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們在夜空中看到的每顆恆星都比太陽更大,更明亮。 在大約比6級更亮的5,000顆恆星中(一般說,肉眼視力1.5的人,可見到的最暗的星近似於6級),只有少數非常微弱的恆星,它大小和亮度與我們的太陽大致相同,其餘恆星更大且更亮。在500顆左右的恆星中,其亮度比4級高(本質上包括從城市位置肉眼可見的每顆恆星),所有這些恆星基本上都比我們的太陽更大,更亮,其中有很多會很大。在人眼可以從地球上看到的最明亮的50顆恆星中,固有亮度最低的是半人馬座,它的發光度仍然比我們的太陽高1、5倍,並且在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區都很難看到。
2、在漆黑的夜晚,我們實際上是看不到數百萬顆星星的。 儘管我們經常從電視廣告,文學作品或歌曲中聽到過,但,那些都是運用了誇張的寫法。實際上,我們在任何地方都看不到上百萬顆的星星。因為,它們離我們實在太遙遠了,以至於我們的肉眼跟本捕獲不到星星的光芒。即使一個視力很好的人,在沒有月亮,沒有任何人造光源的夜晚,或許可以一次能看到2000-2500個星星。(即使是這麼少的數字,仍然很難。)
3、在我們印象中,紅色吸熱屬暖色系,而藍色是冷色系。這並不是不合理。我們之所以這麼認為,是因為我們的日常經驗有限。實際上,加熱的物體會隨著溫度的變化而改變顏色,紅色表示加熱的物體在可見光下可以發光的最低溫度。隨著溫度的升高,顏色變為白色,最終變為藍色。因此,我們在天空中看到紅色的星星是最冷而不是最不熱的,而藍色星星卻是最熱的!
4、星星是黑體。黑體,是一個理想化的物體,它能夠吸收外來的全部電磁輻射,並且不會有任何的反射與透射。就恆星而言,它吸收掉落在它表面上的所有輻射,但它向太空的輻射遠大於吸收的輻射。因此,一顆星星是一個黑色的身體,但卻會發出巨大的光!
5、沒有綠色的星星。 儘管對於散發出綠色的恆星有不同的說法,但大多數觀察者看不到任何恆星中的綠色。除非它們是由望遠鏡產生的光學效應,或者是個人視覺的問題,以及對對比度有的怪癖。恆星會散發出包括綠色在內的各種光譜,但是人眼的大腦感應卻以很少出現綠色的方式將這些顏色混合在一起。一種顏色可以控制輻射,但是在對恆星發現的波長和強度範圍內,綠色與其他顏色混合在一起,而恆星則會顯示為白色。對於星星,從較低到較高的溫度,一般顏色是紅色,橙色,黃色,白色和藍色。因此,按我們人類肉眼所見,沒有綠色的星星。
6、太陽是一顆綠色的恆星。 就是說,太陽是「綠色」星,或更具體地說,是綠藍色星,其峰值波長明顯位於藍色和綠色之間的光譜過渡區域中。這個事實很重要,因為恆星的溫度與其最主要 射放波長的顏色有關。太陽的表面溫度約為5800 K,是藍綠色。但是,從5第條我們已經知道,當人眼將周圍的其他顏色考慮在內時,太陽的表觀顏色為白色,甚至是淡黃色。
7、太陽是矮星。 我們習慣於將太陽視為「正常」恆星。但是事實上,它是一顆「矮星」。我們知道白矮星根本不是一顆普通的恆星,而是一顆死星。從理論上講,就「正常」恆星而言(即通過持續穩定的氫聚變產生自身能量的天體)。 只有「矮星」,「巨星」和「超巨星」。巨星和超巨星代表恆星的末期(即老年)階段,但絕大多數恆星是處於漫長而成熟的演化階段(主序列)的恆星,都被稱為「矮星」。它們都比巨星和超級巨星要小得多。所以,從理論上講,太陽是矮星,或稱為「黃矮星」!
8、星星不閃爍。 星星似乎在閃爍(「閃爍」),尤其是當它們靠近地平線時。天狼星是一顆閃爍的星星,但實際上,閃爍不是恆星的屬性,而是地球湍流的性質。當恆星發出的光穿過大氣層時,尤其是當恆星出現在地平線附近時,它必須穿過密度經常迅速變化的大氣層。它具有使光像彈球機中的球一樣略微偏轉的效果。當光線最終進入我們的眼睛時,它每次在大氣層中的偏轉都會使其顏色和強度發生輕微變化。結果才有「閃爍」這個假象。在地球大氣層之上,恆星不會閃爍。
9、晴朗的夜晚,我們可以輕鬆看到約19萬億英裡遠,這是我們距天鵝座中一顆明亮的恆星天津四大約的距離(天津四Deneb,天鵝座主星,全天第19亮星)。在秋季和冬季傍晚的天空中尤為突出。天津四足夠明亮,幾乎可以在北半球,只要有人居住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
10、黑洞吸附周圍的事物不是直接吸進。 許多作家經常將黑洞描述為「直接吸入」周圍的一切的天體。非專業的人士甚至普遍擔心,歐洲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可能會產生假想的「微型」黑洞,它們會以不斷增加的渦旋吞噬周圍的一切,從而毀滅地球。
但事實並非如此。就大型強子對撞機而言,由於多種原因,黑洞通常不會「吮吸」。如果是黑洞,則不涉及吮吸。相反,物質被非常強大的引力吸引到黑洞中。用一種可視化的方式,它確實有點像掉進了黑洞,而不是像徘徊在洞中。由於重力是自然界的基本力量,所有事物都遵循這個原理。當某物被拖入黑洞時,該過程更像是被釣魚者拖著一條魚那樣緩慢進行,而不是將某物從瀑布頂端推下那樣。因此,黑洞不會吮吸,但它們非常酷。
朋友,上述事實還有新的觀點嗎,歡迎留言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