來自木星兩極的偏振光 2001年1月23日

這些照片由NASA的卡西尼號太空船拍攝,顯示出了紅外光

木星的南北兩極被極化了,這暗示了這個片區的氣溶膠粒子云的體積可能比赤道附近發現的粒子云的體積要小。

卡西尼上的廣角鏡頭用近紅外濾光片拍下了這些照片,用於觀察甲烷,並結合過濾器來判斷是否是光偏振。在一張照片中極點顯得很亮,而另一張顯得很暗,表現出這些區域的光已經被極化了。被極化的光最容易被氣溶膠散射。這些圖像表明,木星兩極的氣溶膠粒子很小。可能由更小的粒子聚集組成,而赤道和覆蓋著大紅斑的粒子更大。像這樣的照片允許科學家確定氣溶膠的分布、大小和形狀因此確定熱量在木星大氣層中的分布情況。

卡西尼號是歐航局,義大利太空署和NASA的一個合作項目機構。噴氣推進實驗室是位於帕薩迪納市的加州理工學院的一個分部,他們管理NASA空間科學辦公室和華盛頓特區的任務。

圖片致謝:NASA/JPL/亞利桑那州大學

新年的木衛一

2001年伊始,位於雲層之上的木衛一

在這張由NASA的卡西尼飛行器在千禧年初,2001年一月一日拍攝的照片裡,木衛一浮動在木星的大氣層之上。這是卡西尼號飛到離木星最近的距離的兩天後拍攝的,圖像具有欺騙性:距離木衛一和木星大氣層有兩個半木星的直徑。木衛一和我們的月球差不多大。

卡西尼號是歐航局,義大利太空署和NASA的一個合作項目機構。噴氣推進實驗室是位於帕薩迪納市的加州理工學院的一個分部,他們管理NASA空間科學辦公室和華盛頓特區的任務。

圖片致謝:NASA/JPL/亞利桑那州大學

白晝與黑夜,木星上的雷暴

NASA的卡西尼飛行器在2001年1月1日拍攝的木星晝夜照片展示了白晝一邊可見的雷電風暴在黑夜一邊是一種肉眼可見的閃電。

真或假木星雲層,真實的顏色,顯示出虛假的高度2001年一月23日

這兩張由NASA的卡西尼號拍攝的合成圖像同時用自然的顏色(左)和挑選出的錯誤的顏色組合(右)展現出木星上同一種色彩模式,來展示雲層的不同高度。右圖中的白點是高空的風暴

每張照片都是卡西尼號上的窄角相機,於2000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卡西尼號到達與木星最近距離的一天後,用不同濾鏡拍攝的一系列合成圖像。最小的圖像至少直徑也有60千米(40英裡)左邊的照片展示了裸眼看木星時木星的顏色。右邊的圖由三張照片組成,其中兩張是通過木星大氣中的甲烷氣體吸收光的光譜區域為中心的過濾器拍攝的。第三張是在光譜的一個紅色連續區域拍攝的,在那一段木星沒有吸收光。這種組合產生了表示雲的高度的圖像。紅色區域是深水雲,明亮的藍色區域是高霧(像覆蓋大紅斑的藍色)小而明亮的白點是充滿了能量的雷暴,它們上升到一個沒有機會吸收光線的高度,因而這些雲反射的光線都是一樣的,最深藍色的區域,如赤道帶北部邊緣的長線性區域,是非常深的「熱點」,木星發射的熱量可以自由地從裡面逃出來。

卡西尼號是歐航局,義大利太空署和NASA的一個合作項目機構。噴氣推進實驗室是位於帕薩迪納市的加州理工學院的一個分部,他們管理NASA空間科學辦公室和華盛頓特區的任務。圖片致謝:NASA/JPL/亞利桑那州大學

相關知識木星是距離太陽第五近的行星,也是太陽系中體積最大的行星,目前已知有79顆衛星。古代的天文學家就已經知道這顆行星,羅馬人以他們的神稱這顆行星為朱庇特。古代中國則稱木星為歲星,取其繞行天球一周為12年,與地支相同之故。

