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行業比 IT 行業落地更難,這個我有發言權。整個過程中,你要考慮的因素、要做的事情更多。而且,容錯性更小。」
這是海康威視高級副總裁徐習明在安博會上接受 36 氪採訪時的發言。今年的安博會跟往年相比,展示晶片 PPT 的公司少了些,展示落地方案的公司多了些。華為、大華、宇視、依圖、海康威視幾家的展位挨得很近,展示的能力偶有重疊之處。相比其他幾家競爭對手,海康威視低調了很多,沒有安排發布會,也沒有廣告牌。
36 氪作為參與對徐習明採訪的兩家媒體之一,與他探討了海康威視的新產品、AI Cloud 開放平臺以及在各行業的解決方案。今年海康威視的展位花了很大一塊空間來展示其軟硬體在不同行業的落地應用案例,涉及公共安全、交通、製造、零售、教育、物流等行業。AI 看起來離生活更近了一些。
比如,在食品生產領域,有「明廚亮灶」;在智慧零售領域,有「商品識別」;在自然資源領域,有「天臉識別」等。
除了解決方案,海康威視也帶來了新的硬體——雷達視頻一體機。這是一系列融合了雷達和視頻技術的雷視產品。其中,雷視道路安全預警一體機,可以實現平交路口、急轉彎、停車場等場景兩個方向車輛(或行人)衝突的提前預警。
比如在道路狹窄、房屋排列不規則的農村道路上,駕駛員因肉眼存在盲區,容易在轉彎時發生事故。雷視道路安全預警一體機的雷達功能可提前發現危險,聯動 LED 屏進行信息播報。除此之外,此系列中還有雷視車檢器、雷視事件檢測一體機、雷視測序一體機等,技術原理都類似。
10 月,海康威視發布了 2019 年第三季度業績報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159.16 億元,同比增長 23.1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 38.11 億元,同比增長 17.31%。業績符合預期,費用率也有所改善,包括光大等在內的證券公司對其維持了「買入」評級。
當然最近也並不全是好消息。10 月,美國將海康威視等 28 家中企與機構新增入實體清單,該公司進口美國原產的商品、技術或軟體將受到限制。海康威視隨後聲明稱,目前絕大多數美國元器件都可以進行直接替代,或通過新的設計方案進行替代,不會影響產品性能或影響較為輕微。對於少量暫時來不及替代的物料,公司通過增加庫存來換取更長的期待處理時間。還有少量物料,通過調整業務策略,由客戶自行採購組合使用。
以下是包括 36 氪在內的兩家媒體與徐習明的對話內容。該內容經過了 36 氪不影響原意的整理編輯。
Q:海康今年在安博會上展出的很多解決方案涉及對傳統行業進行數位化改造。海康在這個數位化改造的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技術儲備有哪些?
徐:「數位化轉型」跟「信息化轉型」是不一樣的,信息化可能是數位化的一部分。信息化更多依靠的是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而數位化是要把物聯網和人工智慧引入進去。以一個企業為例,數位化轉型的第一步就是要信息化,指的是將業務流程和交易數位化;
第二步要數位化,指的是設備的數位化,從應用系統上來講,就是MES、工業物聯網。在這個過程中,海康威視能為數位化「提供眼睛」,包括視覺的眼睛,以及其他非視覺波長的眼睛,比如說熱成像,雷視一體機。
第三步,要進行場景的數位化,對作業、行為、環境、人、車等進行數位化。在場景數位化這裡,海康威視能為企業提供平臺,我們希望通過這三方面的數位化來構建一個完整的數字孿生,來幫助用戶洞察中間的規律。
我們希望在我們的平臺上,為用戶主要解決四件事情:第一拉近管理距離,第二提升管理效率,第三規範作業行為,第四防範安全風險。
Q:安博會上很多公司已經把算法安裝到晶片,做成伺服器和智能門禁等硬體了。您現在是怎麼看待眾多科技公司的產品化落地呢?很多人說這個行業很簡單,您認同嗎?
徐:這是一個很複雜的行業。因為我們目前還沒看到哪個公司在資本的驅動下野火燎原。如果是很簡單的行業,頭部的公司在資本的驅動下是很容易野火燎原的。
我昨天跟一個頭部汽車企業的 CIO 聊天,他問我,為什麼海康威視總是要設兩個項目經理?我說因為這生意跟傳統 IT 不一樣。傳統 IT 項目只需一個項目經理就能搞定。但我們現在做數位化轉型的時候,既有傳統的信息化工作要做,比如用戶的溝通、變革管理、項目計劃、研發,又有像交貨、調試、安裝,安裝的角度、數據採樣等等一大堆複雜的工作。
有些東西很多公司早就做了,人臉門禁前年就出來了。但這裡還有成本的問題、有安裝的問題、有服務的問題。所以最後的競爭還是看誰能夠真正為用戶創造價值,誰能擁有最好的性價比。
物聯網行業比 IT 行業落地更難,這個我有發言權。整個過程中,你要考慮的因素、要做的事情更多。而且,容錯性更小。
比如說我們幫一個企業做人臉門禁考勤,早上這臺門禁機壞了,就有幾百個工人聚集在門口上不了班,這是什麼概念?過去你做一個考勤系統,宕機兩個小時,不會出什麼大事兒。但人臉門禁宕機五分鐘,客戶就很著急上火了。
從 IT 到 AIoT,交付難度比以前上升了很多。
Q:阿里雲棲大會上聊得最多的也是城市大腦這一塊,他們去幫機場做調度,也去幫工廠做降本增效,請問海康做的事情跟他們有什麼不同?
