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湖面上露出長長的一截,除了讓人聯想到經典的尼斯湖水怪,在現實中,可能是一種大型水鳥,學名叫美洲蛇鵜(tí)。
與大多數會遊泳的鳥不同的是,體型笨重的美洲蛇鵜在水裡遊得很深,只有它們彎曲的脖子和黑色的頭突出在水面上,呈S形,乍一看就像一條在水裡滑行的蛇,因此也被稱為「蛇鳥」。
蛇鳥原產於美國東南部沿海地區、墨西哥和中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以及古巴,身披黑色或深灰色的羽毛,身長可達1米,嘴巴鋒利,和鸕鷀同屬鵜形目,擅長捕魚。
蛇鳥有很多神秘的名字
蛇鳥的英文名稱為「Anhinga」,這實際上是巴西圖皮人的土語,意思是「惡魔鳥」或「森林裡的惡魔」,之所以有這樣的稱號,是因為它們叫聲聽起來很怪異,充滿邪惡,在水中滑行時類似蛇頭的彎曲運動。
除此之外,蛇鳥捕獵時,迅速衝向魚的行為,有了「衝鵜」的稱號;而它們的尾巴呈扇形展開,很像火雞的尾部,就有了「水火雞」的稱號。
雖然是水鳥,但並不擅長遊泳。
作為水鳥,蛇鳥是不「合格」的。
眾所周知,鴨子天生會遊泳,它們的羽毛又厚又密,尾部有發達的皮脂腺,能分泌油脂,鴨子經常會用嘴巴將油脂塗在羽毛上,因此當它們下水後,羽毛是防水的,不會被浸溼,就能穩穩地浮在水面上。
然而,蛇鳥的脂腺並不發達,它的羽毛就不能防水,一入水,羽毛都會溼透,不一會就會沉入水裡。在捕魚後,也需要通過曬太陽來保持羽毛乾燥。
容易沉下水,讓蛇鳥練就了潛水捕魚的技能。
蛇鳥非常敏捷,它們寬大的尾巴有助於快速向水底前進,再加上尖如針的嘴,這些鳥擅長捕魚就不足為奇了。
在行動前,它們仔細觀察植被和水下的情況,尋找並追蹤魚類,一旦發現,就以難以置信的速度伸長脖子刺向獵物,有時它們會張大嘴巴捕獵,這樣它們的嘴分成上下兩部分,就像兩根鋒利的矛,更容易刺穿獵物。
有趣的是,它們通常是橫著攻擊,而不是正面攻擊,出其不意的捕獵方式成功率更高。
最後
雖然蛇鳥和鸕鷀是近親,也有類似的生活習性,但是兩者的命運卻不同。
在很早以前,鸕鷀就被中國人訓練成捕魚的工具,相比較鸕鷀的潛水能力和遊泳能力都比蛇鳥強,因此很在就被人類馴化。
而蛇鳥的食性比較雜,除了一些小的魚類外,它還喜歡吃蝦和小烏龜等行動比較緩慢的動物,它的飲食習慣和愛吃大魚的鸕鷀不同。
看起來很弱的蛇鳥,幸運地逃過了被人類馴化的命運。
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是,蛇鳥主要生活在美洲,若它在中國也有分布,即使再弱,我們也有辦法馴化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