作者: nasa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獨特的照片:從木星照片牆中尋找兩級偏振光,深層探秘原理
    木星照片牆 偏振光來自木星兩極的偏振光 2001年1月23日這些照片由NASA的卡西尼號太空船拍攝,顯示出了紅外光木星的南北兩極被極化了,這暗示了這個片區的氣溶膠粒子云的體積可能比赤道附近發現的粒子云的體積要小
  • 高清組圖:捕獲的木星照片,與你以前看的木星照片大不相同!
    圖解:偏振光-來自木星波蘭人的偏振光美國宇航局(NASA)的卡西尼號太空船(Cassini spacecraft )拍攝的這些圖像顯示出紅外線從木星的北極和南極極化,這表明這些區域的雲氣溶膠粒子的大小可能比在赤道附近的雲層中發現的粒子更小。
  • 美國宇航局發布3張木星最新照片:木星雲層中發現有霾?
    日前,由3位業餘天文愛好者製作的木星最新照片,被發布在美國宇航局官方網站上,這些照片首次展示了木星雲層中霾的存在,對於科學家來說,這些霾來源於何處,形成原因是什麼,目前仍然是一個謎。第一張木星表面雲層照片由業餘天文學家GeraldEichstdt製作,原始照片由朱諾號於2020年2月17日拍攝完成,當時,朱諾號太空飛行器正在執行圍繞木星的第25次飛越,太空飛行器距離木星雲層大約25120公裡。
  • 木星大紅斑照片 一窺太陽系中最劇烈風暴
    據國外媒體報導,最新發布的一張木星「大紅斑」照片帶我們從近處一窺這場太陽系中最劇烈的風暴。這張照片由朱諾號探測器拍攝,並由科學家比約恩·詹森做了自然色彩處理,以模擬它在人眼中的效果。朱諾號利用其上搭載的「JunoCam」成像儀拍攝這張照片時,距木星雲端約13917公裡。「這張真實色彩照片展現了從朱諾號的角度看去、大紅斑和周邊區域在人眼中會是怎樣一番情景。」NASA解釋道,「大紅斑內部和四周的劇烈風暴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 人類拍攝最清晰木星照片
    NASA日前公布了木星探測器Juno號所拍攝的最新觀測照片,從圖中可以看到木星表面上有一個很大的神秘雲團,也形成一個美麗的紋理。NASA表示,這將有助於研究木星的大氣結構與磁場。據介紹,Juno號是在距離木星3500公裡之處拍攝到這張影像,可以看到表面有不規則的雲層,這照片也是目前最靠近木星的距離。
  • 美國宇航局發布最新照片,木星上出現一個新的巨大風暴
    important}【ALENG 自媒體】9月18日晚間自媒體專稿,已經在太空中工作長達30年之久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於日前再次拍攝到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木星的最新照片,照片不僅展示了木星美麗雲層的最新變化
  • Photopile.me:Instagram 照片牆
    Photopile.mePhotopile.me是一個Instagram照片牆。沒有安裝Instagram app的你也可以通過Web端瀏覽美麗的Instagram照片咯!該平臺使用instagram API捕捉Instagram上美麗的照片。創建了一個愉快而又有趣的方式來查看Instagram上的熱門照片。
  • 偏振光學成像去霧:「擦去」照片上的霧霾
    基本原理其中,光學去霧技術通過對光學成像系統進行改造,採集多幅含有不同光學特徵的同一場景圖像,從多幅圖像中獲取目標反射光信息和大氣光信息並將其分離,進而通過算法融合出一幅復原後的去霧圖像。被動偏振光學成像去霧技術主要基於霧霾氣象狀況下的大氣物理退化模型(如圖2所示),從採集的多幅不同偏振方向的圖像中精確估算大氣光強和無窮遠處大氣光強兩個關鍵參數,反演退化過程,獲得退化前的場景清晰圖像。對於霧霾氣象環境而言,一般採用被動偏振光學成像去霧技術。
  • 木星恐怖照片揭秘 木星的探測歷史是怎樣
    地球人類從非常早之前就開始對木星進行研究,但是過了這麼些知識得知了一些數據而已,而對於木星恐怖的照片,在照片之中仿佛有著數不清的眼睛在注視著外界。對於外星人的存在,許多人都無法質疑,可能在木星上拍到的就是期待的外星人。
  • NASA公布木星新照片,朱諾號:表面「混亂、多風暴」
    木星作為太陽系最大的行星,一直以來都是我們探索的重點,雖然是由氣體組成的,但是木星的質量是太陽系其它七大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從其執行任務的「朱諾」號宇宙飛船上拍攝的新照片中揭示了木星上一個「混亂、多風暴」的表面,這為科學家們提供了更多有關木星起源和演化的知識。在另一次近距離飛越木星的過程中,美國宇航局的「朱諾」號宇宙飛船拍攝到了木星北半球的一個褶皺絲狀區域。
  • 木星照片唯美似「星空」?真實環境其實很可怕……