徐:我們邊界有限,主要做場景物聯。我把企業的數位化分成三部分:第一是信息化。傳統信息化方面,阿里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把交易處理這部分雲化。第二是設備物聯。這裡面就涉及 MES 和工業物聯網。第三是場景物聯。場景物聯裏海康會做幾件事情:第一,物聯網的傳感器連接;第二,物聯網的傳感器的感知,即 AIOT;第三,在這個基礎上,做數據匯聚,即物信融合。第四,數據孿生洞察,我們提供一些自己的技術和產品。
Q:今後海康在數字底座和在雲化方面,會繼續自己花更大的力氣,還是也會跟其他廠商合作去做事情?
徐:用戶的架構和體系選擇,決定權在用戶,不在廠商。廠商只能在立足自己的優勢和能力的基礎上,提供解決方案,讓用戶選擇。用戶是不是要選擇數字底座,也是用戶說了算。
數字底座這個概念是廠商提出來的。用戶可以選,也可以不選。就像今天場景物聯這個概念是我提出來的,用戶你也可以選擇,也可以不選。而我們更看重的是我們做的事情給用戶提供的價值。就是我能不能幫他拉近管理距離,能不能幫他提升管理效率,能不能幫他規範作業、行為,這是我們關注的。我們還是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來進行調整。
Q:安博會上華為等廠商推出的 AI 攝像頭,感覺和海康的一些產品也有重疊之處。海康的主要產品,比如雷視一體機,它們的仿製難度大不大?技術門檻高不高?
徐:仿製難度高不高是友商看的,並不是我們說的。我覺得公司還是要不斷的創新,只要一個公司有不斷的創新能力,它就不畏懼競爭。海康有一點非常好的基因,就是鼓勵創新。只要有持續的不斷的創新能力,哪怕十年後我們不做攝像機,公司照樣會活得很好。
Q:談到鼓勵創新,三季度的財報顯示,海康的研發費用增速是快過營收的。這對您主管的事業群有什麼影響?銷售壓力會很大嗎?
徐:研發費用的增長是為了匹配公司銷售規模的增長。過去兩年海康實行「業務下沉」策略,我們把省級分公司打造成省級業務中心,推進資源前移,業務的決策重心從總部向省級業務中心遷移。遷移過程中,所有省級業務中心的研發、營銷人員都在增長,資源再下沉到二級地市分公司。
在經歷了一個大的投入周期以後,接下來我們會進入相對比較平穩的人員投入周期。
從銷售的壓力來講,我們一直有,無論是好的時候還是壞的時候,總要完成目標。從我們角度來講,我們還是喜歡踏踏實實的銷售業績。
Q:安博會上談論開放平臺的 AIoT 企業有很多,海康威視的 AI 開放平臺有什麼特點?
徐:我們主要有三點。第一,我們的算法是直接到端的,可以直接部署到一個攝像機,或者到一個硬碟錄像機,這個和許多廠商的開放平臺不同。第二,只要是海康的設備,在平臺上訓練和部署都是不收費的,我們希望能夠讓 AI 普惠。第三,我們提供組件,幫助合作夥伴打通應用。
Q:從您的業務部門來看,2020 年,海康在硬體端跟軟體端投入的兵力會有變化嗎?
徐:公司具體投入的變化要看市場的變化。我們要推動行業落地應用,關鍵還是要賦能應用合作夥伴。比如說我們在統一架構裡面開發了一個組件,專門幫助用戶來管理 AI 開放平臺上面訓練的模型、版本下發,然後再把組件和應用軟體結合,對誤報漏報進行記錄,再做增強學習。這種方式能夠賦能各行各業,幫助合作夥伴具備更多能力。
Q:我們發現 AI 智能化落地的速度和質量,好像沒有預期的那麼好。從 2015 年 AI 出來到今年四年多時間了,攝像頭應該是最好落地的,安防行業也是最好落地的,但是目前這個行業攝像頭的智能化更迭也還不到 5%,這個速度可以說非常不理想。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徐: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推出 AI 開放平臺。因為很多場景是碎片化的,我們希望用 AI 開放平臺賦能整個行業。目前海康 AI 開放平臺的合作夥伴很多,總數已經快達到一千個了。
Q:您覺得未來它會有一個突破式的進展?
徐:當然,這是我們今年 EBG 業績增長的重要引擎。AIOT 一定是要扎紮實實去落地的一個業務。
Q:也就是說您覺得現在還有很多不紮實的地方?
徐:打個比方,就說工廠早上的人臉門禁考勤系統,也許 A 工廠可以,B 工廠就不一定行。A 工廠可能搭個棚,光照條件就很好,但是 B 工廠嚴重逆光,C 工廠早上人多得不得了,D 工廠可能在研究院,是高保密區,F 工廠又有外籍員工,N 工廠是個煤礦,從井裡上來兄弟們的臉都是黑的。那這些問題都怎麼弄?
有些碎片化是必須要通過服務、應用、系統設計去解決的,但有些碎片化就是要通過像 AI 開放平臺這種泛在的技術去解決。這裡面絕對不是一個單點,不只是算法。設備、服務、安裝、應用都要結合在一起。
Q:之前海康說如果有需要會自己做晶片。現在這項工作已經開展起來了嗎?第一款產品可能是哪個環節的晶片?
徐:具體的要看後面的披露。謝謝。
題圖來源:海康威視