    中新網客戶端4月15日電(記者上官雲)這幾天,一張超清晰的木星照片兩次登上微博熱搜:漩渦狀薄霧漂浮在木星表面,唯美的畫面被網友類比為梵谷的名作《星空》。這種旋渦狀薄霧是什麼?形成原因有哪些?木星到底有何神秘之處?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副教授劉尚飛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木星是一顆巨大的氣態行星,沒有固體表面。
  • 偏振光相機1——偏振光
    反之,不滿足這一條件的稱為偏振光。下面先來具體看看如何獲取偏振光,圖2的例子中,燈泡發出的光對應電磁波各向均勻,是典型的非偏光,光線在經過一個偏振片後,僅僅保留了一個方向的電磁波,而且方向是固定的,這就是典型的線性偏振光。從理論上來說,就是二維平面的矢量投影到一維上,最終輸出的線性偏振光的強度為非偏光的1/2.
  • NASA公布木星絕美風暴照片,網友感嘆「猶如梵谷藝術品」
    2月中旬,NASA環木星太空探測器「朱諾」號,在距離木星近1.3萬千米的高空拍攝了這張宛如藝術品的照片,並由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研究員凱文·M·吉爾處理原始照片後,分享至社交媒體。
  •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公布了「朱諾」號宇宙飛船環繞木星記錄的照片!
    一旦圖像被送回地球,公眾就可以獲得原始數據,再加上一些照片編輯技術,這些原始數據已經被處理成一些迄今為止所見過的最令人驚嘆的木星圖像。 「我不知道沒有他們我們該怎麼辦!」漢森-科爾切克說。「在過去的兩年裡,我們已經開始依賴他們……作為我們虛擬團隊的重要成員。」
  • 視覺盛宴,美國拍到木星雲霧照片,NASA發布的15張木星高清大圖
    木星是太陽系內8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顆,是其它行星質量的2.5倍,是太陽的1/1000,總質量有1.9×10^27kg;木星也是一顆氣態巨星,它主要由88%~92%的氫和81~12%的氦構成,與太陽構成相似;木星是一顆自轉最快的行星,這樣龐大的一顆氣態巨星自轉一周不到10小時,這讓它呈現為一顆扁球體,就是赤道周長
  • 哈勃望遠鏡拍攝木星新照片 NASA:目前最好的一張
    【CNMO新聞】哈勃太空望遠鏡非常善於發現太空中的遙遠天體,但它同樣也能給近距離的行星拍攝「大頭照」。6月27日,這臺望遠鏡給木星拍攝了一張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清晰的照片。哈勃望遠鏡拍攝木星最新照片(圖源BGR)美國宇航局(NASA)最近在一個帖子中發布了這張照片,顯示了這個氣體巨人的許多細節。我們可以看到它錯綜複雜的雲層,呼嘯的風暴,當然還有標誌性的大紅斑。
  •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到的木星照片是怎樣的?美不勝收!
    2019年,在「衝」這一現象減弱時,哈勃隨即拍下了令人驚嘆的木星照片,展示了木星的暗湧動蕩和變幻的輝煌。(圖源:美國航天局、歐空局)在照片中突出顯示的是巨大的反氣旋風暴「大紅斑」,它比整個地球的直徑還要大,以高達每小時680千米(每小時425英裡)的風速在兩層雲之間沿逆時針橫行。
  • 「大哥」上陣:木星大氣風雲雷電?太空船和地面望遠鏡帶回照片!
    該研究小組目前正在對由「朱諾號」衛星提供的木星近景照片和由哈勃太空望遠鏡以及雙子座天文臺提供的多波段成像照片進行合成和處理。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補充系列》上,論文題目為《2016-2019年木星的高解析度紫外線/光學/紅外線成像》」。
  • 英媒:"哈勃"照片展現罕見木星細節 "大紅斑"縮小變圓
    參考消息網4月11日報導 英媒稱,在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的新拍攝的圖像中,木星被捕捉到了前所未有的細節。據英國《獨立報》網站4月9日報導,「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這張照片是從木星正對著太陽和地球的角度來觀察這顆氣態巨行星的。
  • 你有「木星恐懼症」嗎?木星再現大風暴,這些照片你敢不敢看?
    太陽系中存在著數以萬計的星體,所有的星體都圍繞太陽進行運轉,地球成為了目前唯一孕育生命的星球。在八大行星中,木星的質量抵得上317個地球,除了巨大的質量外,它的體積也不容小覷,是地球的1300多倍,而它自轉一圈僅僅只需要十幾個小時,這也意味著它的引力是多麼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